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

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

文新学院学生学 年 论 文论文题目: 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 所属学科: 现 当 代 文 学 所属学年: 2009——2010学年 班 级: 2009 级 3 班 学 号: 090103035 学生姓名: 唐 德 银 指导教师: 罗 勇 论文成绩:2010年6月18日宜宾学院 Y I B I N U N I V E R S I TY写作纲要一,曾树生之于汪文宣二,汪母,寡妇对儿子的“爱”三,两个女人之间求残喘、四,没能逃出的家庭伦理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学生:唐德银学号:090103035 班级:09级3班指导老师:罗永摘要:《寒夜》所描写的是旧中国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悲剧。

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

但是,被家庭伦理束缚的一家人终究没有能逃出悲剧命运的结局。

那么主人公汪文宣又是怎样在那残酷的命运下残喘的呢?他的母亲,他的老婆,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女人,到底在他的悲剧命运中又有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汪文宣那注定的悲剧结局和不可避免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研究,特别是来自他母亲和妻子的原因。

关键词:汪文宣、悲剧命运、汪母、曾树生、引言汪文宣是一个教育系毕业的怀有教育育人伟大理想的热血大学毕业生。

但是日本的侵略把他的梦想击碎了,把他的热血冷却了,也把他逼进了痛苦的深渊。

三十四岁的汪文宣只能在一个图书印刷厂当校对,面临的是讨厌和刻薄的上司,冷酷无情的同事,微薄的薪水。

曾经真心相爱的妻子为了生计和追寻自己的享乐在大川银行作名为业务员实为花瓶的工作,他给汪文宣的是越来越少的陪伴,越来越少的爱情和越来越多的为难(婆媳问题越发尖锐,根本不可能和解,夹在两个最重要的女人之间,汪文宣的为难也就越来越严重了)。

汪母对汪文宣一如既往的爱,也让汪文宣变得越来越依赖和软弱。

汪母和树生之间的矛盾,让汪文宣变得更加痛苦。

在他患了肺病时,他的妻子也终究是丢下他去了兰州,这已经预示着悲剧的结局了,死神早就在向他招手了。

他的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都在一天天增加,直至他的死亡。

更悲哀的是,在抗战胜利时,大家都认为有希望了的时候,母亲也高兴的尖叫着“抗战胜利了!我们不再吃苦了!”而汪文宣却在这一刻冷静的想到:你完了,我也完了。

的确,在爆竹声声庆祝胜利的时候,他的生命也结束了。

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也就在这样无可避免的产生了。

一,曾树生之于汪文宣曾树生是汪文宣深刻爱恋的女人。

他们曾经是同一个大学毕业的学生,他们同样怀有办学校的远大理想,他们年轻是真心相爱,可以在没有婚礼的情况下在一起组建家庭生育孩子。

但是到后来,他们的爱情就开始走样了。

曾树生是一个新女性,她在大学时与汪文宣建立了爱情,并按照新的方式与汪文宣结合。

然而,后来拮据的生活使她难以得到物质的满足,她对这种生活难以忍受,于是她厌倦了这个家庭中的粗茶淡饭,而经常在外与朋友饮酒共餐。

虽然,她作为一个学教育的大学生而给人到银行作“花瓶”,的确很无奈。

不过,她对于这种生活渐渐习以为常了,并且每次回家都满面春风,似乎得到了一种满足。

曾树生这时追求的是物质的满足,是能和她共进咖啡厅、共进舞厅的有钱有势的人。

汪文宣当然是无法满足她了。

所以她给汪文宣的是高高在上的同情和怜悯,而缺少真正的理解,而使仍爱着他的汪文宣为此遭到心理上巨大的打击。

曾树生交男朋友,寻外遇,却没有想到汪文宣的难堪,这也给了汪文宣不小的打击和伤害。

那日江边雾的气味是,“那种窒息人的、烂人肺腑似的气味”。

曾树生对汪文宣已没有了以前的爱情。

虽然,她不曾爽快地接受陈主任的爱情,用她自己的话说也曾为了改善同汪文宣的关系“费了不少心血”的,但是,她终究是不能忍受家庭的贫穷,婆婆的保守严厉,丈夫的无能懦弱,所以她要在外面寻求满足。

