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概念
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
神”。 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
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
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
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编辑本段辟谷养生:
现代辟谷养生创始人盛紫玟先生说:“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 “绝粒”等即不吃五谷,而是食气,吸收自然能量。过去道家当做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而今 是辟谷养生指导师运用能量来修养身心。人食五谷杂粮,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同时, 道家认为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 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 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剂生活等方法, 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在养生打坐的过程中建议使用 晶体 石膏灯,她柔和光泽可以帮人放松身心、稳定情绪、有净化、清醒的力量,对于心灵 治疗与修养也很有效。
得以保证,此即气功吐纳之术。二者均是通过气血流通而养生。
培补精气
人始
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藏于肾,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后天之精由生化而来,
亦藏于肾。故精乃阴气之本源,精盛则本壮,气化之源旺,故生气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动无
不消耗阴精,故而用药食培补精气,补精以滋源,补气以助化精。延年之药食虽多,而不外
养生就是人类提高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
保养生命 消除疾病的学问——因此有别于现代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黄帝内 经 》中黄帝与老师岐伯有一段精彩对话。谈到瘟 疫 时,黄 帝 问老师为什么有些人被传染了 却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为什么说整个中医学就是大养生 学。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医学是指中 华 原 创 医 学 ,而不是“一代明君”康 熙 阉割华夏文明后 已经面目全非的“现代中医”。 通常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 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公元前五十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 熟;公元 610 年,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 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 213 种。由此可知,中国从那时 起就已经将养生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
乎培补先后天精气之大要。
节欲保精
七情六欲人所不免,多欲则伤精,故须节
欲以安精神;房室有节以保肾精,使精常满盛,而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 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 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 夏 养 阳 , 秋 冬 养 阴 ,以从其根。”这种“顺 时 摄 养 ”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 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肾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 生 之 道 ,也包括节食、辟 谷 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 膳 正 要 》、《道 藏 精 华 录 》 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导引类
主要从论述气功、导引练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上阐明祛病保身、益寿延年之道,内容包 括各种门派、形式的气功,各种导引练形(如八 段 锦 、五 禽 戏 、易 筋 经 等著述。如后人从隋 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辑出的《巢 氏 病 源 补 养 宣 导 法 》,明代尹 真 人 著《性命圭旨》 和朱权著《臞仙神隐》、清代马齐著《陆地仙经》,以及南北朝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明代 袁黄的《静坐要诀》、清代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等。
不同年龄的养生要求
①胎 儿 期 。依于母体,长于子宫,亦能感受外界及母体的影响,此期养生主要依 赖胎教,故各种养生要求均针对母体,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诸如行动稳重、食饮丰富平 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闻恶声、目不睹恶事、睡眠充足、节制房事等。 ②婴儿期。 已离母体,哺乳赖母。此期为稚嫩之时,形气未充,神气未定,易饱易饥易惊易为邪袭,病 则传变迅速,故此期养生在于母子同养,养母以防止母病及子,养子以保证其各种生理需求, 适其寒温、多见风日、合理饮食,待之以慈祥、安和、愉快,使婴儿发育结实、稳定。 ③ 幼 儿 及 青 春 期 。此期已完全脱离母体,养生主要在于自身,但又须父母的指导和关怀。此 期特点是生长迅速,智力、体力大增,生殖力亦渐成熟,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著的时期。 身体方面倡导杂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脚勤快,要充分保证其成长发育的营 养 需 要 ,避免 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尤须注意使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社会公益活动,急公好义,避 免因过分溺爱而养成其所求必得,从不顾及他人的恶习。 ④壮年期。此期应该严格按 照长生不老的基本原理操作,物极必反,才能不会变老。 ⑤老年期。生命的最后阶段。 人之衰老为自然规律,故精神上要放得开。此期人生大事多已了却,心无羁绊,怡然自得, 访友话旧,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一凭己性为取舍,注意起居规律、食饮适宜、锻炼有常, 使阴阳平衡、气血顺畅,精气神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则老而不衰,可望延年益寿。
有寿。
流通气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伴,贯通周身,熏濡百节,流通
则生机正常,滞塞则淤结病生。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形体动作促进气血流行,即华佗授弟
子五禽戏时所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劳动则气血周流,此即流水不腐的道理。二
是以意念来导引气的运行,气行则血行,身体虽或动或止,但气血之流通、经络之舒畅始终
养生文献
延年益寿,人同此心。达官贵胄、方外修 真 、三教九流,于此莫不关注,故而养生文 献不限于医家,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国现存养生类著作约数百种,尚不包括涉及养生内 容又非养生专著的书籍。养生书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 生 方 法,泛而不专,有 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 弘 景 ]]著《养 性 延 命 录 》、唐代[[孙 思 邈 ]]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 老 奉 亲 书 》、 元代李鹏飞著《三 元 延 寿 参 赞 书 》、明代高濂著《遵 生 八 笺 》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 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整个中医药和养生体系在《 黄 帝 内 经 》时代就已经很成熟。对“养生”表达最好的是西 汉的《淮南鸿烈》一书。书中认为整个人体生 命 系 统 (古称“器 ”)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 形——“形者,生之舍也”,即人体生命的“房子”;二是神——“神者,生之制也”,即人的自 组织、自康复能力,是生命的主宰(“制”);三是气——“气者,生之充也”,气是沟通形与 神之间关系的使者,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信息。排在第一位的是“神”,其次是“形”,最后 是“气”,而且“一失位,三者俱伤也”。中华原创医学是这个原则,狭义的“养生之道”也是这 个原则。那么,如何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淮南鸿烈》讲得很清楚:第一,“将养 其神”;第二,“和弱其气”;第三,“平夷其形”。现在我们将“养生”局限为食疗、药 膳 ,有 以偏概全之嫌。养生就是“养神”,或者说“养心”,或者说“养性”。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 中的一部分,虽然它很有价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因为第一位是“养神”,第二位是“养 形”。食疗和药膳实施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自组织能力,也即“养神”,也就是说现代 人们所称的词汇“气功”(严格说来应该是“医 学 气 功 ”,古代又称“导引”“养生”)是养生学最 关键的内容,而其指导思想是东方文明整体观。
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
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
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
二、重视精神调养
1.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要尽 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 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 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 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 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 志 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 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 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 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 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养生理论
养生的理论均从维持人的正常状态出发,把减少消耗、加强再生、保持顺畅、维持
稳定作为重要的着眼环节,主要强调如下几点。
调和阴阳
《内经》说“生之本,
本于阴阳”,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调和阴阳则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得保健
康。调和之道,须顺时以养阳,调味以养阴,使阳气固密、阴气静守,达到内实外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