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学校初一学情检测语文试题总分:120分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0分)一、(12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文学习要注重打好基础,就像盖房子,根基不牢,房子肯定盖不高。
所以不可急功进.利,否则,很容易会被困难的雨点打得左右歧.斜。
预习时,可以以不求甚.解的方式,先弄懂大意,而后在老师点拨中豁.(huó)然开朗,熟记于心。
语文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应当牢记(持之以恒/持之一恒)的学习精神。
慢.步于语文的世界之中,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guǎng)。
语文(即/既)充实了人的生活,又陶冶.(yě)了人的情操。
学有所成之时,整个世界在你面前变得花团锦簇.(cù),(美不胜收/美不圣收)。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心旷.(guǎng)神怡不求甚.解B.豁.(huó)然开朗歧.斜C.陶冶.(yě)慢.步D.花团锦簇.(cù)急功进.利2.依次填入文中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持之一恒既美不胜收 B.持之以恒即美不圣收C.持之一恒即美不圣收 D.持之以恒既美不胜收3.下面与画线句子表意最相近的一项是()语文学习要注重打好基础,就像盖房子,根基不牢,房子肯定盖不高。
A.房子能盖得高吗? B.房子能盖不高吗?C.房子应该盖不高。
D.房子是否盖得高?4.下面语段中加线的词语,与“坚强”的感情色彩不同的一项是()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A),来自中国台湾的候孝贤武侠片《刺客聂隐娘》摘得最佳导演奖。
《刺客聂隐娘》是候孝贤酝酿多年创造出的伟大(B)的作品。
首映后,中外媒体都给出了高度赞扬(C)。
不少媒体记者及影评人被候孝贤所营造的唐朝宫廷、山水世界所吸引,认为影片舒缓优美(D)、细腻精致,就像一幅画,一首诗。
5.“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36个兵法策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中的许多计谋是借助比喻定名的。
下列计谋的定名都借助了比喻的一项是()A.远交近攻顺手牵羊反客为主 B.围魏救赵以逸待劳偷梁换柱C.打草惊蛇浑水摸鱼调虎离山 D.暗度陈仓金蝉脱壳欲擒故纵6.从文学常识的角度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B.《世说新语》中的谢太傅即谢安,晋朝陈郡人。
成语“东山再起”就是与他有关的典故。
C.《我的早年生活》的作者丘吉尔是法国政治家,曾两度担任首相。
D.《龟虽寿》的作者是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龟虽寿》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二、(10分)7.填写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龟虽寿》)(2),,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3),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4)万籁此都寂,。
(《题破山寺后禅院》)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4分)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著称。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在《繁星》、《春水》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
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
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
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
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
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
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1)在横线处补写。
(2分)(2)读了“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你有什么启示?(2分)三、(8分)学校积极参加“我为青州点个赞”系列活动。
下面是活动倡议书,请阅读后完成9-11题。
①范仲淹、李清照、富弼的故事,让青州这个城市充满了传统文化的色彩无比丰富。
②青州,也是一个与衡王、冯溥、沈星等名字密不可分的。
③建筑独特的古城街、花边大套的工艺精致、科技领先的峱山工业园、风光旖旎的弥河公园,都是她靓丽的城市名片。
点赞青州吧,青州会像雨露一样,滋润你干涸的心田,绽放你理想的花朵;,,。
9.语段有多处语病,任选两处修改。
(不抄原句)。
(4分)(1)第句,修改意见:(2)第句,修改意见:10.仿照画线部分,在横线处补写出你的点赞语句。
要求:语意连贯,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字数可略有增减。
(2分)11.为配合活动的开展,校刊《萌芽》将开辟专栏介绍青州的古往今来,请为该专栏拟一个恰当的名称。
(2分)第二部分阅读(40分)四、(17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
(5分)画眉鸟欧阳修百啭①千声随意移②,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③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①啭:鸟婉转地叫。
②移:移动,这里指飞翔。
③向:在。
12.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3分)13.从对画眉鸟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向往怎样的生活?(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2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4.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1分)尊君在不.?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恐.其自食其言也16.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18.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两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3分)五、(2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13分)花开的方向包利民①母亲喜欢养花,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盘,四季的轮换里,总有花儿绽放着。
另外有几盆花是放在母亲卧室里的,同一品种,母亲也叫不出名字。
虽多次搬家,那几盆花母亲始终没有丢弃。
②那几盆花只在每年的夏季里开放,花期半个多月。
花朵并不出奇.比指甲略大些,形状上像极了缩小的葵花,通常是三五聚拢成簇。
它们有一种极浅极淡的香,只在寂静的夜里才能感受得到。
这种花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固定地朝着西方开放,无论怎样挪动位置或转动花盆,都不受影响。
母亲就这样宝贝似的把它们放在卧室里,不离不弃。
③母亲爱花,是受姥姥影响。
姥姥家在一个很远的乡村,房前屋后,花木葱茏,其中开得最多最旺的就是母亲卧室里的邢种花。
那花想必是姥姥送的了,当时我记得是五盆。
后来我大学毕业,就成了六盘。
而搬琮这座城市后,又成了七盆。
仔细回想一下,几乎是以每十年一盆的速度递增着。
直到去年,那花变成了八盆,几乎摆满了母亲卧室的窗台。
④母亲卧室的窗户恰好是向西开的,每年夏季开花的时候,那些花儿便丛丛簇簇地向着窗外,很像隔窗远眺的样子。
在它们的花期里,母亲留在卧室里的时间就多了,常常是坐在床上,向着那些花儿,那眼神飘忽着,仿佛很近,又似乎很远。
⑤去年年末的时候,母亲回了一趟老家,陪姥姥过八十大寿。
临行前显得很是兴奋,刀子一个劲儿地叮嘱父亲,卧室里的那些花几走天浇一次水,每次水量多少,直到父亲能背出来,才放心而去。
而阳台上的那些花,母音则只字未提。
⑥从老家田来后,母亲很高兴,不停地说姥姥的身体很棒,依然伺候着一大院子的花。
望着母亲满足的神情,我忽然心里一动:姥姥八十大寿,母亲的花儿也正好是八盆,是不是姥姥每增加十岁,母亲的花就增多一盆?于是问母亲,母亲深情地看着那些花,笑而不答……⑦有一天在网上,无意间进入一个花卉论坛,各种花草的图片琳琅满目。
忽然,一个熟悉的画面闯入我的眼帘,正是母亲卧室里的那种花!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一个让人悠然神飞、魂奉梦绕的名字——望乡。
⑧那些花又到了花期,母亲依然在守望着,日光轻柔地抚摸过那些小小的花朵背影,然后投向西方。
而远远的西方,隔着山,隔着水,隔着风雨云雾,有母亲的故乡,有母亲的母亲!19.文章第②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母亲卧室里的花的?(2分)20.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分)21.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4分)(1)那眼神飘忽着,仿佛很近.,又似乎很远.。
(从加点词运用的角度)(2)而远远的西方,隔着山,隔着水,隔着风雨云雾有母亲的故乡,有母亲的母亲!(从修辞手法的角度)22.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3-25题。
(10分)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⑥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选自《散步》,有删改)2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1)这段话共用了那些修辞手法?(1分)(2)学习这种手法,用几句话描写深秋的校园风景。
(2分)24.为什么“我”的母亲和儿子都不算重,“我”和妻子却都走得那么慢,那么仔细呢?说说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4分)25.想一想过去的十几年你的妈妈对你所付出的无私的爱,能不能列举一件令你印象最深的?(3分)第三部分写作(50分)六、写作(50分)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