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
伯格斯(1990)认为,对标准的赫克谢尔一俄林 一萨缪尔森(H一O一S)模型做简单修正,就可 以获得适用于描述服务贸易的一般模型,从中 揭示不同国家在提供服务技术上的差别如何形 成比较优势和商品贸易模式。
二、关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决定因素的讨论 有的学者认为,鉴于服务业经常处于政府严格 管制之下,பைடு நூலகம்理体制优劣松紧可能是比较优势 的来源之一。 某些学者认为,比较优势是行业特有的,各个 行业的比较优势来源不同。
一、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 性
基本上存在三种学术观点: (一)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国际服务贸易 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无本质 差别,因而不存在两套理论,比较优势论合乎逻辑地 适用于服务贸易。
代表人物有辛德利( B.Hindley )、史密斯 (A.Smith )、萨皮尔(A.Sapir)、卢茨(E.Lutz)、 劳尔(ll)等人。
(二)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国际服务贸易
这一观点认为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源于不同的 概念范畴,应有不同的理论渊源。
(三) 应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适当的修正
大多数国际经济学家秉承这一观点,认为科学 技术革命已改变或正在改变传统服务商品的特 性,国际贸易原理的合理内核适用于服务贸易, 但由于服务自身客观存在的特性确实使得商品 贸易理论的解释力不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不能完全套用,需要进行模型的扩展和修 正。
1.迪尔多夫模型
迪尔多夫(1985)率先成功地利用传统的2×2×2 赫克谢尔一俄林模型探讨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在他的含有一种商品和一种服务的模型中,迪 尔多夫认为,可从下述三方面对服务贸易比较 优势进行剖析:
(1) 商品和服务贸易的互补性
(2) 服务要素贸易
(3) 不可移动要素的贸易
2.伯格斯模型
(四)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条件在服务贸 易领域难以成立
波特和米勒(1985)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已 经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和特殊 性分析
(一) 比较优势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1.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制约服务贸易的产生和 发展
2.比较优势决定了服务贸易的格局
3.比较优势影响服务贸易的国际价格
(二) 服务贸易条件下比较优势的特殊性 1.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比较短暂
2. 某些服务行业具有一些自身独有的特征
3.许多服务实际上是不可以贸易的,生产者必 须移动去提供服务而不是出口服务
四、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中 的局限性
(一)仅从资源禀赋角度探讨服务贸易的比较 优势
(二)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难以获得长期的独 占性
(三)与商品贸易相比,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 势具有不确定性
某些学者针对发展中国家服务出口量的增加, 认为比较优势可能来源于文化。
一些学者认为,服务业的投入要素以人力资本 为主,人力资本的发展和配置方式也能决定一 个国家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因此,教育质量可 能是一个决定因素。
凯卡巴斯(1987)认为,传统的要素分析模式已 不适用 ,至少,应当在传统的自然资源禀赋、 劳动力熟练水平、工资水平和资本成本等要素 之外,增加考虑公司策略与新服务基础设施两 项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