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意义。
2、以列表分类的方式感知全文。
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4、培养学生默读并抓关键句、关键词的能力,以及探究、合作的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二、检查预习
1、梳理字词
(1)给上列下划线字注音
燚.(yì)鱼鳞.(lín)峰峦.(án)一霎.间(à)
预兆.(ào)轻盈.(yí)丝丝缕缕
..(lǚ)绫.纱(lí)
似.的(ì)傍.晚(bà)匀称.(èn)朦胧
..(méó)
崩塌
..(bēā)弥.漫(mí)日晕.(yùn)进袭.(xí)
模糊
..(mó)薄.云(bó)点缀.(ì)
2、说明文知识小解
(2)说明文的分类
①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即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事理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A、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
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B、说明文之事理说明文是阐明抽象事理的。
这种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一类问题事物的起因。
②以语言特色不同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也可以综合运用。
其中逻辑顺序又有四种方式,分别是: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和总分式,常用的是总分式和递进式,总分式又有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
(4)说明方法常见的有十种: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用、作诠释、摹状貌。
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
作比较:突出事物的提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分类别:使文章的说明条理清晰
画图表:使内容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引用:形象地说明光彩和天气的关系,活跃气氛,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作诠释:科学解说事物的特点
(5)总结
定义: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分类
语言特色:平时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时间顺序
顺序空间顺序:空间位置和方向,内外前后左右中
并列式
说明文逻辑顺序递进式
连贯式总分
总分式分总
总分总
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
方法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
引用、作诠释、摹状貌
三、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上看,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题目是由两个动宾词语组成,“看”是“观察”的意思,“识”是“推测”“辨别”的意思,即告诉我们通过观察云的,可以推测出天气的变化。
同时
给我们说明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2、快速默读课文
(1)说明文的分类按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四种说明文,那么我们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说明文?
明确:一篇事理说明文、文艺说明文、科学小品文。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
1段
2-6段 7段 3.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4、归纳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以及遇上的光彩现象同气象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四、精读课文
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第1段采用了什么结构?(总分总)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2、从第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本文说明语言生动形象,你可以举例说明?
明确:(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几个比喻句?
用了八个比喻(“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
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这些都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啊? ——打比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
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这些都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啊?
——作比较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梳理文章的生字词和学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以及概括文章大意,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也可以生动形象。
六、布置作业:
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部分,第1、2、3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4、5、6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7、8、9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的光彩简表,并说明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说明文如何分类?
生:……
师: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呢?
生: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用、作诠释、摹状貌。
二、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部分,第1、2、3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4、5、6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7、8、9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并说明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晴天云彩简表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三、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讨论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分类别。
各种云的描写;光彩有晕、华、虹、霞。
2)、打比方说明。
如:“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统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3)、摹状貌说明。
如:“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发展到“积雨云”;“云底变黑”。
“云峰模糊”、“云山崩塌”、“乌云弥漫”等词语描写了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作诠释说明,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做积云。
5)、引用说明:如:“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引用民间谚语来说明物象的道理。
2、如何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明确: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四、课堂小结
本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以及遇上的光彩现象同气象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本文层次清楚,有纲有目。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
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
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
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
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