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心理学-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一个小测验
将下面的随机数字读一遍,然后尽可能多地 按照它们出现的顺序写下来: 8 1 7 3 4 9 4 2 8 5
现在再读下面的一系列字母,进行相同的记 忆测验: J M R S O F L P T Z B
(三)储存的持久性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复述是使信 息保存的必要条件。 复述的两种形式:保持性复述不一定能进入长 时记忆,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 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长时记忆的容量大,保持的时间长,一般被认 为是无限的。但记忆并不是对信息的被动接收 与保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储存是一个对信息 的建构过程。
长时记忆中的大量信息不像一个非常规范、 整齐的图书馆,它的特点是有一个各种关系混合 的大杂烩式的框架。
记忆实验用词表
斑马 菊花 土豆 野猪 狐狸 玫瑰 书架 骆驼 铅笔 白菜 冬瓜 老虎 香菜 墨水 日历 山羊 丁香 茶花 海豚 牡丹 橡皮 书包 洋葱 大象 腊梅 番茄 水牛 老鼠 茉莉 豌豆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 在短时记忆中,听觉编码占主导地位。
莫雷用汉字进行实验的出的结论是,汉字的短时记 忆以形状编码为主。 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 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的编码和语义的编码。 ——因此,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似乎随记忆材料而相 应变化。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性记忆(episodic memory)是指对个
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 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自传式的信息。
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是对字词、
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 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什么联系——百科全 书式的信息。
为了测量遗忘,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也就是前面 提到的再学习法。根据这种方法,艾宾浩斯绘制了不同 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见图下图)。
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结 果是,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 长时记亿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 慢。在艾宾浩斯的研究中,甚至在距初学31天以后,仍 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节省,对所记的信息仍然有所保存。 艾宾浩斯的开创性研究的两个重要发现:一个是描 述遗忘进程的遗忘曲线;第二个重要发现是揭示了在 长时记忆中的保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
下图是一个类似实验的结果,它显示了至18 秒各种保持间距的回忆成绩。由图可知随着间 隔时间的延长,回忆成绩迅速下降。这说明,如 果得不到复述, 即使进入了短时记忆的信息也 会迅速消退。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 LTM) 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 工以后,在头脑中保 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本章将要回答的问题:
人的记忆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的记忆容量究竟有多大?
为什么会产生遗忘?
什么样的材料容易被记住?
如何将学会的东西保持得更长久?
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呢?
第一节 记忆概述
记忆(memory)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 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 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第三节 遗忘
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对长时记忆和 遗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研究材料首创,为了避免记忆受到个人情 绪和其他以前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的干扰, 为了消除新学习材料与记忆中的知识可能的联 系,他创造了无意义音节(nonsense syllable),即一种有两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 的字母串,如POF、XEM、QAZ等。
彼德森和彼德森的实验
在彼德森等人的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是记住3个辅 音字母组成的无意义音节,18秒钟后再进行回忆。在正 常情况下,被试正确完成这个任务是轻而易举的事。 然而,在剌激呈现以后,立即呈现一个三位数的数 字,要求被试以这个数字为起点,进行连续减3的倒数数, 持续到18秒为止。这时再让被试回忆字母,回忆成绩不 足20%,即回忆的平均数还达不到一个字母。是倒数数 的任务阻止了被试对识记材料的复述。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2011.5.21
马龙.白兰度的回忆
马龙.白兰度在他自传的开头讲述了他的早期记忆: 当我回溯我生活的这些年,试图回忆所发生的 一切,我发现没有什么事是真正清晰的。我想我的 第一个记忆发生在我很小以至于我不记得自己有多 小的时候。我睁开双眼,借着曙光环顾四周,发现厄米(白兰 度的女家庭教师) 还在睡觉,所以我尽自己所能穿好衣服, 走下楼梯,每一步都是先迈左脚。我坐在阳光中的一节台阶上, 那是在32街的死胡同一头。那一定是春天,因为房子前的大树 正在掉落像蜻蜓一样的、有两只翅膀的豆荚。在没有风的日子 里,它们会轻轻地旋转着飘向地面。 我注视着它们飘落的全过程,坐在那里向后伸着脖子直到 嘴巴张开,并且伸出手去以防万一,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落在上 面。当一个豆荚着地的时候,我将再来一次仰视,我的眼睛飞 快转动着、等待着下一个奇迹的来临,阳光温暖着我头上的黄 色头发。 我就是那样期待着下一个奇迹的出现,那是一个美妙的瞬 间,和后来的65年间里发生的我能记得的美好瞬间一样。
