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高三语文校本课程 婉约词鉴赏 第3讲 欧阳修词鉴赏教案

浙江省高三语文校本课程 婉约词鉴赏 第3讲 欧阳修词鉴赏教案

第三讲欧阳修词鉴赏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欧阳修词的创作情况与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与重点]
欧阳修文学创作的多重人格
[教学内容]
《踏莎行》、《蝶恋花》
一、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约百万言。

另外,史学著作有奉诏与宋祁等合作编著的《新唐书》,并有他自己独家编纂的《新五代史》74卷。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宋代散文的奠基人。

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

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在宋初的词坛上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

他创作了很多词,内容大都与“花间”相近,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离情别绪、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并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

《采桑子》十三首,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楼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浣溪沙》),“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等,也都是写景的佳句。

由于作者对事物体察入微,看似随意写出,却是无限传神,没有炉火纯青的工夫,是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

而他偏重抒情的词,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
其中也不免有浅薄庸俗的作品。

此外,欧阳修还打破了赋体的严格的格律形式,写了一些文赋,他的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

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与苏轼的《赤壁赋》先后媲美,千载传诵。

二、作品鉴赏
(一)《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愁的词作。

它以对句开头。

候馆、溪桥,点明征途;梅残、柳细,点明时节,是一番初春的景色。

就在这明媚的春色之中,出现了远行的旅人。

他坐在马上,拉着缰绳,有点行色匆匆的样子。

迎面吹来的风是暖和的,地面初长的嫩草散发出的芬芳另人清爽。

这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可是这明媚的春景并没
构思巧妙,着意在“远”与“无穷”的关系上。

离愁可以说轻重,而这里却说它无穷,而且是越远越无穷。

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着的感觉,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上片行文,一扬一抑。

先是将春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
笔锋一转,折入旅人的怀乡之情,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加以渲染,形成强烈的激射。

下片写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于是推想到楼上的思妇了。

她也一定有着同样的感觉。

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只能登
到了她登高远望而又不见的愁更愁,行文上层层深入,有如剥蕉。

最后两句重复“春山”,用意深刻。

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

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

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

这就是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二)《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

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

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

“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

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

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

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

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

“无重数”,即无数重。

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

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

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
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


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

这两句情感层次如下: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

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

此刻女子正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

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

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

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

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第三层是花儿一旁缄默,无言以对。

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

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这首词意境深远。

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
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

”(《唐宋词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

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
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

尤其是结句,近人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

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