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固工程监理细则.

加固工程监理细则.

苏州国展商业广场工程加固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内容提要:工程概况及工程特点编制依据监理工作流程监理工作控制目标及控制要点监理工作方法及措施监理旁站内容、方法和要求监理安全控制项目监理机构(章):________________专业监理工程师:____________________总监理工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江苏省建设厅监制一、工程概况及工程特点建设单位:苏州国展商业广场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名称:苏州国展商业广场项目地点:江苏省苏州市石路爱河桥路9号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苏州市石路爱河桥路9号,该项目为加固改造项目,始建于1994年,由于资金问题1996年10月停工至今,该项目分为金银财座和宝座两栋完全独立的建筑。

“宝座”主体结构已完工,围护结构及内部隔墙、地面基本完成。

“金座”主体结构施工至12层楼面,“银座”主体结构施工至10层,“财座”主体结构施工至7层楼面。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100293.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90156.0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818.23平方米,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90156.01,架空层建筑面积3319.45平方米“金银财座”为22层建筑(地上22层,地下1层)房屋高度79.10米。

“宝座”为18层建筑(地上18层,地下1层),房屋高度72.90米。

结构单元:本工程设有1条抗震缝,将结构平面分成2个抗震单元,缝宽120mm。

结构体系:结构设计“金银财座”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宝座”为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本工程后续设计使用年限为40年,对现存结构按照《建筑抗震标准》(GB50023-2009)进行抗震鉴定及抗震加固。

二、编制依据1. 设计图纸2. 加固工程施工方案3. 监理规划;4. 相关规范、标准⑴《房屋建筑抗震加固》⑵《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⑶《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5-2001;⑷《混凝土结构后锚技术规程》 JGJ145--2004;⑸《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⑹《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 JGJ81-2002;⑺《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18-2003;⑻《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JGJ/T23-2001;⑼《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33—2001;⑽《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05;⑾其他现行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程规范。

三、监理工作的流程如下:确定工程质量控制要点与本工程相关专业进行施工前的交流参与图纸会审提出相关问题确定本专业的工程质量目标特殊施工过程和质量控制点实行旁站监理做好本专业各检验批的检查验收熟悉土建专业相关施工图纸对施工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做好本专业的各分项工程的平行检查记录对本专业各分项工程进行验评对已完成的分项工程进行计量编写本专业分部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做好相关的开前准备工作参与单位(子单位)工程的质量竣工预验收和正式竣工验收审核本专业工程竣工图审核本专业工程竣工工程量结算四、监理控制目标及控制要点1、监理控制目标、加固范围及措施本工程质量目标是合格,根据加固工程设计图,本工程加固范围:1.1柱加固1.1.1.柱斜截面承载力不足,但差距不大时,采用粘贴碳纤维布方式加固,;相差较大时,采用增大截面,增配箍筋的方式加固;1.1.2.柱轴压比不满足要求时,采用加大截面方式加固;1.1.3.柱受弯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采用粘贴钢板方式加固。

1.2剪力墙加固剪力墙配筋率及体积配箍率不满足要求时,采用包钢法加固;1.3梁加固1.3.1.梁受弯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但差别较小时,采用粘贴碳纤维布方式加固;相差较大时,采用加大截面方式加固,或两种方式混合使用;1.3.2.梁受弯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采用粘贴碳纤维布方式加固;1.4板加固1.4.1.板受弯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采用粘贴碳纤维布方式加固;1.4.2.板构造配筋率不满足要求时,采用加大截面,增配钢筋方式加固;1.5表观缺陷本工程所有结构表观缺陷,如蜂窝、麻面、混凝土疏松、露筋等均按照图纸相关说明的要求进行处理,具体位置根据检测鉴定报告及现场情况确定1.6楼板裂缝本工程中所有楼板裂缝,均按照图纸相关说明的要求进行处理,具体位置根据检测鉴定报告及现场情况确定1.7构件截面尺寸偏差处理本工程存在大量构件截面尺寸不满足混凝土结构验收规范要求,所有不满足要求的构件逐个复核,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验收规范要求处理1.8抗震缝宽度不够宝座一至五层抗震缝位置边梁凿除,向内偏移,以增大抗震缝宽度,具体详宝座平面图2、本加固工程主要材料控制要点2.1.钢筋:加固中新增受力钢筋性能需满足“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对钢筋材料的要求钢板、型钢:未注明钢板、型钢均采用Q235B。

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2.1.1.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2.1.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好合格的冲击韧性。

2.2.混凝土等级:根据图纸的平面标注2.3非承重墙:要求材料容重≤8KN/M.2.4碳纤维布碳纤维布碳布重量(g/㎡)设计厚度(m/m)抗拉强度(MPa)受拉弹性模量(MPa)Ⅰ型200 0.111 ≥3400 ≥2.4*10Ⅱ型300 0.167 ≥3400 ≥2.4*10加固的碳布使用前必须按上表规定的性能指标和质量要求进行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本工程未注明均采用Ⅱ型碳纤维布。

2.5结构胶:本工程采用HF系列结构胶(A级胶),其性能要符合国家规范的相关要求,本工程中所有采用的结构胶必须满足50年使用要求,结构胶应通过耐湿热老化能力和耐长期应力作用能力的检验。

