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小国寡民思想内涵: (2)(一)背景:广土众民,诸侯争霸 (3)(二)新解“小国寡民” (3)(三)小国寡民下的社会效应 (4)二、“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内容 (5)(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5)(二)小国寡民,君主有为 (6)(三)小国寡民,德治天下 (7)三、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历史验证 (10)(一)以柔克刚,无为而治 (10)(二)克勤克俭,德治天下 (10)(三)加强皇权,励精图治 (10)总结: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13)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摘要:小国寡民作为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历来备受争议,本文将“小国寡民”思想放置到整个老子思想体系中来浅析它作为“道法自然”的具体实践的治国之道。
通过剖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从“无为而治”、“君主有为”、“德治天下”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证小国寡民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手段的可行之处。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治国方略;至德之世According to the XiaoGuoGuaMin Lao tze thoughtAbstract:The small size of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Laozi as a core, and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and this will be the small size and the people," Lao Tzu thought put in to the light to analyze it as a "natural" law, the practice of good governa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small size of the people," thinking, meaning "from nothing as a rule, the "monarch" and "world" by virtue of 3 detailed argumentation isolated citizens of a small State as a viable means of social management.Keywords: Lao zi; Small country with few people; governing strategy;to Germany in the world前言“小国寡民”见于《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治之至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目前主要研究观点有:就社会状态方面,陈鼓应在《老子注释及评价》中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社会场景,是构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胡寄窗认为小国寡民思想与当时要求建立统一的地主政权的历史任务是背道而驰的,不可能解决历史所提出的问题,反对科学技术,否定文化知识的反动作用,还被认为是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洪流之前的消极入世的心态,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是依据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即回到早已崩溃的氏族公社时期的小农生活。
”[2]就社会管理方面,武汉大学赵玉玲的“重析小国寡民思想”一文认为它实际上是老子对文明发展变化的超前思索,是理想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描绘,“小国寡民指行政区域应有一定范围的控制,不宜过大,人口也不要过多,以保证人均资源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从而达到“百谷王”的目的。
四川师范大学李凤鸣“小国寡民新释”认为它是“道法自然”的具体实践,是和谐、朴素、安定、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一种静中有动的田园诗,并非指形式上的大小,数量上的多少,治国徐辩证施治。
但我想说的是老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不可能简单的提出这么浅薄的空想社会的设想,我们看待小国寡民更应该回归到《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去,放置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考虑,而不是简单地站在现代或者仅仅从八十章这一段话中去分析。
下面我就自己已知的社会条件去简单阐述下我对小国寡民思想的主观臆断,并无无视和鄙薄其他解释之意,纯属班门弄斧,还望能抛砖引玉。
一、小国寡民思想内涵:(一)背景:广土众民,诸侯争霸其实老子所谓的治国之道就是老子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生活经验的投影,许多学者对他生存的年代颇有争议,自郭店楚简出土后,经考古家推定,入葬年代约为战国中期偏晚,约在公元前三百年上下,当时礼崩乐坏,社会混乱,诸侯争霸,民生凋敝,“公聚朽蠡,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履贱踊贵”(《左传》),而“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奴隶主“蓄聚集实,如饿豺狼”,“民之羸弱,日益甚矣,四境盈垒,道馑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国语.楚语》)[4]。
当时就是这样一个君主鱼肉百姓,以百姓为刍狗的时代,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除了上层统治者和下层人民的矛盾外,还有诸如“陈氏代齐,季氏专鲁”的新兴地主和奴隶主在奴隶制瓦解,宗法制分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斗争,其实最主要的矛盾便是各国执政者彼此忙于奔利,而使国家政治陷入瘫痪的状态,从而又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
正如冯友兰所说的“老子亲见那种时势,又受到了那些思潮的的影响,故他的思想完全是那个时代的产儿,完全是那时代的反动”。
【4】面对诸侯相伐,宗室相戮,老子力图挽救逝去的辉煌,渴求一个“圣君”的出现,实行无为而治。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就是“道”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演绎,是一种对淳朴无求的精神境界的一种向往,而不是要回到婴儿时代的荒唐论调。
