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补部第一学期历史第四次限时训练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
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B.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C.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2.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
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
各有徒属,周于百事。
”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A.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B.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C.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D.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3.周代大封同姓,“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衰”。
据此可知,周代分封()A.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认同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C.为秦汉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D.促进了郡县制的产生4.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各家()A.不同阶级争夺国家统治权B.不同的社会发展规划之争C.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D.学术思想以及智慧的创新5.《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6.孟子说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统治者如果违背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据此可知,他们()A.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B.政治主张根本对立C.实质是在反对君主制度D.具有民主化的倾向7.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
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由此反映的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垂直管理,互相监督D.国家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8.尚书始置于秦,“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宫苑)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这表明,秦汉时期() A.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D.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9.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
抚接夷狄,以人为本。
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B.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C.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D.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10.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1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12.武则天通过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修改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后族武氏为一等。
”对这一举措理解最准确的是()A.姓氏开始成为科举的隐形门第B.使武则天完成光宗耀祖的初衷C.顺应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D.有悖于社会公平公正的诉求13.宋真宗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包拯两次带头组织台谏官集体谏诤,阻止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仁宗说:包拯的唾沫星子都溅到我的脸上了啦,却不得不取消原来的任命。
这说明宋朝()A.台谏制度已经相当成熟B.文官政治制约君主专制C.皇帝知人善任心胸豁达D.君权与相权矛盾很尖锐14.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
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
上述现象()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15.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16.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汉平帝元始二年75.5%22.9% 1.6%(公元2年)唐玄宗天宝年间61.4%35.8% 2.8%(公元750年)北宋神宗元丰元年34.8%58.4% 6.8%(公元1078年)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17.下面是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
对此表解读错误的是()官办%民办%其他%不明%宋代15.2870.69014.03元代17.2361.150.3321.29明代57.2129.840.2412.71清代56.6724.110.5618.66A.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B.宋代民办书院的繁荣与理学的发展有关C.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制约古代文化的发展D.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出加强的趋势18.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
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B.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C.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D.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19.学者李治安的《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载:“首先,腹里以外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禀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
”材料说明元朝的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A.始终负有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B.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C.采用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两种模式D.形成了很松散的封建大一统关系20.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并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邻里,教育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敕谕”作为乡饮酒礼上宣讲的重要内容。
其意在()A.提高官员道德水平以整顿吏治B.改变前朝宗族秩序混乱的局面C.借助乡规民约以强化人伦秩序D.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政治统治21.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
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22..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这说明()A.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23.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这一变化的出现标志着()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型B.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发展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D.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24..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
这反映出()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25.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这表明他()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读下表:提取表中两个时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城市经济状况与文学发展状况的关系加以说明。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第四次限时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故B项正确;商朝的人事实际上由统治者主导,故A项错误;商代虽然生产力落后,但祭神是商王垄断神权的手段,与生产力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故D项错误。
故选B。
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职官制度参考了商朝的职官制度,设六官掌管不同的事务,体现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D项正确。
材料强调西周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与践行“阴阳五行”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周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体制,而是强调了西周官员职责的分工细化,排除B项。
C项错误,西周的统治属于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
3.答案A解析材料大意是,周代以大半天下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使各地逐渐出现了合一的局势;后世在郡县设一长官,也是源于西周分封制,使天下逐渐统一,风气文教日渐统一。
由此可知周代的分封制不仅在周代而且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认同,A项正确;中央集权体制在秦朝确立,B项错误;周代的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造成了诸侯的割据混战,C项错误;分封制和郡县制没有继承和发展关系,D项错误。
4.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争”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自己对社会发展所持有的观点,所以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