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第三章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时间
具有先共析线的C曲线
a) 亚共析钢 b) 过共析钢
温度 (℃)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Ms 200 100
0 Mf
-100 0
亚共析钢的TTT曲线
A3
F A
A1
P+F S+F
T+F
B
M + A残
1
10
102
103
104 时间(s)
温度 (℃)
800 700 600 500
§3-1 I T图
一、IT图的建立 1.金相法 步骤:1)加热奥氏体化,保温15min;
2)T1(<Ac1)---t1t2t3t4...,迅速淬入盐水中; 3 )确定转变开始时间(1%)和转变终了时间(98%),绘出T1下以A
转变量—时间为坐标的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 4)同样方法绘出不同温度下的动力学曲线; 5)将各个温度下的等温转变开始和终了时间绘在T—t坐标图上
(时间用对数表示), 转变开始线、转变终了线。C曲线 优缺点----直观、结果不连续、费时
§3-1 I T图
§3-1 IT图
孕育期 鼻子
转变开始 转变终了
共析碳钢 TTT 曲线建立过程示意图
温度
(℃)
800
A1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00 0
1
10
102
103
104 时间(s)
§3-1 IT图
2.膨胀法:利用钢在相变时发生的比容变化。 AFPBM 优点—测量时间短,需要试样少; 缺点—拐点的确定。 3.磁性法:利用奥氏体为顺磁性,其转变产物F、B、M为铁磁性的特点。 优点—试样少、测试时间短和易确定各转变产物达到一定百分数所需时间。 缺点—无法测出过共析钢的先共析产物的析出线、 亚共析钢珠光体转变的
二、C曲线的特点和分析
特点:
1)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的等温转变都
有一个孕育期;
2)随温度下降,孕育期先缩短后增加;
3)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转变产物
A1-550℃ 550℃-Ms
P转变区 B转变区
高温 中温
Ms-Mf
M转变区 低温
温度 (℃)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合金元素对C曲线位置及形状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C曲线位置及形状的影响
三、影响IT图的因素
3.奥氏体状态的影响 1)奥氏体的晶粒度—主要影响
先共析、P、B转变。晶粒越 小,C曲线左移,即转变越 快。对M转变,晶粒越粗大, Ms点。
三、影响IT图的因素
2)奥氏体均匀性:A成分越不均匀,先共析和P转变加 快,部分C曲线左移;B转变时间延长,转变终了线右 移; Ms点升高,Mf点降低。
原因:
Ms
➢ 对贝氏体转变
贝氏体长大速度是受碳扩散控制(碳在铁素体内的脱溶)。这是由于
M 贝氏体转变时领先相为铁素体,随奥氏体f中碳含量的增加,获得铁素体
晶核几率下降。铁素体长大时,转变时需扩散的原子量增加,贝氏体转 变之前铁素体转变速度下降,贝氏体转变也减慢,C曲线右移。
➢ 对马氏体转变
碳含量 (Wc)增 加,Ms下 降、Mf下降 ; Ms和Mf 下降不一致 。 Wc<0.6%,Mf比Ms下降得快。 ①碳含量增加, Wc<0.2%,Ms显著下降;Wc>0.2%,Ms直线下降。
三、影响IT图的因素
4.外加应力与塑性变形的影响 外加应力:拉应力加速转变,压应力
阻碍转变外加应力对比 容的影响 塑性变形:造成晶粒破碎和晶格扭曲,缺陷密度,还可能伴有碳 化物析出A稳定性,转变加快。 含有Cr、Mo、W、V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钢
四、IT图的基本类型
1.P转变与B转变曲线部分相重叠:一个“鼻子” 鼻温 P转变 <鼻温 B转变 碳钢或含非(弱)碳化物形成元素的低合金钢 2.P转变与B转变曲线相分离,出现过冷A稳定区,P转变的孕育期比B 转变的长。含Cr、Mo、W、V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钢。40CrNiMoA。 3.只呈现B转变曲线 合金元素大大推迟P转变孕育期,P转变曲线未出现。 镍含量较多的低碳和中碳铬镍钼钢或铬镍钨钢,18Cr2Ni4WA。
第三章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三章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重点: 1.掌握“C”曲线的含义; 2.掌握影响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的因素。 意义: 1.钢件热处理后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冷却时A转变产物类型和形态; 2.转变温度及冷却速度不同,过冷奥氏体将按不同机理转变成不同组织(P、 B、M); 3.通过研究不同冷却条件下钢中A组织的转变规律对于正确制定热处理工艺、 合理选材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影响IT图的因素
1.含碳量的影响 1)亚共析钢--c,C曲线右移,过共析钢-- c, C
曲线左移; 共析钢最稳定 2) c,Ms、 Mf点下降; 3)亚共析钢—多了一条先共析铁素体析出线,
