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容
杨蓉
【摘要】中国传统价值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是从先秦时期形成,又经过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流传至今并影响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这一价值观对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价值判断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人与神、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三个角度对中国传统价值的内容作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中国传统;价值观;人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及个体存在方式与意义这三大问题时形成的、价值取向,基本价值以此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信念。
一、人与神的关系——原始宗教
人们意识出现了意识上的“神”要上溯到远古的殷商时代,这其中既有众多的自然神,也有死去肉身的祖先神灵,还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就是上帝。
(一)神的分类
神的意识在商周时代的人们意识里根深蒂固,此时,也对神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天神、地袛、人鬼。
殷周时代,人们对天神的崇拜就形成了一个天神体系。
人们对众多天神的崇拜皆起源于原始自然的崇拜。
而人们对地袛(即土地众神袛)的崇拜也是由自然崇拜开始的。
虽然这一时期的土地众神袛来源各异,但都具有共通的自然属性。
人们对人鬼的崇拜就是对祖先神灵的崇拜,这种崇拜与天神崇拜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二)人对神的崇拜——祭祀
殷周时期人们对神的无限崇拜,流传至今,形成了中国传统价值的第一个内容——祭祀。
祭祀的方式多种多样,产生的途径、施用的对象也各不相同。
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体现了殷周时代人与神之间的交流。
1、祭祀的目的
人对神的祭祀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希望借助神的力量消除灾害,一个是祈求神的庇护赐予福佑。
人们认为,与祖先神灵有着血缘亲情,被祭享的祖先神灵会顾及这种亲情,对其子孙赐予福佑。
人们的祭祀活动除了自然崇拜,往往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祭祀神灵是为了现世的生灵。
2、祭祀的意义
(1)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是会死的,死后的人是在另一个世界。
(2)祭祀活动表现了血缘亲情的意义加重。
仪式是这种亲情的寄寓,仪式中的礼节、供献反映人们意识中的血缘价值。
(3)祭祀的仪式和象征意义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而这种习俗反过来又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远近亲疏差别。
二、人与人的关系——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可以说是传统价值观的根本特点。
人们往往以此作为价值尺度,在认知、评价事物是也以此作为准绳。
道德本来只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一种规范要求,但在中国传统价值观里已将其作为一种评价事物的标准。
(一)德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始至终到处主导位置,处理好人伦关系,指导人们行动的道德观念。
“德”的要义是内外兼修,既要加强内心自我修养,又要让这种修养知道自己的实践。
强调“德”与“行”的统一,标志着具有极强性和实践性的伦理道德观念日渐成熟。
在现代社会中,德几乎等同于道德,成为人们的评价事物的标准。
(二)孝、悌
“德”观念的精髓是孝悌。
“孝”、“悌”都是尊重长辈的观念。
“孝”在整个中国传统价值观里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伦理道德观念。
“孝”者从老从子,本意为子养父之意,强调的是子辈对父辈的服从和奉养。
中国人强调尊重长辈是从周代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孝”的观念广泛流传,其意义也由善事自己的至亲长辈引申为孝敬他人长辈。
“孝”观念成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里最为核心的部分。
“悌”的内涵是兄友弟恭,在子辈中维护长子的权威。
这种价值观,是由弟在兄之下的人伦次弟演化而来。
悌与孝两者相结合,形成孝悌观念现已完全演化成社会的伦理道德观。
(三)仁、礼、义
“仁”是先秦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表示的人本理念,成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最高范畴。
“仁”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交融、无差别的境界。
仁字的最初的意思是要爱惜仁的生命,由此发展成仁爱的观念。
儒家倡导的仁爱观,作为一种伦理道德价值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最高原则。
中国传统价值观认为,一个人遵循了“礼”和“义”就达到了仁。
“礼”是社会秩序、关系、准则等的总称,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礼”由繁琐的祭祀典礼发展为意识观念,成为儒家推崇的礼学。
礼不仅是社会的法度,更与天地自然等同起来,是全社会必须遵循的最高法度。
“义”是道德和精神的原则,是人们所遵循的合理的行为标准和相关的观念意识。
儒家所倡导的“舍身取义”将义发展成为一种伦理观念,融汇入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中。
三、人与自然——宇宙人生
从古至今,人和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一再探讨的问题。
道家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
因而提倡无为,绝对地顺应自然过程。
而战国时代的荀子、唐代的刘禹锡等,肯定了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显示出开发自然的进取精神。
在古代汉朝,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关系,宋朝理学家朱熹则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
中国古代哲学家讨论天人关系,目的在于寻求人生目标。
(一)天命观和知命观
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过程中,最重视的莫过于生命的现象,人们对生命过程中的“生”、“死”认识体验最为深刻,产生了天命观。
进而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就有了知命观。
1、天命观
人之“生”与“死”皆属于“天命”。
所谓“天命”即上天赋予的使命。
死亡这一生命旅途的终结,既亦属于天命所定。
在中国古代,人性生命的意识是与“天”即自
然法则的命运相结合的,人们认为“生”和“死”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而是由上天所赋予。
对二者只是被动的接受。
2、知命观
随着认识的深化,人们开始意识到生固然不可以选择,但死却可以由自己把握。
知命观的产生让人们对死亡的被动态度有所改变。
人一旦能自由把握住死亡,同时也就自由而最大限度的体现了自身的生命价值。
中国古人对生命这一过程经历了感性被动的到理性主动探索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价值观。
(二) 道
“道”是事物的存在的变化规律和原则,是一种直观的经验性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就对“道”有了认识。
儒家的“道”通常是指合乎礼义的原则,礼义的原则是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须遵循的。
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孟子强调以孝悌为本,是社会道义观念。
而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则认为“道”是比天地更为根本的存在实体。
庄子也认为“道”是宇宙的最高存在实体。
其中,对现代影响最最具普遍意义的是社会道义的观念。
社会道义是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判断事物的标准,违背社会道义的是不能被社会所认可的。
(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
中国传统价值观里也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这些观念大部分都由生活中引申而来,有的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础。
比如,“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示客观存在的一个基本观念。
是指一切运动性的客观存在。
表示器物制作标准的“则”引申发展为哲学观念,表示社会规范和自然规律,还指客观存在事物不变的自然规律。
与地理相关的阴、阳二字引申为在哲学上解释自然界的互相作用现象。
[参考文献]
[1]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志峰,杨冰.论先秦儒家传统价值观的现代价值——以教育为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3]李明华.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J].社会科学家,1992,(12)
[4]寇瑶.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征及意义的反思[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