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寒湿型体质的表现有:畏寒、肢冷、腹胀、大便清稀、身体酸重、浮肿、头晕、没精神、易感冒等等。

平时多运动,多吃一些辛辣、利水食物如生姜、五香粉、丝瓜、冬瓜、山药等等,有利于改善身体寒湿的症状。

如果用中药方,应选用温肾利水的方剂。

方如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茯苓四逆汤等等。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1.肺阴虚症状:两颧骨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鼻咽干燥,干咳少痰,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苔薄或无,脉象细数治疗原则:养阴清肺常用药物:生地,沙参,麦冬,元参,玉竹,芦根,杏仁,瓜篓,桔红中成药:养阴清肺丸,贝母二冬膏2.肺气虚的症状:面色剐白,精神萎靡,咳喘无力,声音低微。

自汗多汗,气短懒言,甚则息微,呼吸短浅,凉汗淋漓,舌苔淡薄,脉象虚软。

治疗原则:益气固脱,收敛肺气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川贝母常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1.脾胃阴虚的症状:口干舌噪,齿噪津少,脘腹涨满,或见热痛,心中嘈杂,饥不欲食,干呕欲吐,反胃呃逆,舌质红赤,苔黄而干或光无苔,脉象细数治疗原则:养阴扶脾,清热益胃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玉竹,白扁豆,梗米,糯米,知母,元参,莲米常用中成药:玉泉丸2.脾胃气虚的症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四肢发软,不思饮食,腹胀,唇淡不荣,大便糖泻,内脏下垂,舌质胖大,脉象虚弱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大枣,淮山药,炙甘草常用中草药: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1.心阴血虚症状:形体消瘦,心慌气短,心烦易惊,头昏眼花,健忘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淡少津,脉象细弱治疗原则:养阴清热,宁心安神常用药物:当归,川穹,白芍,地黄,麦冬,玉竹,丹参,枣仁,夜交藤,合欢皮中成药:香砂安神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2.心阳气虚症状: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心胸憋闷,胸弊背冷,畏寒喜稳,自汗多汗,甚则面色惨白,神识恍惚,冷汗淋漓,呼吸短浅,四肢厥冷,舌质淡而胖,舌苔白润,脉象细弱,甚至脉结代,脉律不整治疗原则:益气扶阳,补心安神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五味子,茯神,附子,肉桂1.肾阴虚症状:头昏耳鸣,听力减退,牙齿动摇,毛发枯萎,腰脊酸痛,嘲热盗汗,口燥咽干,梦遗滑精,舌质红赤,脉象沉细常用药物:熟地,山茱萸,淮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桑棋子,枸杞子,炙龟板,知母,黄柏,憋甲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2.肾阴虚症状:畏寒怕冷,腰膝酸冷,深疲易倦,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遗尿失禁,尿后余沥,性欲减退,阳痿早泄,遗精难育,宫寒不孕,舌质淡而胖,脉象虚弱治疗原则:稳肾扶阳,填精补髓常用药物;熟地,枸杞,肉苁蓉,免丝子,金缨子,仙灵脾,锁阳,肉桂,附子,五味子,鹿角胶,杜仲中成药:金匾肾气丸,河车大造丸,有归丸1.肝阴血虚症状:两肋疼痛,性急易燥,视物不清,眼干涩,肌肉跳动,爪甲枯薄,关节酸软,肢体麻木,舌红而瘦,苔黄少津,脉象玄细治疗原则:滋阴养血,补肝调肝常用药物:沙参,麦冬,当归,地黄,枸杞,五味子,白芍,酸枣仁,木瓜,川茧子,猪肝,鸡肝,羊肝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被尊称为"君主之官"。

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

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心的阳气偏衰两个方面。

心的阳气偏盛,即心火旺。

一般可发为两类,凡由于邪热内蕴,痰火内郁或由于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所致者多属实火;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或由全身之阴血不足,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属虚火。

