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1.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官僚资本企业的管理◆洋务派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官僚掌管,企业内部采用雇佣劳动◆辛亥革命后,官僚军阀的国营企业◆推行比较规范的企业划管理方式◆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集团采取雇佣劳动管理方◆式,成立企管协会,向托拉斯和康采恩发展,◆具有思想和行动统治色彩◆第四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1.洋务运动自强:兴办军事工业,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型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后发展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
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
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
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
“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
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汉阳铁厂: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炼铁厂也随迁汉阳•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
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技术水平: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制钢材仿制的毛瑟枪为19世纪后期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
•管理:由清政府拨款,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
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方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求富: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开平矿务局:1876年,李鸿章派唐廷枢筹办,拟订官督商办章程,招商集股。
1878年7月24日(清光绪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在直隶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81年全面投产。
雇工3000人。
1882年产煤38000吨,1898年达730000吨。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1.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
1872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
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
1885年改为官督商办。
1912年改为商办,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
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
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
战后迁回上海。
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兰州织呢局:1877年冬,赖长以自行设计制造的水轮机织成一段呢片,进呈左宗棠并建议购机设厂自造。
次年左宗棠奏请清政府批准,在兰州建立织呢局,局址定在通远门外前路后营旧址,即今畅家巷南侧,1880年竣工投产。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近代毛织厂。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1.洋务运动的意义•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
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
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民族资本主义•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大都集中在大城市,集中在轻工业。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资本主义为了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下生存和发展,在经营管理上开始采用科学管理方式。
形成了中国企业科学管理思想的萌芽。
• 2.在生产上推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
• 3.在资金运用上,投资联号企业或创办附属企业,在资金上相互支持、调剂;开办存款业务,充实企业经营资金;与金融资本结合,便于运用银行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的成功典范:天津中纺抵羊纺织有限公司•毛线十大品牌,始于1932年,曾被誉为"国货精品",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全国纺织面料行业领先企业,国有绒线行业产销量最大,产品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中国首批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独资公司•创始人:宋棐卿(1898-1955),青州人。
当时,毛线织成的衣物,尚属时髦新潮的商品,在国内市场颇受欢迎,用的都是进口毛线。
天津系羊毛的重要集散地,既有充足的原料保障,又有交通运输之便。
宋棐卿以他的商业眼光,认定在天津做毛纺业大有前途。
因此他决定把毛线制造作为企业的主打产品。
•民族资本主义的成功典范:天津中纺抵羊纺织有限公司•不惜高薪,募集一流人才,高级职员、技术人员,乃至一线操作工人,都是精心聘雇。
如公司各部主任,多具有大学学历,不少还是名校出身,有的还是硕士、博士•资本金:“不在资多,而在人众;不以物聚,而以心聚”;“不怕股东小,就怕股东少”。
股票持有者,遍及全国各个阶层•吸收职工入股,称为“劳方就是资方”,大搞“劳资合作”,从而把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拴在一起,增强了职工的“主人”意识,缓和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借势:注重名人效应,一是他们资金雄厚,二是名人社会影响力远大于众多小股东•东亚公司名人股东:天津商会会长纪华,军阀王占元之侄王雨生,上海商业银行董事长陈光甫和天津分行经理资耀华,新华银行天津分行经理俞君飞,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齐鲁大学校长林济青……乃至军政界要人孔祥熙、韩复榘等等•代销商管理:激励办法是,凡销售200磅毛线,可获一张面值5元的酬劳证,除年终可分享一定红利外,积累20张便能换一份面值100元的股票,把销售者的利益同企业利益连接了起来,实为“一箭双雕”之举,既扩大了毛线销量,又聚集了资金•创办杂志:以知识妇女为对象、以家政为基本内容的《方舟》月刊,其中自然要传授编织技艺•口号:“国人资本,国人制造•市场地位:产量从1932年的5万磅,猛增至1936年的145万磅,产品畅销全国,利润源源而来•回馈社会,提高公众形象:从捐资抗日,到热心公益慈善事业,都有“东亚”的身影。
1935年鲁西水灾,“东亚”对逃津难民捐款赈济,搭建窝棚收容。
1939年,天津水灾,“东亚”也对灾民施行了救济,供食、供水,义务施诊。
抗日胜利后,捐款1000万元给南开大学,500万元给燕京大学,帮助复校。
其他捐资助学、助教,奉献社会的公益事项还有很多•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二)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的提法,在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
1923年,瞿秋白在《前锋》杂志上发表《论中国之资产阶级的发展》一文①,首次使用了“官僚资本”一词。
他将洋务派经办的官办企业称为“官僚资本之第一种”;将官商合办企业称为“官僚资本之第二种”。
•抗日战争中后期,进步人士和中共开始将国民党官僚利用职权、私人参与投资的企业或金融机构称为官僚资本。
马寅初对官僚资本的抨击非常严厉,“所谓国营,实即官办”,“假公济私为通病,由来已久,……近来变本加厉,由暗偷私窃变为公开劫夺”,“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局面,已呈现于吾人的眼前”。
认为官僚资本会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说:官僚资本“亦即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的资本,垄断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而残酷地压迫农民,压迫工人,压迫小资产阶级和自由资产阶级”。
这里所说的“官僚资本”,主要还是指国民党官僚的私人资本以及私人经济活动•日本投降后,四大家族接收了日伪开办的各种金融机构、厂矿企业,还将民营企业诬指为敌产予以没收,据为已有。
四大家族大量盗卖民营工厂物资,使许多工厂由于缺乏设备而无法开工,使民族工业遭受打击。
而名目繁多的各种捐税更是使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背上沉重的包袱,难以恢复和发展。
正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扼杀了国统区工商业和农业的生机,造成了国统区工商业、农业、财政经济的崩溃,这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的企业管理方式:• 1.更多地采取了资本主义色彩的劳动管理方式。
直接考工制,直接按工人职责、工资级差、工作定额等发放工资。
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选用人才的标准和实施办法,吸收和培养了熟悉企业管理方法的知识分子参加企业工作• 3.向托拉斯和康采恩方向发展。
• 4.组织工会和在较大的官僚资本企业中派出稽查组,收买工头、工贼当特务,统制人的思想和行动。
•民族资本企业管理•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企业管理者技术、经营知识贫乏,•经营管理水平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企业逐渐过渡到机器生产,集资方式多•样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战后,民族工业陷入萧条,民族资本•四处受打击,得不到法律保障•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开始采用科学管理方式• 2.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重视行政管理• 3.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计划管理和按劳分配• 4.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厂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两参一改三结合• 5.十年动乱造成了管理的大倒退•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三)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1.建立了由厂长、共产党支部书记和工会委员长组成的“三人团”作为企业的领导机构,统一处理工厂的生产、生活问题。
• 2.建立了规章制度。
普遍订立了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规定了生产定额和工资制度,有条件的工厂实行了计件工资制,制定了产品检验制度。
• 3.开展劳动竞赛,推广先进生产经验,发扬职工忘我劳动的革命精神,促进了生产任务的完成。
• 4.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
•1942年,毛泽东在陕甘宁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重要报告,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总方针,并提出了改善工厂经营管理的方向。
厂矿企业改进了管理工作:• 1.实行了工厂管理一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