追求她喜欢的热闹生活。

他对汪文宣的爱,也就越来越淡泊了,而很爱妻子的汪文宣知道自己无能给她想要的生活,也不能阻止妻子的追求,他也就只能自己一个人舔舐心灵的伤痛,他向着悲剧又迈进了一步。

曾树生虽然没有了以前对丈夫的爱,但是面对生活了十多年的丈夫,曾经的爱人,患病无能的家人,她还是有着深深的同情和不忍。

所以她决定留下与汪文宣共渡难关,但是,此时缠绕她心头的是什么?是“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文宣的病,一部分就是因为心理的烦闷和痛苦,曾树生与汪母的争吵,曾树生的外遇,这都是重要的原因。

面对着这么想追求想要生活的妻子,很爱她的文宣舍得看到妻子的不快乐和痛苦吗?当然舍不得,所以,尽管自己真的很需要妻子的陪伴,他还是竭力怂恿妻子离开。

虽然很不舍很不舍,但是在汪文宣的爱情里面是:妻子的幸福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所以,他宁愿自己更痛的挨日子,也不要妻子留下来给于他最想要的陪伴。

所以,曾树生走了,却给汪文宣留下了浓浓的思念,深深的苦闷和伤痛。

曾树生的离开也带走了汪文宣的爱情的灵魂,留下的也只是一个病重的躯壳。

此时的汪文宣可以说是已经迈进了悲剧的坟墓而不可挽回了。

在汪文宣病重的时候,曾树生飞离了他,在汪文宣病危的时候,她抛离了他。

她给汪文宣的可以说是毁灭性的痛苦。

当曾树生到了兰州以后,她还是来信说要求离婚了。

汪文宣终究是答应了,但是不管病得多严重,他还是坚持给树生写信,哪怕她提出了离婚,只因不想让树生担心,他不说自己快死了,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让树生安心。

最后当自己快死了,还在惦念着树生的。

当母亲在埋怨树生,说她不值得时,文宣只是挣扎这写出“我愿她幸福”这五个字,这短短的五个字,它的含义是汪文宣用尽力气挣扎着写完的,是汪文宣用尽办法维护的,是汪文宣用尽一生呵护的,是汪文宣用自己的幸福换取的。

虽然树生最后面临的也是“寒夜”,但文宣已经没有生命再成全她,维护她了。

面对自己爱的女人,汪文宣终究是选择成全别人,牺牲自己。

从而注定汪文宣被悲剧埋葬,因为曾树生,汪文宣带着痛苦和思念走进了坟墓。

对树生的爱耗尽了文宣的精力和生命,曾树生在汪文宣的悲剧结局中要负很大的责任。

如果曾树生能忍一忍,熬一熬,那么,汪文宣的悲剧是否会缓一缓呢?但是现实就是现实,曾树生的追求和无法忍受,汪文宣自我毁灭性的成全,汪文宣的毁灭也就更加深刻了。

曾树生,她和汪文宣的母亲同样是自私的女人。

[1]汪文宣的悲剧,汪文宣的死亡,曾树生是一个很大的推力!二,汪母,寡妇对儿子的“爱”汪母是爱儿子的,很爱很爱的那种。

五十三岁的汪母,应该是出生在光绪皇帝的时代。

她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所以她在清朝也应该是一个大家闺秀吧。

但是她却为了儿子自己学会了很多的家务。

汪母把儿子的家务打理得很好,回家就有饭吃,衣服脏了就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换。

在儿子生病了就急着给他找大夫,为了替儿子节约钱在大冬天的也舍不得把衣服给洗衣大娘洗,自己一双手被冻得严重也没有怨言。

在后来医药费不够的时候她还卖掉了自己最珍爱的也是自己唯一一件首饰,就为了让生病的文宣能够吃得营养一点,能有鸡汤可以喝,她自己一个老母亲却没有舍得喝。

在汪文宣病重的时候她像一个老妈子似的照顾他,而且有的连老妈子都不愿做的事情她也自己坚持做。

为了儿子,她最后居然做到背弃自己的信仰,让儿子去看西医,去医院检查身体。

汪母对儿子是爱的,而且很爱。

但是,在汪母的精心呵护下,汪文宣一样不可能避免命运的悲剧。

岂知汪母的爱,反而进一步加深了汪文宣的悲剧结局。

汪母是个早年守节的寡妇,她的这样的身世和地位,决定了对儿子的特殊情感及表达方式。

在汪母眼里,汪文宣始终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哪怕汪文宣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因此,汪母在生活中对儿子百般周到的照顾,无微不至的过分的关心爱护,事无巨细的干涉过问,呵护备至,甚至像是把儿子当作私有物般的“占有”,这使汪文宣逐渐失去自我,变得更加依赖别人,成了一个软弱无能的原因。