心的阳气亢盛可导致躁扰心神,或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或心火上炎或下移。

心的阳气偏衰,即是心的气虚和阳虚。

多由于久病耗伤,或禀赋素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所致。

主要表现为心神不足,血脉寒滞及心气虚衰。

心阴、心血的失调,主要有心阴不足、心血亏损,以及血心瘀阻等。

心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心悸怔忡:多因心阴、心血亏损,血不养心,心无所主,而悸动不安;或因心阳、心气虚损,血液运行无力;或因痰瘀阻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心动失常所致。

心烦:多由于心火炽盛,心神被扰;或心阴不足,虚火扰心,以致神志浮动,躁扰不宁所致。

失眠、多梦:多由心阳偏亢,阳不入阴,心神不能入舍所致。

但有虚实之分。

实则为邪热、痰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藏;虚则为心阴心血亏损,阴不敛阳,血不养心,心神浮越,失于敛藏所致。

健忘:多由心的气血虚亏,脾气不足,肾精不充,髓海空虚,心神失养,神志衰弱所致。

喜笑不休、谵语、发狂:皆由心火亢盛,或痰火上扰,或邪热内隔心包,而致神识昏乱。

昏迷:多由邪盛正衰,阳气暴脱,心神涣散;或因邪热入心(逆传心包),或痰浊蒙蔽心包等所致。

气火上逆,气机逆乱可致气厥,亦可因心神暂时涣散而出现昏迷。

心前区憋闷疼痛:多由胸阳不振,或为痰浊、瘀血痹阻,心脉气血运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所致,此属"真心痛"范畴。

面唇爪甲紫暗:心阳虚损,或寒滞血脉,血行瘀阻不畅所致。

面色苍白无华:心气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而无光泽。

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或细数,或散大数疾,或虚弱无力,或迟涩:均为心主血脉功能失调的反映。

肺的阴阳气血失调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朝百脉以助心推动血液的循行,通调水道以促进津液的输布和代谢。

肺气尚能宣发卫气于体表,以发挥其温煦肌肤,保卫肌表的作用。

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多由外邪侵犯于肺和肺系,或因痰浊内阻肺络,或因肝气太过,气火上逆犯肺所致。

亦可由于肺气不足,宣发和肃降无权,或肺阴亏虚,燥热内生而致宣发和肃降失常等。

肺气虚损,即肺气虚,多因肺失宣发和肃降,久病不愈,伤及肺气;或劳伤过度,耗伤肺气;或久咳伤肺,以致肺气虚弱。

肺阴不足,主要包括肺的津液不足和阴虚火旺。

多由燥热之邪久留,或痰火内郁,或五志过极化火等耗伤肺阴所致。

肺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咳嗽:为肺的呼吸功能失常最常见症状之一。

主要由于肺气失宣,肺气不时上逆所致。

气短:多由肺气虚损,呼吸功能衰减所致。

哮:多由痰气交阻,气机升降出纳失常,肺系气道阻塞不畅所致。

喘:多由肺热蕴盛,气机壅阻或肺肾两虚,肾不纳气所致。

胸闷疼痛:多由风、寒、燥、热之邪,或痰、瘀、水饮等壅遏肺气,气机阻塞不通,或肺络为邪所闭,气血滞涩不畅所致。

咯痰、咯血:多由肺失空肃,水津气化输布障碍,聚而成痰,或因脾虚,痰湿内聚上泛所致。

咯血多为痰热化火,肝火犯肺,灼伤肺络所致。

声哑失音:多由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声道不利,而致声哑失音。

或由于肺虚阴津不足,声道失于滋润而致声哑失音。

鼻衄:多由肺胃蕴热,或肝火上炎,灼伤肺之脉络,热迫血妄行所致。

自汗:多由肺气虚损,卫阳不固,腠理疏泄,津液外泄所致。

脾的阴阳气血失调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将水谷化为精微,运化水液,输布津液,防止水湿的产生。