并出具“可安全工作50年”的质量保证书。

2.6图中未注明锚栓均为喜利得化学锚栓。

3. 一般构造要求控制要点3.1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8.2.1条的规定,按“平法”11G101-1P。

54页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表(包括‘注’)采用,其中:基础部分保护层厚度c=400mm,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如下:环境类别平法表示内容绘制表示内容一类(室内正常环境)各层楼面梁、各层框架各层楼面板(屋面板)楼梯柱、、各层剪力墙(含暗柱)二a类(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室外露台及阳台梁板各楼层外露节点、屋面外露节点、室外露台及阳台板、雨篷板、檐口板3.2钢筋连接:钢筋直径>20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其他采用搭接或焊接。

本工程所有通长钢筋均按受拉搭接。

3.3未注明的钢筋锚固长度Lae及搭接长度Lle见<11G101-1>第34页。

3.4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搭接接头的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25%,焊接或机械接头的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50%。

3.5植筋锚固深度植筋的基本锚固深度(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钢筋未二级钢Φ时)Ls:混凝土强度等级植筋直径 d C20 C25 C30 C40 ≥C6≤25 26d 23d 18d 17d 15d28/32 29d 25d 20d 19d 17d植筋的基本锚固深度(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钢筋未三级钢Φ时)Ls: 混凝土强度等级植筋直径 dC20 C25 C30 C40 ≥C60≤25 32d 27d 22d 20d 18d28/32 35d 30d 24d 22d 20d植筋锚固深度设计值Ld:混凝土强度等级地震及场地类别非悬挑构件悬挑构件<C30 ≥30 <30 ≥306度区及7度区一、二类场地 1.4 Ls 1.3 Ls 1.85 Ls 1.65 Ls 7度区三、四类场地及8度区 1.6 Ls 1.3Ls 2.1 Ls 1.65 Ls承重结构植筋的锚固深度必须按上表施工,严禁按短期拉拔实验值或厂商技术手册推荐值采用。

植筋的最小中心距Smin=5d最小边距Cmin=2.5d,d为钢筋直径。

3.6植筋直径与对应的钻孔直径设计值:钢筋直径d(mm) 12 14 16 18 20 22 25 28 32 钻孔直径设计值D(mm) 15 18 20 22 25 28 31 35 404、主要工艺施工技术控制要点4.1 灌胶粘钢技术4.1.1.首先凿除构件表面的粉刷层或垫层至混凝土基层;对混凝土缺陷部位应按要求进行相应的修复处理。

消除混凝土表面的油污、浮浆,并打磨至坚实基层;对不平整部位应进行打磨或修复处理。

清除表面粉尘并清洗干净。

4.1.2.钢板安装前应进行打磨除锈处理,并清洗干净。

钢板安装时保证钢板与混凝土基层间的间隙合理(1-3mm)。

型钢或钢板的接头部位要符合相关要求,安装时焊接质量达到相关要求。

4.1.3.灌浆前应保证基层面清洁和无积水。

灌胶嘴的布置合理,封缝可靠;拌胶的配比和操作严格按产品说明进行;灌胶顺序和操作要求规范,确保灌浆密实度符合规范要求;密实度在锚部区不小于90%,非锚部区不小于70%。

4.1.4.灌胶固化期间应严防受到干扰,严禁进行后续焊接。

4.1.5.粘钢加固表面防护要求:粘钢加固表面应首先进行除锈和清洁处理,涂刷防锈漆两道后采用25mm厚1:3水泥砂浆防护。

未增加粉刷层粘结力,可在钢板表面涂刷界面剂或粘一层钢丝网。

楼面加固时刻采用后续找平层进行防护。

4.1.6.处于2a环境的粘钢加固构件应采用50mm厚新增混凝土保护层进行防护。

4.1.7.加固部分的防护要求达到相应的耐火等级要求。

4.1.8.加固表面防护要在粘贴胶完全固化后方可施工。

4.2 碳纤维加固技术4.2.1.首先凿除构建表面的粉刷层或垫层至混凝土基层;对混凝土缺陷部位应按要求进行相应的修复处理。

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油污、浮浆,并打磨至坚实基层;对不平整部位进行打磨或修复处理。

转角粘贴处应打磨成圆弧状倒角,圆弧半径不应小于20mm。

清楚表面粉尘并清洗干净,保持基面干燥。

4.2.2.按需用产品的要求进行底.涂;对基面凹陷部位采用找平材料进行修复平整,不应有棱角。

4.2.3.碳纤维的下料和粘贴期间要保持碳纤维材料的干净整洁,严防褶皱、受损。

拌胶的配比和操作严格按产品说明进行,搅拌充分和均匀。

4.2.4.粘贴时保证碳纤维密实无气泡,厚度合适且均匀;碳纤维布胶能充分浸透碳纤维。

碳纤维布多层粘贴时要分层进行;最后一层碳纤维布表面应均匀面涂一层。

保证粘贴平整,应尽量少搭接,无褶皱和扭曲。

4.2.5.碳纤维布搭接应满足构造要求。

4.2.6.碳纤维胶固化期间应严防受到干扰。

4.2.7.按相关要求进行表面防护处理。

如果需要进行粉刷防护,在面涂层进行拍砂处理,拍砂施工不得影响已粘贴的碳纤维。

4.2.8.碳纤维加固表面应采用25mm厚1:3水泥砂浆防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