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沟通的沟通方式技巧在日常教学中,小学师生沟通的沟通方式技巧欠佳,存在单向性和简单化的问题。
教师在师生沟通过程中不管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注重向学生传递自身所要表达的信息、情感、思想,不收集学生的反应和态度,不听取采纳学生合理的意见;不愿积极地聆听学生的倾诉,敷衍应付学生;把观点强加于学生,不给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谈话简单迅速;把注意力放在说服学生并让学生服从自己上面;给予学生肯定或否定判断时,只是泛泛而谈,比如:“你是一个好孩子”“你让我真失望”“你对待同学太没有礼貌”“你需要改正缺点”,等等,这种泛泛的一般性的简单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是无益,起着隔靴搔痒的效果;而学生在师生沟通中普遍存在不主动、不积极的心态,对教师的沟通采取应付、迎合、文饰的态度。
这些现象都说明,师生沟通方式具有单向性、简单化的问题。
而教师简单的单向输送信息给学生的沟通方式,会破坏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从而使学生产生与教师沟通的畏惧心理,害怕与教师沟通,导致师生沟通受阻;也不利于学生形成主动与教师沟通的习惯,造成师生沟通单向发展,形成师生沟通阻隔的恶性循环;而学生应付、迎合、文饰的沟通态度加剧了师生沟通的恶性发展。
(1)“你向信息”——师生沟通的杀手所谓“你向信息”是教师在察觉问题时的第一反应——教师对学生发出的信息。
”。
“你向信息”往往基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过强,忽略别人的感受,不流余地说出对别人的评价,结果造成对方的不悦。
这种表达方式,容易变成责备、命令的口吻,使对方产生抗拒、畏缩情绪。
如:①批评式:“你怎么这么懒?!还不快去做作业”,而教师的本意是提醒;②命令式:“你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做功课!”,其本意是指导;③恐吓式:“如果你不准时交作业,就叫你的家长来见我!”,其本意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④怀疑式:“我不相信你会做得好”,其本意是鼓励;⑤质问式:“你究竟有没有照我的话去做!”,其本意是想帮助反省;⑥奚落式:“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其本意是交流。
不愿意聆听和缺少时间也是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今天找你来是要与你讨论你这次考试失误的事情。
你存在的问题是粗心,记住:下次考试要专心!”(2)“零距离”——师生关系的慢性毒药在新课程改革中,改善师生关系是其中的焦点之一。
很多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加强对学生的关怀,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但在认识到“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必要性后,一些教育工作者却误认为师生之间最佳的心理距离应该是“零距离”。
俄国文学家赫尔岑说过“人们在一起生活太密切,彼此之间太亲近,看得太仔细、太露骨,就会不知不觉地、一瓣一瓣地摘掉那些用诗意簇拥着个性所组成的花环上所有的花朵。
”物极必反,与学生过度亲密的接触,既让他们产生压迫感,使他们的自我空间受到侵犯,而且容易破坏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师生之间“零距离”并不意味着良好的师生关系,“零距离”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权威的失落和美感的消失。
师生之间必要的距离是教(二)学生自身的因素随着学生的成长,部分学生会出现与父母师长疏远的现象,其表现为不信任任何人,对他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不爱交往又不敢交往;在对别人抱有一种“戒备心理”时,又渴望别人对自己的理解。
由于这一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心理,他们平日里很少与他人交流,且这一特点随着年级的增高就越为明显;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相应的,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就产生了。
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多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祖辈。
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之类的浅层关怀,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此让这些孩子形成自我封闭极端性格: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容易冲动,内心迷茫。
因为学生自身的种种因素,师生间的沟通困难重重,师生沟通受阻。
(三)教育体系存在的因素在中国,长期流行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紧紧围绕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向学生灌输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名牌中学的升学率;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实行题海战术、通过时间战,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以考入优异的中学;而分数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教师通过分数对学生做出评价,学生也通过分数给教师打分。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将工作重心转向教学,转向于对教材的研究,转向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
因而教师不重视师生双向沟通,即使进行双向沟通,那也是围绕“分数”而展开。
自然,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就不会意识到要尊重学生的沟通主体地位,要平等的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也不会想到要进行师生双向沟通,要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体会学生的情感变化等等;也不会顾虑沟通对象的两极分化以及传递过多压力给学生的危害。
三、师生沟通的基本条件(一)同感由于小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他们看待事物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成人完全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地去倾听学生,不仅注意他所说的内容,而且去体认他的内心感受。
同感不光要认识,更有对感受的体察和体会,同感要求放下自己的参考系,这样教师才会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
1、转换角度,真正设身处地地使自己“变成”学生,用他的眼睛和头脑去知觉、思维和体验。
2、投入地倾听学生。
不仅要注意他的言语内容,更要注意非言语线索(声调、表情、姿势等)所透露的情感信息。