(一)编码形式
1.语义代码 为了作到深度加工,人们往往忽略了刺激的物理特征 或其他细节,集中在信息方面的意义方面。因此,短 时记忆中主要涉及的是听觉代码,而在长时记忆中主 要涉及的是语义代码。 2.视觉代码 人们也将视觉表象编入长时记忆,例如你能较容易地 记住图画,一方面的原因上由于图画有许多明显的特 征,容易引起注意,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这些刺激同 时使用了视觉和语义两种代码进行编码。
第二节 记忆系统
记忆三存模型(three-store model),该模 型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他们分别是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一、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 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感觉寄存器只能将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保持几十 到几百毫秒。在感觉寄存器中,信息可能受到注意,经 过编码获得意义,继续进入下一阶段的加工活动,如果 不被注意或编码,它们就会自动消退。
再学习(relearning)就是让被试先后两次
学习同一个材料,每次达到同样的熟练水平, 再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或时间必定要少 于出次学习,两次所用的时间或次数的差, 就表示了保存的数量。再学习很好的证明了 记忆痕迹不会完全消失。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处理陈述性知
遗觉象(eidetic imagery)又称照片式记忆
(photographi memory),对所看到的一 切几乎都具有自动的、长时的、详细而鲜明 的表象。大约百分之五的学龄儿童具有遗觉 象,而在成人中比较少见,无法解释为什么 这种储存详细图象的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 消失。
(二)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
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 事件、概念和观念等。陈述性记忆可以用言语表达。
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又称技能记忆,
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或如何掌握技能,通 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既有多个动作间的 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横向联系, 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 用语言清楚表述 的。游泳、骑车
(一)编码
编码(encoding)是记忆的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 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受和使用的形式。 对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形成心理表征。
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注意使编码有不同的加
工水平,可能是视觉的、听觉的或语义的,甚至是嗅 觉的。 编码的强弱直接影响记忆的长短,但是有时候刺激 物的强弱同样也对影响记忆的效果。 对信息采取多种方式编码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hort term memory,STM)也称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信息加工系 统的核心。经过感觉记忆中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 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长时记 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20-30秒,加以 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
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
有些知识被组织 在体系不大清晰的 框架中,称为语义网 络,它包含了表征 各种概念的节点和 彼此相联系的连线, 连线的长短代表着 联系的密切程度。 依据语义网络, 当你想到一个单词 的时候,很容易地会 想起与之有联系的 其他各词,这个过程 在理论上叫做扩散 激活。
图式(schema)
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 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schema) 。图 式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 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图式对记忆的影响:一方面,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 为编码新信息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接受新事物并具有个 人特点;另一方面,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极大地影响着 信息的回忆效果。
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些什 么。 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 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象。 第三,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 时寄存器的作用; 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
(一)编码的形式
康拉德(R.Conrad,1964)的经典性研究是一个最好 的证明。他选用B、C、P、T、V、F、M、N、S、X等10 个字母为材料,从中随机取出6个组成字母序列,用视觉 方式一个个地呈现给被试,要求他们记住。然后让被试 严格地按字母呈现的顺序进行回忆,并对回忆中出现的 差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回忆时出现的错误主要表现为声音混淆。 即发音近似的字母混淆程度较高,如将B误为P,将V误为 B,而发音不相似的字母之间则较少发生混淆。这一结 果表明,即使刺激以无声的视觉形式呈现,短时记忆的 信息代码仍然具有昕觉的性质。
视象(icon)和声象(ech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