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机制探讨赵伟谢晖王雨松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化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国际化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商务办公空间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载体,对其研究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区域重要的二级城市宁波为研究案例,对其商务办公空间格局的发展趋势、演化机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比较总结了国内外同类城市的发展差异,以期对国内同类型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鉴示。
关键词:商务办公;空间格局;演化机制;宁波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经济结构向服务业和金融业的转型,城市成为某些特定生产、服务、市场和创新的重要场所(Sassen,2001),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国际化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城市商务办公空间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其研究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Gad G、Daniels P、Lyssa Jenkens、Lawrence Lai wai Chung、Kee-Bom Nahm等学者为代表,通过对西方国家城市商务办公楼宇的空间区位、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深入探讨了通讯信息技术进步、生产组织演化和社会经济制度对商务办公区位的影响以及商务办公空间分布格局的阶段性模式。
Gad G(1985)、Daniels P(1986)、Lyssa Jenkens(1996)的研究表明,随着城市中心高度集聚带来的高租金和交通压力以及通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后工业化背景下,城市商务办公区位正在加速呈现离心化与扩散趋势。
Lawrence Lai wai Chung(1996)对于伦敦、纽约、香港、东京的研究,Kee-Bom Nahm(1999)对于首尔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均揭示出国际性大都市商务办公空间的多中心化演进趋势。
与国外商务办公空间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研究相比,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宁越敏(2000)分析了转型时期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办公楼的分布特点,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办公楼和城市空间结构三者的联系;阎小培(2000)选择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广州市办公活动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王慧(2007)研究了西安城市CBD体系发展演进的特征和趋势,认为西安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中的商务中心呈现出显著的离心漂移现象,正发育形成“双极多核”CBD体系。
此外,吴一洲(2009,2010)、张景秋(2010)也分别对杭州和北京的商务办公空间的集聚特征、发展模式和演化机理进行了研究探讨。
从国内学者对于各案例城市的研究成果来看,尽管我国的整体制度环境和所处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我国特大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的发展演化也日益显现出与西方国际性大都市相类似的多中心化发展特征。
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发程度最高、综合发展水平最强的三大城市群之一,正逐步成长为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 Region ),未来将会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并持续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示范和引领作用。
本文以长三角区域重要的二级城市宁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探讨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的形成历程、发展格局以及演进趋势,尝试分析其空间演化机制,以期对国内同类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鉴示。
2 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的发展现状与演进趋势2.1 数据说明本文以宁波市三轮商务楼宇调研1为数据来源,以绕城公路以内区域为重点研究区域,运用ArcGIS 空间分析软件,对宁波商务办公空间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趋势进行分析。
2.2 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发展现状根据调研结果(图2、图3),截止至2012年12月底,宁波现有存量商务楼宇287幢,商务办公面积为809.82万平方米;在建、拟建商务楼宇106幢,拟建在建商务办公面积416.07万平方米。
从宁波商务办公空间的历年增长态势来看,宁波的商务办公空间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呈现逐年平稳增长的态势。
2003年后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和城市功能的转型提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1 三轮商务楼宇调研数据的时点分别为2007年4月底,2009年3月底,2012年12月底;调研范围为宁波中心城区;调研对象为商务楼宇,包括多层以上纯商务楼宇、银行办公楼宇、商业办公混合楼宇的商务办公部分、办公居住(公寓)混合楼宇的商务办公部分、行政办公与商务办公混合楼宇的商务办公部分、星级酒店的商务办公部分,不含纯酒店、纯政府部门或其它公司机构自建自用的楼宇。
图 1 宁波中心城区商务楼宇分布情况(截止至2012年底)2.3 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集聚演化发展态势以商务楼宇所在地理坐标为原点,以商务楼宇的商务办公面积为特征属性,运用ArcGIS 的核密度2(Kernel )分析功能,对宁波中心城区不同时期商务办公空间的聚集演化态势进行分析(见图4)。
图 4 宁波中心城区存量商务办公空间集聚演化态势从商务办公空间格局的演进过程来看,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最早出现并集聚在传统商业中心——三江口核心区,是由城市传统商业区逐步向商贸商务混合区演进而来,并在较长的一定时期内保持着明显的单中心集聚态势,仅在国家高新区附近出现零星商务楼宇;2005年后,宁波商务办公空间逐步由三江口沿中山路、药行街-百丈路东西向扩散,同时借由新区建设的拉动,在鄞州新城区、国家高新区、东部新城等新城区形成新的增长点,并呈现加2 核密度(Kernel )分析是用于计算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密度的分析方法;是以特定要素点的位置为中心,将该点的属性分布在指定阀值范围内,在中心位置处密度最大,随距离衰减。
