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规划J I A N Z HU Y U GU I H U A韩悦,等:城市街道景观设计5工程与建设6 2010年第24卷第3期311收稿日期:2010-04-09作者简介:韩悦(1983-,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生;王爱华(1963-,女,安徽庐江人,硕士,合肥市规划局高级工程师.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韩悦1, 王爱华2(1.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2.合肥市规划局,安徽合肥230071摘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角是广场、道路、街道以及构成城镇及城市公共界面的建筑物,街道作为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标志性交通道路,不仅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基础,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体现着城市的形象与风貌。
它的规划设计尤为重要,在探索成果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的同时,尝试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的融合,使景观规划设计融于城市设计;挖掘塑造城市精神与个性特色,构筑宜人的街道环境;对城市新区街道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对旧城区的街道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规划;街道;形象;风貌中图分类号:TU984.1;T U247;U4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781(201003-0311-031 街道的定义、功能和类型任何类型和种类的街道,它的起始必定来自于维特鲁威和他所描绘的用来作为歌剧院背景的三种街景,虽然现在按名称和象征的含义有所改变,但其总体上的形式特性仍然维持着欧洲都市强印象的三种景观:其一称为/庄严的0,其二称为/欢快的0,其三则是/激情的0。
他们的装饰各不相同,各自的体系也互不雷同。
庄严的景象通常描绘柱子、山墙及其他适于王室尊严的事物;欢快的景象是在普通公寓之后,展现出一派私人寓所,并且带有外廊,有成排窗户的代表性景观;激情的景象是由树、洞穴、山脉和其他一些质朴的事物来装点的,这些事物描绘了景观的风格。
阿尔伯蒂定义街道的两种主要类型:城市中的街道和城市之间的道路。
街道通常意义是指城市或村庄中的道路,具备一定宽度的小巷。
街道是一条重要的路,它是相邻房屋之间的线性表面,其上有运动发生。
这里所分析的目的是要指出街是在相邻建筑之间闭合的、三维的表面。
简#雅各布认为街道是城市主要公共空间中至关重要的器官。
/当你想象一座城市的时候,是什么会首先映入你的脑海?街道。
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充满趣味性,那么城市也显得很有趣;如果街道看上去很沉闷,那么整个城市也是沉闷的0[1]。
当行人中的大部分人可以方便地以各种方式使用街道时,街道上的行为活动就会发生。
根据舒马赫的理论,在街道设计中呈现出的最有用的自然因素是使用者的密度,土地使用的配置,行人与车辆间的相互作用,结构和秩序。
街道的形式可以用一系列词汇来分析阐述,这些词语指出了一系列相反的性质,如直或弯、长或短、宽或窄、闭或开、规则或自由;不管用什么方式来分析,街道都有两种和形式直接关联的特性;那就是,街道在任何时候既是道路又是场所。
街道的发展过程就是古代城市的发展史,城市就是在集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有的商业行为就是在街道上进行的,日积月累,街道的道路功能才在此基础上渐渐形成。
而同时这些道路又形成了特定的商业场所空间,街道的功能是/街市0和/道路0两方面的混合体[2]。
街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片区,道路是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
宋代画家张择端5清明上河图6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当日繁盛热闹的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刻划细致形象,是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情况的历史艺术名作。
从这幅画中人们就可以看到街道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
街道的繁荣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
例如法国巴黎老城内的香榭丽舍大道,两侧传统的风格独特的建筑物中容纳着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和奢侈品牌,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在一起构成了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因此,城市街道是城市形象的依托、是城市人文景观建筑与规划J I A N Z HU Y U GU I HU A韩悦,等:城市街道景观设计3126 年第24卷第3期展现的舞台,是人们观赏城市景观的通道。
现代城市规划中把街道看成是交通工具的通道非常自然,但它作为场所的功能却被大大地忽略了。
规划设计者在设计中盲目复制国外经验,并不考虑当地的经济、历史、人文等诸多决定因素,仅仅是照搬照抄,注重图纸上的形式美,而丧失了本该有的场所空间,使得该区域仅仅成为交通通道,却压根没有凝聚力,人们根本不会在此停留。
长此以往,该地区就丧失了它的地域性特征和存在其中的文化底蕴,也就不那么吸引人了,这迫使人们更多隐藏在家里,依赖交通工具作他们的庇护所出入。
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也没有考虑到人的尺度,导致世纪大道尺度过大,人们难以驻留于此,因而很难形成实际意义上的人们行为活动场所空间,这样的设计就是没有考虑到人的存在性和行为性。
2 城市街道设计的基本原则2.1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以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生理生活以及精神上的需求,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提倡以人为本位反对以神为本位。
在城市设计中,设计者也要以人为本,一个设计的成败,水平高低,就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的生理和精神的需要,是否符合人行为的标准和户外出行的需求[3]。
