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基于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第二十五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本身体现的就是永恒的道,是道的直观展示或象征,主张归复自然,而自然所体现的天道就是“无为”。若能做到听任自然,顺应自然,纯任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无为”。所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既是一个原始的自然社会,又是一个理想的“无为”的世界。
(三)“小国寡民”社会的缺陷与理想性
老子思想的缺陷是明显的,他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在很大程度上仅是一种带有文学色彩的幻想,当然更谈不上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就小国而言,到底老子的小国是多小呢?老子说的“国”和今天我们所说的国是有区别的。春秋战国时期,天下虽是由一些大小国家组成,但是名义上还是属于周室。所以,用今天的话说“小国”就是高度自治的地区。这种地区的面积应是多大,如果不是或超过标准,又该如何调整,又由谁来调整,等等问题,老子也并未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再者,中国有句话叫“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相互攻伐吞并,而趋于统一是必然趋势。所以,老子的小国状态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老子面对现实的黑暗,他的许多话是绝对化的,是矫枉过正的激愤之言,是偏激的,更重要的是,这些设想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故也就只能停留在理想状态,不会成为现实。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文学式的想象与幻想。
Key Words:Laozi,small country with few citizens,ideal nature,message
两千多年来,老子的思想对国人的影响甚深。当年,老子以哲学的方式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在对在战争、饥饿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自认为合理的解决方法。当今虽然没有大的战乱,世界总体上还算是和平,但是区域性的、局部性的战争持续不断,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恐怖主义蔓延,贫穷和饥饿问题的依旧严重,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对此,老子的思想又能给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一直追求着和平、自由、平等,而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对现代人来说似乎只是个美丽而不现实的童话,但它是否具有参考价值,是否对我们解决今天的社会问题具有借鉴意义;是值得人们思考的。本文拟就此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利于更好地解读《老子》。
从表面来看,老子的思想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仅不切实际,而且保守落后。但是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老子的这种设想固然落伍且不实际,但其中却蕴含着对自由、和平、平等的向往。在老子看来,理想社会应没有战争,人们可以过着宁静安乐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没有仇恨,没有嫉妒。“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这对于长期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是很有诱惑力的,能如此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很幸福了。老子追求的是一种民风淳朴的社会,人们已经近乎无欲无求,不会想着巧取豪夺,不会尔虞我诈。这正如冯达甫所云:“老氏称上古之治,莫非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莫动干戈而已这样,才能遂其所求,至于‘大顺’。若谓在求返于‘小国寡民’之世,又岂其然?”②老子追求的小国寡民之世,是淳朴太平之世,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状态,虽虚幻但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良性的设计。古今中外有很多思想家在这一点上与老子具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外国的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自然状态”,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等,中国的有孔子的大同社会与庄子的“至德之世”,及至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等等,他们都与老子一样,在构想与追求一个和谐的社会。
(二)“小国寡民”的社会蓝图
多年来,人们对“小国寡民”的思想大多持否定态度,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白寿彝先生等。他们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倒退的,是复古的,是否定生产力发展的。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主张奴隶社会向原始社会的逆转。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①在他们看来,“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一种保守的,倒退的思想,是必将灭亡的奴隶主阶级无可奈何的哀叹,是没有丝毫积极意义的。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或许对其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小国寡民”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吧。
中国人历来讲究“衣食住行”。这几样要是达标了,也就能算生活幸福。具体地说,就是衣着不仅要遮体避寒,还要靓丽;吃的不仅要饱,还要吃的好;住的不仅要遮风避雨,还要舒适;行不但要安全,还得科学经济。古人说“食色,性也”。中国人对于“食”是很看重的,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的许多民俗节日就与吃有关,像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因此“食”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中国人对于“住”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即使现代的人们婚嫁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住房。所以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之说很形象地表述,国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构想。但是这些也仅仅是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是实际上很难做到的。也就是这样,老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人民性,代表了社会最广大的群体—底层人民的美好愿望。