图 2 宁波中心城区商务办公空间累积建成情况(2003-2012年底) 图 3 宁波中心城区商务办公空间历年增长情况建设情况(2003-2012年底) 2001年 2003年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2012年速发展趋势;2009年后,镇海新城区、江北湾头等外围区域的商务办公空间开始发育;截止至2012年底,宁波商务办公空间基本形成三江口、东部新城-国家高新区、鄞州新城区三足鼎立,沿中山路、药行街-百丈路带状延伸的集聚态势。
从在建、拟建商务办公空间集聚情况来看,未来几年宁波城市增量商务办公空间呈现以下三大趋势:1)传统商务中心——三江口核心区在一定时期内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其商务办公空间进一步向核心区周边的湾头区块、海曙城西和城南商贸区扩散,中心集核进一步扩大;2)东部新城、国家高新区、鄞州新城区等城市新区商务楼宇开发呈现明显的加速发展态势,从增长速度和规模来看,未来这些城市新区将发展成为与三江口核心区同级别的商务办公中心;3)姚江新区、镇海新城等中心城区外围区域商务办公空间也快速崛起,未来将开发建设成为中心城区次级商务办公中心。
总体而言,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格局的发展演化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演进存在互动耦合关系,呈现出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扩散发展的显著特征。
3 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的演化机制探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巨大的体制变迁,在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过程的总体影响下,驱动城市空间扩张和结构演变的动力发展了深刻变化(张京祥、洪世键,2008)。
宁波作为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重要的二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其商务办公空间在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的交互作用下,从无到有,并与城市整体空间格局高度耦合,正加速向多中心发展格局演进。
其中,全球化提供了发展的外部条件,市场化塑造了内生动力,分权化提供了直接动因。
图5 宁波中心城区拟建在建商务办公空间集聚情况(2012年底)图 6 宁波中心城区商务办公空间集聚情况(截止至2012年底中心城区存量和增量商务空间)3.1 全球化:外部条件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寻求最佳配置,获得最高收益。
全球化通过资本、生产要素、信息的流动和国际劳动分工体系,带来了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与重组。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迅速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制造业高速增长,成为世界工厂,带动了国际投资和贸易额的急剧上升。
一个城市、区域乃至国家融入全球经济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它往往会物化为某一个或某几个具体的特殊空间,大到全球城市区域、城市群、都市区,小至一个特定城市的开发区、新城区与CBD 体系等,从而对城市与区域空间产生持续而深刻地结构重塑。
宁波作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与对外贸易通道,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重要的二级城市,首当其冲成为全球化深刻影响的重点区域,并进而在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一是随着世界贸易量的爆发式增长,宁波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之一,港口吞吐量和外贸进出口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由此带来了城市在协调货物进出口、信息交流、管理商业活动等方面的功能需求。
最为典型的是国际航运、国际货代、国际船代以及外贸、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快速增长。
商务办公楼宇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最主要的承载空间①,必然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发展要求②。
二是外资直接参与了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的发展建设。
在宁波积极主动拥抱全球化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外资企业不仅是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的重要使用者,同时也是重要的建设参与者。
从外资设计公司参与宁波城市各重点功能区块的规划设计,到以外资房地产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的城市高端商务办公楼宇,都成为全球化力量塑造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的直接例证。
截至2012年底,相继已有38家世界500强公司在宁波投资了91家企业,涉及领域多元化,总投资达87.95亿美元。
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1年,宁波全市房地产企业商务办公楼宇开发投资中来自港澳台商和外商的投资占比平均达到18.13%,2009年高峰期图 7 1995-2011年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情况甚至达到27.26%,外资已经成为推动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发展演化的重要力量。
数据来源:宁波统计年鉴。
3.2 市场化:内生动力我国的改革总体而言是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旨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要素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以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标志,市场化改革加速向土地、住房、财税、金融、外汇、计划和投融资体制等纵深领域持续深化。
宁波作为我国沿海地区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以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为代表的市场化改革塑造了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发展演化的内生动力。
伴随着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兴起,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强力推动下③,宁波主城区旧城更新与“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进程加速推进④,第三产业成为主城区的主导产业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