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面系及附属工程施工方案目录1.编制依据 (1)2.编制范围 (1)3.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1)3.1工程概况 (1)3.2地震参数 (1)3.3气象条件 (2)3.4主要工程数量 (2)4.施工总体方案 (2)4.1施工组织机构 (2)4.2施工队伍分工及人员配置 (4)4.3临时工程的设置与安排 (4)4.3.1砼拌合站 (4)4.3.2预制场 (5)4.3.3施工用电 (6)4.3.4施工用水 (6)4.4施工测量 (6)4.4.1测量组织机构 (6)4.4.2桥面系施工测量放样 (7)4.4.3施工放样流程图 (7)4.5施工测试 (8)4.5.1总体安排 (8)4.5.2各种控制检测 (8)4.6内业资料 (9)4.6.1内业资料的编制依据 (9)4.6.2竣工文件管理 (9)4.6.3竣工文件的质量要求 (10)4.7施工程序 (10)4.7.1原则 (10)4.7.2施工顺序 (10)4.7.3测量放线及现场核对 (10)4.7.4工程开工、实施、签证、检测 (10)4.8工程重难点描述 (11)4.8.1防护墙、竖墙、遮板施工的平顺性 (11)4.8.2桥面系施工与架梁的交叉作业的协调 (11)5.桥面系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11)5.1防护墙的主要施工方法 (11)5.1.1工艺流程 (11)5.1.2工序施工 (12)5.2遮板主要施工方法 (15)5.2.1遮板预制 (15)5.2.2遮板运输与存放 (17)5.2.3遮板安装 (17)5.3竖墙的主要施工方法 (18)5.4盖板的主要施工方法 (19)5.4.1盖板预制 (19)5.4.2盖板运输与存放 (19)5.4.3盖板安装 (20)5.5防水层的主要施工方法 (21)5.5.1防护墙内侧防水层施工 (21)5.5.2防护墙外侧防水层施工 (23)5.6伸缩缝施工 (25)5.6.1伸缩缝的安装施工工艺 (25)5.6.2技术要求 (26)5.7吊栏围栏施工 (26)6.工期与进度安排 (27)7.各项保证措施 (27)7.1文明施工措施 (27)7.1.1管理目标 (27)7.1.2主要措施 (27)7.2创优规划及保障措施 (28)7.2.1创优规划 (28)7.2.2创优规划的保障措施 (29)7.3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 (29)7.3.1保证工程质量的制度措施 (29)7.3.2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31)7.4 安全保障措施 (31)7.4.1安全保障管理措施 (31)7.4.2安全保障技术措施 (34)7.4.3其他安全保障措施 (35)7.4.4安全应急救援预案 (38)7.4.5突发事故报告、应急措施及处理 (39)7.5工期保证措施 (40)7.5.1保证工期组织措施 (40)7.5.2保证工期劳动管理措施 (41)7.5.3保证工期技术保证措施 (41)7.5.4保证工期物资保障措施 (41)7.5.5保证工期设备保障措施 (41)7.6雨季及暑期的施工安排 (42)7.6.1暑期施工 (42)7.6.2雨季施工 (42)7.7成品及半成品保护措施 (44)7.7.1 推行文明施工教育,落实已完工程保护责任制 (44)7.7.2 加强现场管理,科学组织作业 (45)7.8环境保护措施 (45)7.8.1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护目标 (45)7.8.2环保、水保组织机构 (45)7.8.3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管理措施 (45)7.8.4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 (46)7.9节能及各类资源管理措施 (48)7.10相邻管段及相关工程接口的协调沟通与配合措施等 (49)7.10.1与相邻管段的协调沟通措施 (49)7.10.2相关工程接口的协调沟通 (49)7.10.3 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49)桥面系及附属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⑴京沪高速铁路淮河特大桥施工图纸及设计文件。
⑵我方人员现场调查及踏勘情况。
⑶我公司现有的桥面施工综合能力。
⑷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⑸《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⑹《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8-2005 (经规标准[2005]18号)。
⑺《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⑻《京沪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实施细则》。
⑼《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
⑽《通桥(2008)8388A》。
⑾《通桥(2008)2322A》。
2.编制范围本施工方案编制范围为京沪高速铁路四标段十工区淮河特大桥(DK769+900~DK781+883段)桥面系及附属设施。
3.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3.1工程概况本管段施工的淮河特大桥位于安徽省宿州、蚌埠两市,起止里程DK769+900-DK781+883,全长11.983m。
其孔跨布置为(21-24m)双线简支箱梁+(347-32m)双线简支箱梁+1-(33+48+33)m双线连续箱梁。
桥面系以及附属工程包括防护墙、竖墙、盖板、遮板、栏杆、爬梯、围栏、伸缩缝以及桥面防水施工等。
防护墙、遮板、竖墙均采用C40混凝土,盖板为RPC-H混凝土,保护层采用C40纤维混凝土。
