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训练--例后分析点题
大凡有成就的人,大多崇尚深阅读。
“如果”、“倘若”等。
练习一
论点:有志者事竟成 论据:王羲之九岁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 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 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 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 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
分析: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 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 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也 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 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
• 毛泽东崇尚深阅读。即便是那硝烟弥漫、敌人围追堵截的行军 途中,毛泽东也要抽出时间潜心进行深阅读。因为他知道, “磨刀不误砍柴工”,此时的阅读,是在积蓄一种厚积薄发的 力量。领袖的深阅读,读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充满魅力。 • 季羡林崇尚深阅读。充满奥秘的梵语言岂是三两下的浅阅读就 可以弄透彻的?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论著,季老潜心于家中, 一张椅,一壶茶,品茗于天地之间,思想便倘佯于书海之中。 读至深处,内心与书本内容形成交融。大师的深阅读,读出了 国学的光辉,充满魅力。 • 余秋雨崇尚深阅读。唐诗宋词,元曲散文,四大名著,无一不 是余秋雨阅读的对象。在不断的深阅读中,余秋雨的思想渐渐 升华,功底日见扎实,于是,《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 一系列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著作相继问世。作家的深阅读,成就 了一大批文化上品,充满魅力。 • 深阅读让我悟出: • 流金铄石的力量由深阅读中得来。 • 流光溢彩的思想由深阅读中得来。 • 流芳百世的美文由深阅读中绽放光彩。
论点:自立自强
是因为(拼搏自强)
析:
为什么(感动中国) 论据:11岁的洪战辉经历重大家庭变故, 稚嫩的肩膀承担起生活的重负。从读高中开 始,他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靠 做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直到背着妹 妹上大学
洪战辉为什么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因为他 努力拼搏,用双手撑起自己和妹妹的一片天。因 为自立自强,他感动了万千国人。君子以自强不 息。唯有自立自强,方能收获精彩人生。
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例 文 修 改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 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 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 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 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 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 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 也是一笔财富。
以上例后分析点题有何特点:
比较分析 请你概括:_______________法。
方法三:比较分析
对所述事例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 含义:
同点进行类比或对比,从而揭示出 事例的意义,发挥事例的论证作用。
思路: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揭示主题
找准事例的相似点或不同点 关键:
标志词: “有……没有…… ”;“一方
论点:良好的品质和心理是成功的保证 另一方(丧失意志) 一方(有顽强的意志) • 论据:2004年奥运会上,44岁“高龄”的王义 夫老枪新传,一枪失准,下枪再来,最后关头 的二次举枪显示出过人的老练,终于用金牌洗 雪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遗憾;美国射击运动员 埃蒙斯也是一流好手,在雅典和北京奥运会上, 领先的大好形势下却痛失金牌。
冯 骥 才
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 ——就像散文 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 ——就成了小说 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 ——那是诗歌
课后练习一:
•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原来是一位职 业篮球运动员,后来他发现自己颇有文学 爱好,充满自信,改作起小说来,竟而佳 作迭出,一发而不可收。
• 用以上材料来论证“就应该‘这山望着那 山高’”。
优点: 观点明确,论据丰富 缺少议论 不足:
议论文训练
• 例后 分析点题
论点:诚实做人
结果(自豪、虚名) 假设(看到长城)
论据:宇航员杨利伟从太空归来后,面对诸 多媒体,他表示在太空中并未看到万里长城。 分析: 这似乎是一种遗憾,但其实是美好的真实。 假若杨利伟谎称他看到的万里长城是多么雄 伟,我们肯定会为此自豪一番,但这难道不 是徒有虚名的欣喜么?穿越太空的目光只有 归于诚实,才会灿烂。让诚实之花,绽放在 生命的每个角落 点题(应该诚实)
以上例后分析点题有何特点:
因果分析 请你概括:_______________法。
方法二:因果分析
说,就是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事 例的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 含义:
思路: 为什么——是因为
关键:找准因果关系,将原因与观点对应起来。
标志词:
任选一个观点,写一个议论段。
分析: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 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 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也 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 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意义分析法
意义分析法就是叙述事实论据后,用精练的语言 揭示、评价事物或事件的效果、价值、影响, 从而证明论点。 标志性词语,如“表明了……”“体现 了……”“充分说明……”等等 .
?