所以,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占主导的城市生活中,步行空间的设计程度就已经体现了设计师考虑人本主义的程度和对人本身价值的一种肯定。
很多街道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人的因素,只考虑到车的通行。
应该在设计步行道时将休憩和停留的小品和建筑以及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考虑进去。
2.2 尊重历史、地域、文化的原则/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0,城市景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也为一个城市建立独特的形象奠定了基础。
这是因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构筑物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在色彩上、造型上以及空间尺度上给人以强烈的认同感,容易产生共鸣[4]。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带给我们的冲击不光是感官上的还有物质结构上的,设计师在设计文化的趋同以及对西方设计的盲目崇拜加速了抹消城市作为历史的存在性的印记,带给我们的是失去地方特色的城市的平庸和审美疲劳。
由此看来,城市道路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历史,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结合现代的东西,学会传承和发扬,在特色中寻求新的形象。
例如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
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
上海新天地就是由石库门建筑与现代建筑组成的时尚休闲步行街,是一个具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
上海新天地将成为中外游客领略上海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形态的最佳去处,也是具文化品位的本地市民和外籍人士的聚会场所,它反映了上海特有的文化特色,使任何其他的城市都难以克隆。
2.3 考虑生态因素生态因素的引进是在人们盲目扩张城市,破坏环境,工业污染后人们重新认识生态重要性的时候逐渐提出来的观念,现代城市道路建设、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破坏原有自然生态,造成自然景观的损坏,城市道路网更使城市景观碎裂化加剧,对相邻景观物种的交流起明显的屏障作用。
因此在道路设计中,一定要重视道路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生态效应。
2.4 整体性原则从城市整体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标示、色彩、历史文化等。
鲜明的城市个性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特征。
但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各个小环境的个性要统一于一个城市的共性。
正是有了这些共性的东西才形成了城市整体特征和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
当然,这不是说在城市道路设计上要千篇一律,而是在设计中要共性中有个性,个性中有共性。
在形式上、色彩上、文化背景上、地域历史以及风土人情的表现上,既满足城市景观的统一,又满足各个道路景观丰富多彩的需要。
3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街道这种道路形式在用作交通用途时,通过的车种复杂多样,车行速度与其他道路相比车速较缓慢,来往人流车流较多,城市街道按功能可具体分为三种: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街道、以商业功能为主的街道、以行政办公功能为主的街道,在规划设计建筑与规划J I A N Z HU Y U GU I H U A韩悦,等:城市街道景观设计5工程与建设6 2010年第24卷第3期313街道的时候应强调其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功能性因素,综合考虑人文、地理、历史、习俗和使用功能等多方面的用途,在其景观设计时还要考虑它的可读性(美好的有特色的街道环境景观会令人自发地产生美的感受和联想以及民族认同感与公平性(为市民无偿提供各种各样的使用功能,包括无障碍设施和公共活动器具便民设施等[5]。
城市生活性道路是以城市生活为主导以交通疏导为辅的,因此它作为城市生活的功能性和场所性较强。
街道空间形式的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生活功能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街道功能特点,适当考虑街道空间层面的变化,如沿街附属立面的层次感,弯曲,转折,或者采用对景或者借景等手法来丰富空间的景观,来营造一个集美观实用为一体的街道[6]。
公共街道的体积占据了街道的主题,沿街立面除了被少数旁插其中的小道所打断外,是个连续的整体。
曲线街道不拘常规的特性自然有其优点,由此个体业主的要求能够和社会整体的大量需求结合起来,曲折街道的不拘一格是一大特色,人们在通过时会带着一种持久的兴奋,期待每个角落的展开或是小巷里难以预料的左右拐弯带来的画面版的景象[5]。
沿街建筑有着变化的形式、风格和处理方式时,空间也就失去了其鲜明特征。
有很多的因素对统一的街道设计有用,最重要的可能是:建筑物的形式看起来应呈面状而非呈块状。
当建筑的三维形式感很强烈的时候,建筑的体块感在街景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空间失去了地位。
街道在设计时要对建筑的文化性与历史延续性进行充分考虑,建筑沿街的底层外立面部分要精心设计,突出人们对街道作为生活功能性和文化底蕴的理解,设计时不光要考虑功能性、实用性还要考虑城市街道本身应该具有的地域性特征和历史递进感,有地方特色的街道才是有生命的街道,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生态型思想,才不会在设计上趋于大同,现在有许多的街道设计,设计者在设计中只是千篇一律的照搬照抄,结果造成南北城市一个样,大城市和小城市一个样。
同样,在设施小品的设计中也要考虑文化内涵还要在造型上与环境相协调,同时要兼顾系列化、标准化;材料的选择上既要有地方性也要有现代感。
沿街广告设计不宜过大,不能影响原有建筑立面的体量与立面风格,突出指向性和功能性即可,在风格上尽量和街道的整体风格相协调,不要盲目突出广告本身,要强调其色彩,体量以及易亲近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