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浅谈师生沟通的艺术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顾柳敏江苏省班主任远程培训即将结束,匆匆一个月的时间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以前很少接触的知识,让我的教育经验更加丰富。
培训时间虽短,但我感受颇深,在网上,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随时打开培训课程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在论坛里和素不相识的同行之间共同交流班主任工作中的困惑和心得,朝着做学生喜欢的班主任的做学生喜欢的班主任奋斗,以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那么,如何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呢?通过这次培训我认为“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前提是班主任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让我看到你的心”——照亮学生内心世界的“明灯”朋友之间要交心,要做好班主任就以心换心。
班主任和学生真诚相处,吐露心声,会让学生感觉到安全感,觉得被老师当作朋友。
现在的学生,一代胜过一代,是物种进化的优胜“作品”,他们是90后,能力很强: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还会上网和PS(图片处理),他们内心情感丰富,想法甚多。
可是由于是独生子女,情感上不会表达、不善表达,有的只会压抑在心,稍好一点的也往往只会寻找朋友倾诉。
所以现在的孩子大多会遇到情感危机。
他们不会对亲人、对朋友正确的表达感情,有时他们甚至会对亲人、朋友“撒脾气”,这时他们特别需要正确的指导。
班主任此时就应该挺身而出,倾听、帮助学生,因为此举可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帮学生解困解惑获得得到学生的信赖、尊敬和爱戴。
班级工作的展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威信程度,中学生最讲“义气”,如果他觉得班主任“行”、“强”、“可信赖”便会紧紧地跟随在老师的旗帜之后,所以班主任需要了解并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关系是社会中最直接的关系,在交往之中,你能发现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友善、冷漠、关心、警惕。
甚至不需要一些言语便能让人的“第六感”捕捉到一定的信息。
班主任了解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了解学生方式很多,如通过学生档案、家长反馈、同学评价等,但其中最有效的还是班主任的亲自接触,这样的接触属于师生直接沟通,可以以有声语言、肢体语言为载体传递信息,表达、交流彼此的想法、喜悦、愤怒、关心等,这样才能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新接手班级的时候,我翻看学生档案,有个男孩子吸引了我的注意,他小学时曾经是班里的纪律委员。
我又从侧面了解到他是体育特长生,调皮好动,小学老师对此大为头疼,专门派他当纪律委员,等于给他加上道“紧箍咒”。
看来我还是得继续用好这道“紧箍咒”,但我又怎样才能用得恰到好处呢?我先找他谈话,问他愿意胜任班级的哪个岗位,他说愿意当体育委员,我追问他为什么不愿意继续胜任纪律委员,他沉默半晌才说出:他其实纪律很不好,老师让他当纪律委员其实是存心出他洋相。
我如他所愿让他当上了体育委员。
根据我的一段时间考察,他的工作能力非常强,同学们都很信服他,在班里的威望不错。
我再次找到他,问他是否愿意竞选纪律委员,他惊讶之余,再次选择了沉默,最后坚定地点了点头说他愿意尝试。
幸亏当时我捕捉到他的情绪,走进他的世界,尊重他的选择。
如果当初我不找他谈话,不知情地让他当了纪律委员,恐怕此时他早因为不能以身作则、遵守纪律而被我革职下台了。
我选择了倾听他的想法,搭好阶梯,分步培养,果然把他培养成为我的得力助手。
而我也在他的作文中被形容成一个“开明、宽容、有远见”的班主任,我想我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句赞美之词,更多的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信服。
班主任如果能走进学生心里,并以自己的人格品质吸引学生,令学生钦佩,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二、“让我听到你的心声”——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指南针”和学生的相处未必会是一帆风顺的,不是每个孩子都愿意敞开心扉向老师倾诉想法。
一些孩子在我们的眼中可能很“另类”:纪律上总有小毛病、脾气急躁、说谎、孤僻……也许他们在小学时就被老师用“有色眼镜”看待已久。
顺利的话,你可以很轻易地得到纯真孩子的心,走进他的世界,了解他的想法,这类学生通常家庭完整,父母关注到位,父母的教育的精神投资很大,他们的家庭常会有规律的进行家庭活动——散步、聊天。
父母再忙也要定期的和孩子谈心。
班主任和这样家庭的孩子沟通时,工作比较容易展开。
但是还有一些家庭不能给他们的孩子稳定的感情资源,原因很复杂:单亲、父母工作忙、祖孙三代型的“隔代宠”、家长重视但是方法粗暴……这些家庭的孩子较容易出现些小毛病,往往班主任和他们的谈心较难,不可能通过几次特意的关注来赢得学生的心。
实际上不是孩子情商太高,让“阅历深厚”的班主任也没有对策,而是班主任没有找准打开问题的“锁孔”。
班主任老师应该具备一双观察细致的眼睛,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家庭、去接触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发现学生身上暴露的问题,想办法理清头绪,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
我班上有个孩子,成绩不错,是英语课代表,在其他学科上潜力也很大,但是行为习惯并不好,当老师和同学指出他的不足和错误时,他总有很多理由朝人大声嚷嚷。
我在多方教育无果的情况下,想联系一下他的父母,但他总对我推说父母忙。