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于脾的阳气,故"脾宣升则健"。

脾主升清、主统血。

脾的阴血,对于脾的运化功能所起的作用,远逊于脾的阳气。

脾阳、脾气的失调,脾的阳气失调,主要为脾阳、脾气的不足,而致健运失职,气血生化无权,或内生水湿痰饮,甚则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或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而致中气下陷;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

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引起脾气虚弱,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病症。

脾阴的失调,即脾阴虚,是指脾脏阴液亏虚不足。

多由病久或热病期耗伤脾胃之阴液所致。

脾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制:腹满胀痛或脘腹痛:多因脾气虚,运化无力;或因宿食停滞:或因脾胃虚寒,失其温煦,寒凝气滞;或因肝气犯肺,气机郁滞等所致。

脾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郁滞,故发胀满而痛。

食少、便溏;多因脾虚胃弱,或湿困脾胃,脾不升清、胃失降浊。

黄疸:多由脾运不健,湿浊阻滞,肝胆疏泄受碍,胆热液泄,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泛溢于肌肤所致。

身重乏力:多由脾气不足,或脾为湿困,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因而水湿留滞所致。

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多因脾虚、中气下陷,脏腑升举维系无力或不能升举。

便血、崩漏、紫癜:多因脾气虚,失其统摄之权,则血不循经而外逸。

如血溢肠内,则血随粪便而下,谓之"便血"。

气虚下陷,冲任不固,则为崩漏。

血溢于肌腠皮下,则发为紫癜。

肝的阴阳气血失调肝是人体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组织。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肝阳肝气主气机的疏泄和条达,能调节情志的抑郁和亢奋,并能助脾胃的升清降浊。

肝气尚能总司全身筋腱的屈伸及血液的调节,但在病理上肝阳肝气具有易亢,肝阴、肝血具有易亏虚的特点。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或不及,肝血濡养功能的减退,以及肝脏阴阳制约关系的失调等方面,故肝脏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是,肝阳肝气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是不足。

肝阳、肝气失调,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

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之由亦多在肝阴、肝血不足。

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

肝阴、肝血失调,肝的阴血失调,均以亏损为其特点。

阴虚则阳亢,而形成肝阳上亢、阴不制阳、阳气升动无制,肝风内动等。

肝的阴血失调,主要可导致肝血虚亏、肝阳上亢,以及肝风内动等。

肝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眩晕:多由肝阴不足,阴虚阳亢。

肝之阳气升动,上扰清窍所致。

目花:多由肝阴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目失肝血所养而致。

耳鸣:多为情志抑郁,肝郁气滞,郁久则化火生热,或火怒伤肝,肝胆之火亢进,上扰清窍所致,甚则清窍被蒙,可成重听。

巅顶、乳房、两胁、少腹疼痛及囊肿疼痛:上述部分,皆为肝经循行所过。

若肝郁气滞,气机阻塞,或痰气交阻,或气血互结,以致经气不利,脉络不通,则可于上述部位出现胀痛,或形成肿块。

若气郁化火上窜于头部,则可发作巅顶剧痛。

关节屈伸不利,筋挛拘急、抽搐:多为肝之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四肢麻木:多由肝血不足,不能滋养经脉肌肤,或由于风痰流窜经脉,络脉气血不和所致。

急躁易怒:肝为刚脏,主升主动,若肝郁气滞,气郁而化火,肝火亢盛,或肝之阴气升动太过,肝阳亢逆,则可致性情急躁而易怒。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肾为"先天之本"。

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

肾的藏精功能失常,则或为肾失闭藏,精气流失,导致肾中精气不充足而亏虚,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或精不生髓,而导致髓海不足,骨质疏松等。

肾的主水功能失常,则可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或为尿少、尿闭、聚水而为肿,或为尿多,小便清长、失禁等。

由于肾中精气,含有"先天之精",为一身之本,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阴阳之本。

因此肾的生理功能失常,实际上即是肾的精气不足或肾阴肾阳的失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