3、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来,把从学生那里知觉和体会到的东西进行一番识别、分辨和理解。
4、以言语或非言语方式把接收到的东西表达出来。
有些时候,仅仅把他的意思和感受准确表达出来即可,偶尔也可以比他更深一些,或加一点你的理解和解释。
5、在反应的同时留意对方的反馈性反应,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感到准确地理解了他,因为你的同感可能出错,对方的反馈是纠正错误的重要信息。
(二)真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师生之间,只有真实诚恳地袒露胸怀,才能坦诚相对。
学生才会接纳你,在沟通的时候积极配合你。
小学生会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考验教师的真心程度以及耐性。
我曾有一个这样的学生:经常迟到、上课睡觉、迟交甚至是不交作业、不尊重任课老师……第一次我找他了解情况,我严肃地批评他,可我说的话他一句也没听进去。
我忍无可忍,于是打电话给他父母,知道他对老师有解不开的心结,他不信任老师,觉得老师就喜欢找他的麻烦。
为了改变他对老师的误会,对待他的“违纪行为”,我不再批评而采取了“提醒”的方式,并告诉他“老师之所以还在注意你,是因为在乎你,对你还抱有希望,希望你能越来越进步”。
他经过多次的试验,感觉到了老师们的良苦用心,现在不再故意违纪,能跟老师们正面沟通了。
(三)接纳平等的接纳学生,应信任自己的学生——要相信他说的话,要相信他能进步,相信他能克服困难,相信他能实现老师的期望,不要威胁、讽刺他,不要把他与其他同学比来比去。
平等的接纳学生,应尊重自己的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意见,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
一个尊重学生的教师不仅善于倾听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
平等的接纳学生,应宽容自己的学生——宽容他们,不等于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是对学生的真诚、耐心、包容,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学生。
四、促进师生沟通的有效策略(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当今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不少教师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教书只不过是给自己提供一份工资的工作,对于教育效果的好坏无关紧要。
这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丢失对小学师生交流的畅通起到了反作用,且对小学生的品德的培养起到了不好的示范,而这在后期教育中是很难改正过来的。
因此,教师要积极调整心态,符合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爱是师德之魂;责任是教师的职守,历史的使命;敬业是明责之源泉;勤业是尽责之展现;精业是履责之依托。
明确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二)及时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当前提倡素质教育,这是和以前的应试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
从过去的教师为主体转变成学生为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不少教师还沉浸在自我为中心,学生必须听我的。
这和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是完全不相符合的。
因此,教师要自我学习和职业培训相结合。
除了潜心钻研教学之外,更应该通过自我学习提高教育理论修养。
教师可在工作之余阅读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家庭教育学等相关理论著作以及其他优秀教师、教育专家通过自身实践且反思总结而成的教育案例,将其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的吸收并内化为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
此外,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为其提供的职业培训,认真学习。
向优秀教师、教育专家学习。
教师可以向在某些方面或某个方面比自己优秀的教师请教,向他们学习相关的经验;或者跟这些老师讨论,通过讨论来深化相关的理论认识。
也可以,在网上收集有关教育理论知识的专家讲座,学习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培养职业情感。
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反思总结。
一位教师只有将理论转化为具体工作中的工作技巧,才算真正地消化了理论,才算真正具有了教育的能力。
所以,教师除了注重学习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在工作中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反思总结沟通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消化吸收,运用灵活自如。
(三)提高教师沟通技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有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就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流。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
多和学生接触,全方位了解学生。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之前,需多接触学生,通过询问、聊天、主题班会、学生的日记习作、家访等各种机会和途径了解学生的行为、情绪反应及表达情绪的方式、学生的综合表现、交友状况、观念想法、家庭背景等状况。
只有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才能顺利的开展师生沟通。
尊重学生。
真正尊重学生就要做到“六不”:不要简单否定孩子的想法,不要丑化孩子的形象,不要说孩子“不可救药”的话,不要动不动就揭孩子的短,不要强制孩子一定照大人的意见做事,不要让孩子在公众面前难堪。
积极聆听,换位思考。
一位教育心理学专家说过:“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不过是孩子想尽快逃脱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
”沟通首要的是学会倾听,即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真实看法和感受,这是沟通的开始和基础。
在积极聆听学生讲话时,教师要认真,不要随意插话,且不要轻易给学生下断语,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样才能无我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正确地过滤信息,从而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真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