事实证明,他完全是在对我撒谎,后来他母亲收到我的短信后,非常及时地和我联系。
根据我的推测,他在家可能也是非常“难以管教”,果然,他母亲印证了我的猜测。
通过和他妈妈的对话交流,我找到了问题的所在:父母为了事业的打拼从小把他交给外地的爷爷奶奶,直到11岁他才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对他的教育很严但方式简单粗暴,眼睛只盯着分数,分数好了给点钱算是物质奖励,分数低了就打。
现在他长了个子,却学会了顶嘴了,父母说一句便顶一句嘴,长此以往,成了习惯,现在学校也成了这副模样——“惹不起”。
我感觉到孩子在情感上和父母有了几年的空白,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后其实不知道该怎么相处,所以有了粗暴的语言对抗。
我完全可以对他妈妈将他在学校的不好的表现一并告状,但是我还是向他母亲讲了很多他在学习上的进步,建议家长多关心孩子,多陪陪孩子,跟孩子加强情感交流,增进感情,多表扬,多鼓励,但我也反复叮嘱,表扬要恰当,千万不能在那容易骄傲的孩子面前表扬太多。
这件事情后来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和父母很好交流后,学生很开心,第二天到校后一点没有思想包袱,还非常开心地告诉我“妈妈帮我一早起来做了早饭,蛋炒饭哦,不要太好吃哦!" 一阶段下来,他在行为习惯上有了不小的进步。
所以,班主任需要多关注学生的状态,联手家庭,让临近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享受一下亲情的温暖,共同去面对学习、成长中的问题,共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情商低的孩子可能只是因为不会表达情感而拒绝与家长和老师的心灵沟通,最有难度的便是与情商高的孩子对话。
他们可能会总和老师玩“太极”,当你走近他心灵的时候,他不时地和你讲点“真心话”,有时班主任一定要去“去伪存真”,要排除谎话的成分,要防止学生不将事实真相完整表达。
情商高的学生会将事实表达局部,将其拼装成对自己有利的“依据”,父母甚至有时都无法穿越他们的“谎言丛林”。
我有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
任课老师发现这个学生不断地抄袭作业,找他对质总归有很多滔滔不绝的理由。
家作没完成他却对父母说做完了,测验分数不好却骗家长说考了一百分,时常拿老师的话去“对付”家长,还常说“不信你可以打电话去问老师呀”。
当我发现这事情之后,我与他的前几次对话几乎都以失败告终,我和家长都被他牵着鼻子走。
当我与他父母同时出现处理他的“说谎”问题时,他号啕大哭,父亲在安慰、母亲在发怒。
我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原来母亲的要求一向高,父亲一向慈爱有加,二人的态度不一让学生钻了空子,而母亲的过高要求让孩子感到恐惧,面对自己无法达到要求的现状只能弄虚作假、不断说谎。
在这次的沟通中,我努力地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在新的环境中立刻就达到他们期待的较高水平,给孩子一个平稳的心态,扎实的基础才是当务之急。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孩子在努力地改变身上的问题,在考试中取得了进步。
通过这个孩子的案例我感受到要做好班级工作,真的得精于观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我们常说家校联手,但有时候也得根据情况,适当地站在孩子的一方“帮他”说话。
三、有艺术的爱化学生——通向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当班主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之后,其实学生已经向老师打开了心扉,他此时是期待万分,希望老师能帮助他解决自己的困惑和困难。
此时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必然是爱与关心,但是如何将老师那理性的爱表达出来是个很有学问的话题。
要真正通向学生内心世界,就需要爱的有艺术。
班里有个男生其实很不适应班级里的操行量化表,他总以嘲笑的口吻对待,想犯错就犯错,一度是班级里数一数二的“困难户”。
要想让他接受新环境中的规则,并且在乎这个量化表是对我的考验。
我和他进行了特殊的对话,我模拟他的口吻对他一天的表现进行模仿,他显然觉得有话要说,我陪他在操场上兜了两圈他才终于打开话匣子:小学的时候班级里就有这样的一个评比量化表,谁加了分,谁扣了分,大家根本不在乎,因为那是他们学校的公认的“差班”,没人把老师放在眼里,更何况是一些奖罚行为、学习习惯的分数,在他眼中,在乎这个总之是很幼稚。
要想打开他的心结靠我外界的力量其实效果不大,只有让他感觉他在乎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努力。
我得将我的帮助表达的不露痕迹:我先让他成为小组长,在这个班级里感觉很忙碌,我实行小组量化积分评比,获胜的小组会得到我的奖品,并且会反馈给家长。
虽然前两周他一组并没有获得胜出,但是离第一名的差距并不大,这点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士气,“因为他这个组长领导有方!”逐渐地他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不再给自己扣分的机会,因为这样可以缩短差距,终于有一次他这组获胜了,尽管他自己的分数还较落后,但是他的笑声是最大的。
我知道他受到了正面的有效的行为刺激,这将大大有助于他下一阶段的行为改进。
如今的他,和我每天讨论的着“今天我在哪一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我真担心会拖我们小组的后退,我一定要改正……”和“我这周的积分比上周的多了哦,太高兴啦!”我想,教师要表达自己的爱可能会有很多种,直接安排一个“威严”的同桌在身边去纠正他的缺点,时刻提醒着他“我是差生”不如将他律转变成自律,由学生内发地去改变现状、树立信心、感受尊严,这也是班主任的一种深沉的爱。
一个好的班主任除了要爱学生,还要会爱学生。
只有了解内因,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学习、生活上的情绪动向。
这个过程也许是辛苦的,但成果却是甘甜的,因为收获的是一颗颗火热的心。
2008年 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