3.2地震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划分,结合现场调查及工点情况本管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基本烈度)为0.1g。
3.3气象条件本管段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雨量在1440mm左右,一般集中在夏季。
年平均气温在14~17℃,极端最高气温为40℃,最冷月极端气温在-8~-15℃左右,沿线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5m。
线路经过地区地下水较发育,主要为孔隙潜水,水位埋深1~4m。
本管区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3.4主要工程数量我单位施工的淮河特大桥DK769+900~DK781+883段位于宿州市、蚌埠市境内。
桥面系主要工程数量有:盖板数量总计为96264块,遮板数量为12458块,竖墙24916块,防护墙为11722块,防水层为125399平方米,伸缩缝370道。
4.施工总体方案根据淮河特大桥(DK769+900-DK781+883)总体施工计划要求,桥面系工程防护墙与竖墙工程进行现浇施工,模板为有资质的厂家制作,盖板与遮板工程先在预制场内进行预制,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施工,防水层为专业施工队进行施工。
4.1施工组织机构根据本段工程的特点,我单位采用项目部、工区、施工工班三级管理模式进行本项目管理。
项目部由领导层和职能部门组成。
项目部设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
共设置九个职能部门,即①综合工作部、②工程管理部、③技术质量部、④物资设备部、⑤计划合同部、⑥环保拆迁部、⑦财务部、⑧中心试验室、⑨公安分处。
根据本工程特点及要求,公司成立了以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刘运平为组长的京沪高速铁路施工技术咨询、指导专家组,负责对本项目的施工技术进行咨询和指导。
京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部组织机构框图根据合同工期,工程项目内容,合理安排施工队伍和人员配置,既保证工程的工期,又不加大工程成本。
负责淮河特大桥本管段桥面系施工的工区为第三分工区,工区驻地设在安徽省宿州市灵壁县娄庄镇长集村,租用当地民房。
设施工负责人1人,由项目经理担任;技术负责人1人,由工区总工担任;施工现场配技术人员2人及资料员1人,负责现场的技术指导以及内业资料的整理工作;质量检查人员2人,负责现场质量检查工作;测量人员3人负责桥面系的测量工作,具体分工见现场人员分工表:现场人员分工4.2施工队伍分工及人员配置根椐本工程特点,本管区桥面系工程施工拟配置4个施工工班,4.3临时工程的设置与安排我管段施工的淮河特大桥地处安徽宿州及蚌埠,施工里程为DK769+900~DK781+883,包含21#号墩至392#号墩,全长11983米。
前期桩基、承台、墩身施时已完成全线钢筋加工场地、拌合站、施工便道、便桥等临时工程。
施工便道结合临时征地与永久性征地的原则进行设置,并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
4.3.1砼拌合站砼均采取集中拌合,砼的生产由电脑全过程自动控制,以确保施工质量。
本管区设一座砼拌和站,位于DK774+500处线路左侧、征用27.97亩农田作拌和站场地。
拌和站安装两台HLS120型拌和楼,配备砼搅拌运输车12台,砼泵车1台,装载机2台。
拌合站内设站长一名,技术副站长一名,负责拌合站内的技术工作,拌合机操作手4名,负责拌合机的使用、保养、维修工作,材料员3名,试验员2名,满足本段工程的施工需要。
具体人员的分工见下表;拌合机与地磅均已经过质量检验部门检验,检验合格后,进行了砼的试拌工作,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等性能均符合要求,试拌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全程见证。
现在拌合站已通过建设单位与监理的验收,已经具备拌制砼的条件。
拌合站内人员分工4.3.2预制场该桥面系施工预制场设在DK774+500与DK777+300处,预制场已经硬化结束,预制场设钢筋加工区、混凝土施工区、成品存放区。
预制场地全部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场地硬化,配置相应的机械设备。
4.3.3施工用电施工用电统一在线路的右侧架设10KVA的贯通高压线一条。
在拌和站内设两台400KVA变压器,拌和站配备1台300kw发电机,施工队配备120kw发电机1台,电力负荷能满足施工要求。
4.3.4施工用水桥面系施工用水根据需要在预制场地内打小型生活用井,作为生活用水与养护用水,其它养护用水根据施工需要就近打井。
所有使用水已经通过水质检测合格,满足施工需要。
在拌和站内打两口机井,用于生活和施工用水,井深30m,直径0.5m。
在混凝土拌和站设置100m3的蓄水池,根据施工需要设进出供水管道。
4.4施工测量4.4.1测量组织机构(1)测量人员配置及机构设置根据测量工作需要,为确保工程质量及进度要求,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设立项目部、工区二级测量管理机构,由专业测量工程师、测量技师、测量技工组成精干测量队伍,并经常组织测量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测量人员持证上岗。
(2)职责分工项目部测量工程师职责:严格执行国家或部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及项目部管理办法和质量体系程序;编制总体测量方案;负责管区控制网的布测和报批;确定项目测量仪器、设备的配置精度;建立仪器设备台帐及周期检定计划表;制定测量管理办法;复核图纸数据,对项目工区放样数据进行平行复核计算及检查;检查督促项目工区测量工作;对测量数据的准确和公正性负责;配合业主、监理检查测量,配合项目部相关部门进行不合格品调查及分析原因;全面负责项目部测量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