总的来说,老子“小国寡民”的合理性就在于其追求的社会的和谐性,在于理想社会应该具有的和平,平等与自由等特点。这不就是人类向往的社会吗!古今中外思想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要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描绘理想社会蓝图。老子的思想表面上看好像是复古的,但其实质否定了周公礼制而欲建立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自给自足,人人平等的社会。因此,老子之言有大智慧,老子之学有真理。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老子之学的传承与升华;世界的发展也可以从老子之学中吸收营养。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理想性
(一)老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老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的反抗与斗争,奴隶制在一步步的走向灭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兴起,并且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伴随这一变革的是几百年的战乱。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对当时的社会作了这样的描述:“天下忌讳,而民弥贫;人所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在七十五章又写道:“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者为,是贤于贵生。”几百年的战乱导致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百姓就是生活在这样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而困苦不堪。面对这种现实,老子站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对战乱,对新生的阶级自然充满了不满,同时,也对新的生产方式带来的弊病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就在礼制崩溃的时候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新兴的地主阶级,揭露新兴的封建制度的阴暗面,以“天道无为”的哲学思想批评现实社会,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并不吝笔墨的对这种理想社会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在他看来,这种社会的社会结构十分简单,既无剥削,又无压迫,是真正的和谐、自由、平等和公平的社会。尽管老子的社会理想是虚幻的,但“小国寡民”的思想毕竟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性超越,是从另一角度反省社会文化的缺失,故对后人追求理想的生存方式应是颇有所启示的。
首先,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尽管老子没有像孟子那样提出“仁政”思想,但是老子也说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③”,强调将百姓的意愿作为施政要求。有人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是欲返到太上之世,无君而治,所谓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反动的、反历史的。其实,一种政治思想是否反动反历史要看它为什么阶级说话。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要点在于强调不得干涉百姓的生活,使之能休养生息,这也是老子针对当时的统治者横征暴敛不断滋扰百姓而言的。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社会就是人们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人们不需要纳税,人人有甜美食物,漂亮衣服,舒适的居住环境,体现了公平,平等。老子的这一政治思想,应该是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的剥削,这是替百姓说话,从这点上看就不是反动的,也不是反历史的。更为重要的是“乐其俗”。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呢,因为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它都有其自身特有的风俗。风俗是人类长期生活养成的一个固定的生活方式,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乐其俗”是一个很人性化,很有远见的策略,是尊重百姓的生活自由,是得民心之举。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论
学 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2008级
学 号2008101053
姓 名曾维兵
指 导 教 师陈德长
成 绩
年 月 日
老想尽管有复古的一面,但也有着否定黑暗现实与残酷战争的一面,且表现了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不宜全然否定。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何尝不是历来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当然,老子的理想社会古今中外都没有出现过,“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也就只能停留在理想的层面上,但作为黑暗现实社会的一种参照物而存在,无疑具有相当的批判意义。
二、“小国寡民”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虽说仅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却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我们若认真思考,可从中获得某种启示。正如前文所言,“小国寡民”这一理想,有人认为这体现了老子逃避政治,消极的出世态度。笔者认为,这结论有点草率。我们看看老子的《道德经》就知道,老子关于政治军事外交的论述超过了全书的一半,怎么可能是绝对的消极避世呢?“小国寡民”可以说是体现了老子的人文关怀,其中不乏合理性,只不过老子将一些问题夸大化了。那么,这其中究竟体现了老子的哪些人文关怀呢?在讨论这个时我们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进行思考。
据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所言,大致是这样的:国家不需要大,人口也不会多,即使有好的器物,也不一定要使用。重要的是要使人懂得生命的宝贵,把生死看得重些,不随意的外出远游。虽然有车马船舶也不一定要用。虽然有披甲执锐的士兵,也不没有用武之地。不需要文字,回复到结绳记事就可以了。 百姓们都有甘美的食物,美丽的服饰,住的舒适,能快乐的遵从着以往的习俗。邻国之间是可以看到的,鸡鸣和狗吠的声音也可以听得到,到死没有往来。
关键词:老子 小国寡民 理想性 启示
Abstract:Lao zi"small country with few citizens" social ideal despite the restoring ancient ways, but also have a negative side real darkness and war cruel side, and performance to peace and serenity yearning, appropriate comprehensive look at it. On the positive perspective, it is people have the ideal state of pursui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