过共析钢—多了一条先共析渗碳体析出线。
奥氏体中含碳量的影响:
温 度
A1
亚共 析钢
过共 析钢
共析 钢
3.2 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动力学图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又称CCT图或CT图): 综合反映了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时的转变温度、时间和转 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反映了过冷奥氏体在不同的冷却速度下 转变的转变开始时间、转变终了时间、转变产物类型、转变 量与转变温度、转变时间的关系)。
1
§3-2 CT图
线:纵坐标为温度,横坐标为 时M 线。f间线,,临转界变开点始A1线线,,转M变S线终,了
A区区:A,1以过上冷为A稳等定温A区转,变过区冷
(A→P、A→B),转变产物
区(P、B),
M形成区
( A→M ) 、 M 转 变 产 物 区
(M或M+Ar)
孕育期最短的部位,即转变开 始线的突出部分,称为鼻子。
钢在热处理时的冷却方式
温 度
热 加
保温
临界温度
连续冷却
等温冷却 时间
3.1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又称TTT图、IT图或C曲线。 综合反映了过冷奥氏体在 冷却时的等温转变温度、 等温时间和转变量之间的 关系(即反映了过冷奥氏 体在不同的过冷度下等温 转变的转变开始时间、转 变终了时间、转变产物类 型、转变量与等温温度、 等温时间的关系)。
第三章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过冷奥氏体:在临界点以下存在且不稳定将要发生转
变的奥氏体。
等温转变图
T T T( Time –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 I T( 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 )图
连续冷却转变图
C C T(Continuous - Cooling -Transformation)或C T图
四、IT图的基本类型
4. P转变与B转变曲线相分离, P转变的孕育期比B转变的短。 碳含量较高的合金钢。Cr12MOV。 5.只呈现P转变曲线。合金元素大大延长B转变孕育期。 碳和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含量较高的钢。不锈钢4Cr13、工具钢
Cr12 6.只析出碳化物,无任何其它相变。 碳和合金元素含量较高的钢。奥氏体钢,4Cr14Ni14W2Mo。
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W、V、Ti
P转变移向高温 B转变移向低温
C曲线分离
三、影响IT图的因素
1)钴的影响:溶入A中, 使C曲线左移。
2)Ni的影响:C曲线右移 3)Mn的影响:C曲线右移Mn的作用大于Ni 4)Cr的作用:①C曲线右移,对B的推迟作用大于对P的推迟作
用; ②C曲线分离,3% Cr,完全分离。 5)Mo和W的影响:推迟P转变,对B转变影响不大。 6)B的影响:微量,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开始线。Why?
§3-1 IT图
4.热分析法:利用钢相变时的热效应。 优点—适用于潜热大、转变速率快的过程,如熔化、凝固 缺点—不适用潜热小、转变速率慢的过程,如大部分扩散
型固态相变 5.电阻法:利用相变时电阻值的变化 缺点:精度不高
过冷A等温转变动力学图的基本形式
(一)共析钢的C曲线分析
1.线、区的意义
0
共析碳钢 TTT 曲线的分析
稳定的奥氏体区
过 冷 奥 氏
+ 产
A
A向产物 转变终止线
产 物 区
体
物
区 A向产
区
Ms 物转变开始线
Mf
A1 A1~550℃;高温转变区; 扩散型转变;P 转变区。
550~230℃;中温转变 区;半扩散型转变;
贝氏体( B ) 转变区;
230~ - 50℃;低温转 变区;非扩散型转变; 马氏体 ( M ) 转变区。
二、CT图的分析
➢ 共析钢:只出现P和M转变区,
无B转变区
➢ P转变区:三条曲线—转变开始线、
转变终了线、转变中止线
➢ M转变区:两条线—Ms线(该温
度下M开始形成) Vc1--冷速高于该值时部分或全 部A可过冷到M区
二、CT图的分析
临界冷却速度:Vc和Vc1
Vc—保证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不发生分解而全部过冷到马 氏体区的最小冷速上临界冷却速度,淬火临界冷却速度 Vc1—保证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全部分解而不发生马氏体 转变的最大冷却速度下临界冷却速度 与共析钢的区别: ①亚共析钢:出现铁素体析出区 V析出量,出现B转变区Ms右侧下降 ②过共析钢:出现先共析渗碳体析出线,无B转变区Ms右侧升高
➢ 在过共析钢中,若在Ac1~Accm之间加热,随碳含量增加,奥氏体
中碳含量不变,未溶的渗碳体的量增加,未溶的渗碳体有促进珠光 体形核的作用,降低了奥氏体的稳定性,C曲线向左移动。若在 Accm以上加热,随碳含量增加,奥氏体中碳含量增加,获得渗碳 体晶核几率增加,先共析渗碳体与珠光体孕育期缩短,析出速度增 加,转变速度增加。这是由于随碳量增加,珠光体的形成是在渗碳 体之后,故也加快。C曲线向左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