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教学难点:人文主义的理解——以普遍的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联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有最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
就在这片土地上,也曾出现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走进
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当时文化、思想繁荣的足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
1.教师讲述: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地方,以佛罗伦萨为例,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中心,在1338年已拥有200多家毛织业工场。
在13世纪末,佛罗伦萨的钱庄、银行已遍设西欧各大城市,在西欧货币市场上取得了支配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后的社会状况是文艺复兴的“源”;文化上回忆古代希腊、罗马高度繁盛的文化思想遗产,以及意大利保留了大量文化成果,汇集大批文化名人等史实,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文艺复兴的“流”。
化遗产籍: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许多学者
逃到意大利。
他们带来了许多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这其中有许多是
意大利文手抄稿,他们还在意大利各地讲学,促进了意大利人对古代希腊、
罗马文化的研究。
人才优势: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各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富商巨贾竞相延揽才智之士,汇集了众多的博学才子。
可引用佛罗伦萨美第奇的话:“应该把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们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驮畜。
”
(二)文艺复兴
1.含义: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2.实质: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
目标导学二:但丁
“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1)●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
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如图):“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3)●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目标导学三:达·芬奇
“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技艺。
关于《蒙娜丽莎》(如图)的一些轶事
1503-1505年,雷奥纳多·达·芬奇开始绘制《蒙娜丽莎》。
这幅画一直跟随在他
的身边,直到他死后数年,画像由法国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买下。
此后,它一直归法国王
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仑将之珍藏在卢浮宫。
这幅画就像一位有生命的天外来者,它
的超凡魅力和奇闻轶事令人惊叹甚至难以置信: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丽莎》后,把它挂于家训堂,命令女儿整天模仿画中
的笑容,经过数年努力,公主们终于将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仑拥有《蒙娜丽莎》时,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记一切。
1963年6月《蒙娜丽莎》在美国华盛顿展出,保安人员有四万余人,每个参观者要经过6道哨卡,接受各种仪器的检查。
1974年5月《蒙娜丽莎》在日本东京展出,每个参观者只准在画前站9秒钟。
每年前去罗浮宫瞻仰这幅画的人达700百万左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问世,其它各种出版物则汗牛充栋,数不尽数。
全世界已发现《蒙娜丽莎》的赝品二百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34幅,她说:“我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