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互动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互联互动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互联互动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我的“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实践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互联互动摘要:“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人拥有一台数字化学习终端,并能够运用所提供的学习平台和资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整个知识构建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彰显。

回首走过的教学历程,从多媒体教学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从远程教育到实现“班班通”;从网络整合课到移动终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学校的教育、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我们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特别是“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它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一、构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让学习随时随地得以实现什么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拥有一台数字化学习终端,并能够运用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进行有效的学习。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实践始于2002年,这种学习方式作为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逐渐被教育界广泛关注,它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每个学生都拥有数字化学习终端的基础上开展的个性化学习。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延伸学习”融为一体,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一对一”数字学习,从学生课前的提出的问题入手,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给学生更多体验的机会。

通过实践我发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利用资源的主动、自主的学习;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可以随时利用学习终端中提供的学习平台进行生生间的讨论、师生间的交流、生本间的互动,真正意义上让学习随时随地得以实现二、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古希腊人普罗塔戈三千年前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信息技术是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作为“数字土著”一代的他们拥有大量的数字化设备,并能将这些数字化设备运用都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他们的学习方式与前辈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是新形势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课题。

为此,几年来我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不断地实践着、摸索着。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输式教学转变成为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教学形式,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接收器”转变成为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而老师则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前预习整理资料: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前预习往往不被教师所重视,即使教师布置了课前预习,学生也很难搜集到与课堂学习切实有用的相关资料,往往只能借助教师课堂上的课件演示,了解和想像课文内容。

而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来完成课前的预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上传班级平台,教师通过浏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并将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带入课堂,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网络中搜集关于桂林山水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学生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自主搜集资料并上传平台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在平台上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并提出学习中的疑问,我将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梳理出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桂林的山和水有哪些特点?”2.“作者运用怎样的方法来描写桂林山水的这些特点的?”作为课堂研究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前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更广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可以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掌握新知: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相关的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搜集信息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改变了以往课堂中老师教、学生听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仅凭文本阅读寻找答案的教学模式,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生自主的思维能力和习惯。

而教师则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判断所查信息的有效性。

合作交流解决重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要进行大量的讲解,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时间长了学生听起来会感到乏味。

而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为了解决“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选择这些资料的理由,讨论中学生有分歧、有争论最后达成了共识,而教师也参与其中,对学生忽略的因素给予及时的补充和指导,学生很快了解了“威尼斯小艇在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拓展练习提高能力:布置课后作业,是对学生掌握新知的检测。

而让学生完成课后拓展练习,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检测,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完成拓展练习的能力不高,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就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在《彩色的非洲》一课的教学中,课后我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走进网络搜集关于“亚洲”的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大洲的风土人情,并将自己的收获上传到班级平台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些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QQ群和班级博客与其他同学进行对话、讨论来达成共识。

形式多样的学习、评价方式,改变了教师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的互动活起来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的围墙,拓展了学习手段和范围。

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

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真正实现了知识构建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来完成的。

1.带着问题,自主性学习在“一对一”数字化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打破了“问答式”的学习方式,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平台搜集相关资料,上传平台交流感受,从而解决疑问。

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讲学生回答,而“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人机交互、协作交流中学习。

《彩色的非洲》是一片略读课文,在执教这一课时,我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关于非洲的资料,了解非洲多姿多彩的景观和艺术。

在学生主动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学生很快了解了非洲植物、动物、生活与艺术的丰富多彩,在这种自主、快乐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2.互动交流,探究性学习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仅凭文本阅读和有限的课件演示是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因此,学生对课文内容也很难有深刻的理解,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同课文中的描述相结合,在头脑中很容易形成立体的表象,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颐和园》一课教学中,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所以不了解颐和园的的样子及其布局特点。

在学习汇报中,师生共同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的样子及其布局特点。

通过观看媒体,学生亲眼目睹了颐和园的布局特点,对颐和园有了更加清晰地了解,此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再次朗读相关的语句,文本的描述与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浑然一体。

3.读写联动,合作性学习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而读写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采用“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而这一过程往往忽略了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与评价。

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中,我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上传到小组讨论平台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大家对上传感受进行交流、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例如《长城》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是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是教学的难点。

基于学生在对长城有了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教学中,我播放短片,让学生再一次看到长城上巨大的条石、方砖,引导学生联想: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劳动人民是怎样把这巨大的条石搬上这陡峭的山岭? 此时,我顺势而导让学生把自己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长城的赞叹发表在自己的小组讨论区。

当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时,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体验融入到朗读中,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进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而且,课后在家里还可以和老师、同学之间,通过每天“相约七点半”的QQ在线时间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带来的无限便捷和快乐。

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的心灵亮起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是以文本教材、挂图、教具等来呈现教学内容的,而“一对一”数字化的教学改变了这种传统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它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文本、视频、音频、图片相结合的立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保障与支撑。

1.前置作业布置,未学文,先有感一篇再美的文章,如果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无论教师怎么讲,学生也很难产生共鸣。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我在课前有目的布置学生到网络中搜集相关资料,并将资料分类上传到班级的学习平台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搜集、互动交流,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课前我引导学生自主到网络中搜集关于长征的相关资料,并分类上传到班级的学习平台中进行交流、讨论。

当一张张经典的图片、一段段精彩的视频、一句句赞叹的诗句通过学习平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长征的印象初步定格在孩子们的脑海之中。

2.课堂互动交流,课正行,情愈浓学习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难以入情入境的充分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因为课文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又无法亲眼见到昔日圆明园的景象,文中所描写的“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词句,学生是难以通过读书所能领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