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中国传统价值观——儒家思想(最新)

1中国传统价值观——儒家思想(最新)


二、汉代经学
1、经学 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 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 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 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 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 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 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 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等。
2、孟子及其著作
孟子(约前372~前 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 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 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 市)人。受业于子思(孔子 之孙,名)之门人, 著书有 《孟子》七篇。 被定为孔子的唯一继 承者,被称为“亚圣”。
孟子 - 名言警句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约前313-前 238)名况,时人尊而号 为"卿",故又称荀卿,汉 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 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 家。其思想集中反映于 《荀子》一书。
3、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和孔孟一样提倡 “礼义”,但其出发点却 大不相同。孟子强调“性 善”,荀子强调“性恶”, 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 伪也”,即“善”是人为 的表现,而不是人的本性。 因为人性恶,所以要靠后 天的力量——教化来帮助 人为善。
二、汉代经学
2、六经
“六经”—词,早在《庄子》一书中已经出现指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 先秦时的著作。这些著作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 弟子讲授的教材,所以又称“六艺”。汉武帝设 立“太学”时,《乐经》早已不存,以《易》、 《诗》、《书》、《礼》、《春秋》为“五经”, 官方立于学官,并立“五经博士”向弟子讲授。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人性扬善去恶的途径
道家认为人生在世要以出世的态度来 应世间万事万物,讲究的是“无为”,强 调的是“寡欲”和“绝圣弃智”。主张不 尚礼仪,不论是非,不辨美恶,不染尘世, 追求的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与世绝 缘,回归自然的境界。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人性扬善去恶的途径
儒家以仁义为纽带把人与人连接在一 起,追求的是“仁者爱人”,寻觅的是 “泛爱众而亲仁”,孔子主张推己及人, 以礼待人,克级复礼,重“忠恕“之道”。 孟子极为重视养心知性“养吾浩然之气”, 强调要完善本心,发扬善端,崇尚仁义。 荀子想通过“化性起伪”来改造人的性恶, 通过只礼仪、立法度、化师法来“隆礼”。
孟子的基本思想 在“仁学”理论方面,孟子补充提出了 “义”,“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为 人之道。如他所说:“仁,人心也;义,人路 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在孔 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舍生 取义”。这就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
孟子的基本思想
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 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他在这里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 结构中的地位。在那个时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 孟子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仁 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 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在告子看来“性无善无 不善也”,善与恶都不是性, 而是后天教育培养性的改变, 由于教育和环境的不同而使性 或变为善、或变为恶。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 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 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 也。"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6、老子、庄子的性自然说
道家认为人性即人的自然性。 自然性最明显的特点是原生 性,《老子》“善之与恶,相 去若何”、“见素抱朴”, 用原生之“朴”来形容人的 本性。庄子则是进一步发展 了性“朴”之说。
第一节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
孔子的基本思想 “仁”的含义 人道原则:仁者,二人者,故仁肯定人 的尊严,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与友爱; 理性原则:肯定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 而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第一节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
A、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 什么是“仁” 1、仁是爱人; 2、仁是克己 3、仁是爱憎分明 4、仁是勇敢 5、仁是刚毅坚强 6、仁是木讷
孔子最早谈到了人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不过,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有明确回答人 性是善是恶,只是强调了人性基本平等和可塑。孔 子对人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他明智之处就是少谈、 不武断下结论。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2、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力倡人性善论,人性之所 以是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 的“善端”,具有先天的道德萌芽, 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四 个善端,这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生 固有的,“善端”代表人的善,人 心有善端,就表现为人性之善,所 以人性是善的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3、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生来的本性 是恶,人的本性都是好利求欲 的,人人都是“饥而欲食,寒 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 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由 于人人都有物质欲望追求,是 性中自有,不待学而自然的, 正是这种物质欲望的追求,决 定了人性的恶。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4、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的观点
人性扬善去恶的途径
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认为通过爱一 切人和为天下人牟利来扬善去恶。在他看来,爱人如 爱己,利人则利己,人应该通过兼爱达到善。
法家则强调应该通过法治来去恶扬善。要“厚爱 利,明智礼,上身服,审度量,乡置师,中先令,劝 庆赏,振刑罚”,以利来鼓励人们行善,以法制来规 范人们的行为,以刑罚来遏制人们的恶。
论语中关于礼的名言
1、礼之用,和为贵。 2、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3、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4、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7、“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8、‘不学《礼》,无以立。 9、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10、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 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初步发展 隋唐 新发展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 思想体系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宋明 新体系—理学
先秦儒家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
孔子是当时由旧儒向 新儒过渡的典型代表之一。 由于他晚年集中精力从事 教育,整理并删修殷周以 来的古代典籍,并首开私 人讲学之风,所以,成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学开始于孔子,并 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 心的学派,后世即称为 “儒家”。
二、汉代经学
3、董仲舒
西汉以董仲舒为今文学家的代表。董仲舒,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约生于汉文帝刘恒元年 (公元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公 元前104年),是西汉中期一个著名的思想家。 《汉书》本传说他“少治《春秋》,孝景时为 博士”,又说他治学专精,弟子众多;他认为 孔子删订六经,是为了托古改制,是为万世立 不易之法,尊孔子为经学之祖。他们注重阐发 经文的“微言大义”,竭力为汉王朝的封建 “大一统”寻找理论依据,因而受到西汉统治 者的高度重视,被立为“官学”,到西汉末年 己开始衰落。
《论语》中有关“仁”的名言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 力,则以学文。” 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8、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9、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0、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1、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 惧。” 1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荀子及其思想
在政治思想方面,他 与孟子也有所不同,孟 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 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 民的作用,认为“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还有一个突出的贡 献,是提出了“明于天人 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 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 存,不为桀亡”,即天道 不能干预人事,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发展 规律,因而社会治乱的根 本在人不在天。
中国传统价值观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儒家 儒家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 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儒家的特征是宗师孔子,尊奉六经,崇尚礼乐仁义,主张“德 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等。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建立了以 “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战国时,儒家内部产生分化,“儒分为八”。其中以孟子与荀 子影响最大。 秦代和汉初,儒家曾一度消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一跃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此后至清末一直占据中国统治思想地位。 二千余年来,历代儒者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 说,又有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之流变。在漫长的历史中, 儒家思想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深刻
先秦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襄公二十二 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 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36岁时,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 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由此可以看出,孔 子不只是想做一个教师,他试图指导国 家政治,并想使其抱负在他有生之年得 以实现。孔子在鲁国做过小官,一度曾 摄相事。但在鲁定公十三年他毅然离开 鲁国,开始了14年的访问诸侯列国的活 动。晚年又回到鲁国,以聚徒讲学终其 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