而在其思想中也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病态:“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他呼吁有道者“有余以奉天下”,修天下之德,普天下之众。
其实社会秩序维护者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统治者只有在他执行了它的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4]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所以说执政者的社会职能就是要有能力有效地平衡维护各方的关系,使社会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
而“小国寡民”下有序的社会状态正是这种社会职能发挥到极致的状态,执政者的社会职能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既包括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政府同人民群众相容而产生的某种特殊职能”。
它的双面性职能就要求执行者要有足够的政治敏感性,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和胜任力,否则当其特殊职能过度压制了积极性这一方面,社会必不能长治久安,因为“暴力永远掌握在占社会多数的劳动人民手中”。
所以这种职能发挥的有效程度就依靠君主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基础和后盾便是其修养,即怎样以德取人民,以情取人民。
(二)新释“小国寡民”《老子》第八十章中一些容易让人起疑和误解的句子无外乎这几句:“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在帛书甲本作“小邦寡民”,后为避汉高祖刘邦名讳改为“小国寡民”,《周礼.天官.大宰》曰“大曰邦,小曰国”;《尚书.尧典》有云:“百姓昭明,协和万邦”,[5]由此可见“国”应为周天子统一下的诸侯国,而不是像秦汉以后的一个至大的大一统状态,也不是象《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登上世界政治舞台的主权国家。
因为“国”上还有“天下”,而‘天下”的领导者为“天子”,“圣人”并非“国王”,例“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在江海”(二十二章),可得知“天下”也不是一个实际性质的地理范围,而是承载“道”的场所。
在百家争鸣,诸邦林立时期,各种名士纷纷外出游说,并不会因为自己出生在某个诸侯国而心存“爱国主义”,可见“天下”才是其心中真正的归宿,故小国寡民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国小,使民少,而且《老子》认为万物都是可相互转化的,大也可小,小亦可大,没有永恒的大,亦没有永恒的小。
河上公对此注释最有代表性,“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
民虽众,犹若寡小,不敢劳之”。
老子和统治者都不至于愚蠢到自解其国,自遗其民,所以这是老子的平天下之策:即在即将出现的封建关系下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诸侯国,延续到现在的大政府下的小自治社会管理状态,这也是现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的趋势。
(三)小国寡民下的社会效应“有什伯之器……治之至极”,则是指君主应该怎么做,即治国之道,“什伯之器”指军队的武器装备,古代行伍编制以十人为“什”,百人为“伯”。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君主治国之后出现的效应。
“结绳而用之”是一种比喻,因为它是一种最真实可靠的信息传播方式,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优势,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来沟通,而不是现实社会的尔虞我诈,故弄玄虚;更大方面也就是说国家在君主的治理下出现的一种百姓安居乐业,自然纯真的社会场景,而不是杜绝科学技术,回归原始社会。
“不相往来”并不是国与国不交往的一种“世外桃源”,见于“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可见并不是绝交,因此我认为综合老子整体思想应该理解为两层意思,即老百姓不因生活贫困而东迁西徙,不因国家你侵我掠而背井离乡,国家间应谦逊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应互相需要,互相合作,但又互不干涉,即“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国不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1]并不是一种愚民政策。
而其中的“不乘舟舆,不陈甲兵”反而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美,倘若抑制百姓的思想,何来和谐之美,岂不是专制统治与《老子》的至德之世相矛盾?而治之至极的社会我认为是老子在阐述其治国之道即君主之道,“道大,天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老子思想中是有大一统思想的,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并且强调国君在社会地位中的不可动摇性,“立天子,置三公”,有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明确了社会成员的尽责任行义务之道。
[5]在这个社会中,主导者为君主,他既要为人民营造和谐稳定的生存环境,又要“无为而治”,因此君主的主观能动作用和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老子》八十章应如此翻译:古之圣人治天下,分设众多小的诸侯国,使之拥有的人口也不多,致使其行伍的武器装备都无可用之处,使民众安土重迁,珍视生命,拥有的战车战船,坚甲利兵,都没有地方可以施展。
这样人们就可以摆脱战乱,真诚相待,安居乐业,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不以厮杀往来。
因此我认为小国寡民是一种治国思想,而这种治国思想便是君主“无为而无不为”的“有为”而治的民本思想。
所谓“民本”,“民者,万世之本”,即人民是社会管理的根本,在老子看来最高境界便是“太上,不知有之”的管理者,其高明之处就在于要为下属创造一个可以尽情发挥才能的空间,而不是事必躬亲,善于用人,方可事半功倍!二、“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内容(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谈到治国思想,就要从老子整体思想来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便是“无为而治”,那么“无为而治”中的“为”到底该作何解释?“取天下常以无事”中的“事”该作何解释?“为”,先秦中常用的一种用法为“求取,谋求”,如《左传》文公十三年“命可长也,君何弗为?”,《庄子.养生主》中“指穷与为薪者,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而俞樾《诸子评议.庄子》中说:“《广雅.释诂》:取,为也,然则为亦犹取也”,[4]那么老子“无为”应如此理解君主不应该为了谋取私利而执政,也不因执政而去谋取私利,而现今人们常理解为“作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