哪怕结婚,也没有改变这种状况。

反而更加怯弱无用。

他对母亲依然很依赖,不仅是生活上的,还有心灵上的,当树生在朋友家暂住,汪文宣很想跟妻子道歉接她回家,但是汪文宣更希望母亲能给他支持,母亲能开口叫他把妻子请回来,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依赖呢?在汪母的教育之下,汪文宣也就变成一个缺乏独立人格的不成熟的“孩子”。

本来应该是家庭支柱的男人,却在母亲过度的保护之下变得软弱无能,反而得靠自己的老婆来帮忙撑住这个家,而且成为两个女人的战场而无能为力。

封建的汪母,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信仰和封建传统。

她只相信传统的中医,她不信外来的西医,认为中国的这些文化始终是先进有用的。

因而,在汪文宣患肺病的时候找来一个自己相信的老中医来为儿子看病,相信中医的话儿子只要吃几副中药就可以好了,根本不同意树生让文宣去医院看西医。

汪母这种顽固的坚持,反而把汪文宣更加推进了悲剧的进程。

那个传统的妇女,她是信命的,她觉得自己和文宣、小宣都是命苦的人,面对现实的残酷,她也只能发出不平的呼喊:“我们没有偷人,抢人、杀人、害人,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活?”不过,汪母如果不在汪文宣和曾树生的爱情中从中作梗,对儿媳妇不要那么针锋相对,汪文宣的悲剧是否会延缓或者变得不一样呢?不过,一切已经没有如果了。

一个母亲只满足于对儿子的单向慈爱,而毫不顾及儿子的个性发展和其余感情发展时,这样的母爱就变得自私、狭隘、专断了。

虽然汪母对儿子有生养之恩,扶助之情,可是她那偏执的母爱加上她那坚守的封建理念,对汪文宣的悲剧结局也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汪母的过分干涉和保护,让文宣性格软弱,生活能力也很低;汪母的过分执着,耽误了文宣的病情治疗,促成了他的死亡;汪母对儿媳的过分苛刻,他们无法和解的矛盾,让文宣两面为难,被逼入了绝境的悲伤。

汪母,这个很爱儿子的人,最终是鞭策汪文宣走想死亡的悲剧了。

三,两个女人之间求残喘汪母虽然是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不过,那个时候女子的教育就没有那么先进了,他们的思想也就更落后了。

她学的是《四书》、《五经》、《女子闺训》之类的古书。

所以她的知书达理是针对那个封建时代的家规庭训和封建礼教。

她不可能具有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等先进的思想。

她与曾树生是两个时代的女人,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

汪母会用他的封建礼教和家规庭训去约束和管教曾树生。

所以她会因为曾树生与儿子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自由结合成夫妻而看不惯,与曾树生争吵是会骂她是儿子的“姘头”并且提到自己是明媒正娶的“拿花轿接来的”汪母不喜欢儿媳妇,所以在她闹矛盾离家出走后她是高兴的,甚至不同意儿子把她接回来希望儿子就此跟她断绝关系、离婚更好,她吸取那个给儿子另外娶个更好的,娶个听话的,符合自己要求的。

可是汪母自私的没有为儿子考虑,她不去想儿子有多爱曾树生,不去想儿子有多伤心难过。

甚至骂汪文宣“真没出息,跟自己老婆吵架,就像丢了魂一样”。

看到树生在外结交男人,搞交际活动,打扮得漂亮些,就对她鄙视,说她不守妇道,做花瓶不要脸,更甚至,动怒叫她滚出去。

婆媳问题十分紧张,甚至恶化到相互敌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