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 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 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 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 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 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 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 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以上例后分析点题有何特点:
假设分析 请你概括:_______________法。
方法一:假设分析
含义: 引述论据后,运用假设推理对事例
进行分析,并推导出与事例完全相 反的结果,从而证明论点。
思路:反面假设—展示结果—点题强调
关键: 围绕论点假设,正反对比中强调论点。
标志词: “假如”、“试想”、
“因为……所以……” “之所 以……是因为……”,或者单 用“因为”“所以”“因 此”“为什么”等
练习二 观点:奋斗可以冲破被“埋没”的压力。 2005年的春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在为这样 的一个人感动,她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 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她就是用毅力演绎了 《千手观音》的邰丽华。 为什么邰丽华能在无声的世界里成为一个绝美的 舞者?因为她是生活的强者,她不甘心被苦难埋 没;不管经历多少困难,她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 勇气和力量;她坚信如果真是千里马,又不失千 里之志,终有腾飞的一天。因此,她不是怨天尤 人,而是努力拼搏,终于脱颖而出。面对这样的 成功,谁又能吝啬掌声呢?
孙膑与庞涓二人都精于谋略,都是 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 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 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 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 智。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 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 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结合上面的事例,运用所学方法来论 证“好集体懂得重用人才”这一论点。
课后练习二:
• “百家讲坛”讲出了两位轰动全国的人 物——讲《三国》的易中天、讲《论语》 的于丹。一男一女,一南一北,可谓红 遍了大江南北。 • 观点一:“百家讲坛”促进了国民对名 著及传统文化的关注。 • 观点二:“百家讲坛”受到众人追捧, 足以说明一点,读书的习惯和风气已经 远离我们这个时代,渐行渐远。
点题(自立自强)
论点:近墨者黑
• 论据:孟母三迁 是因为(环境影响) 为什么(居墓旁学哭丧)
分析: 为什么孟母初居墓旁,孟子便每天只会学 哭丧?这是因为人有社会属性,一个人的发展方 向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联系,一个人的性格行 为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周围环境的印记。所以说, 近墨者黑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点题(近墨者黑)
面……另一方面……”
4、意义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用精练的语言评判事 例中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或其所 作所为的价值、意义等。
例如: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德国总理勃兰特访 问波兰时,曾有“惊世一跪”。他虔诚地跪在 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这一跪.跪出 了德国人对自己曾犯下的罪行的忏悔.跪出了 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跪出了德波两国友谊 的新前途.跪出了新世纪人民热爱和平的新理 念。 这个文段在举出具体实例后,从历史与未 来、个人与国家四个方面分析了勃兰特“惊世 一跪”的意义。这样的分析,使文段中事例的 价值得以突显,使文段的阐述有了应有的深度。
1、假设 试想,如果孙膑继续留在魏国这样的集体,那
么他就不可能得到重用,他的才华就得不到施 分析法:展;而他到了齐国这样的好集体后,充分发挥 自己的才敢,所以说好集体懂得重用人才。
2、因果 因为孙膑到了齐国这个好的集体,所以他得 分析法:到了重用,施展了他的才干。所以说好集体 懂得重用人才。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因其效劳于优劣 3、比较 不同集体。在魏国,庞涓妒贤嫉能,魏王偏听 偏信,孙膑在这样的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 分析法: 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臣子上下齐心,孙膑在 此,正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可见,好集体懂得 重用人才。
2005年的春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在为 这样的一个人感动,她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 勃,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她就是用毅力演 绎了《千手观音》的邰丽华。 假如,面对人生的不幸,邰丽华象温室的 幼苗那样成长在别人的关爱中;假如,面对人 生的不幸,邰丽华象残秋的落叶那样,消沉在 自暴自弃中;假如,她没有经历那么多血与汗 的洗礼,那么她的生命怎么会被演绎的如此精 彩?面对这样的成功,我们怎能不喝彩?
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
例 文
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 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 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 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 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 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 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论点:安于现状
结果(不葬送英名) 假设(甘居留地) • 论据: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当年战功 赫赫封为齐王。而他却不满足,拥兵自 傲,索地觅封侯,终被降为淮阴侯,又 因谋反,而甘居小小留地,又怎会 葬送一世英名?身居高位,已属不易, 为何不好好珍惜,非要更上一层楼呢? 自古圣贤,都是懂得安于现状而谋大计 的。 点题(懂得安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