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骨骼肌和骨骼肌收缩
深筋膜:固有筋膜,为致密结缔组织; 位于浅筋膜深部;覆盖于 肌表面并深入肌群间,包 裹、分隔肌;伸入各肌群 间的深筋膜又名肌间隔。 作用:保护、约束、固定肌, 减少肌间摩擦。
(二)滑膜囊
密闭的结缔组织囊,内 含少量滑液,多位于 腱与骨面相接触处, 具有减少摩擦的作用
(三)腱鞘
呈双层套管状,分为
• 纤维层 • 滑膜层 作用:减少摩擦
腱鞘炎的易患人群
1、中老年妇女。此类人群常从事繁琐的日常家务活动,手指、腕部须反复 劳作,故而容易罹患腱鞘炎。
2、一些需要长期重复劳损关节的职业人群。打字员、器乐演奏家、货物搬 运或需要长时间电脑操作的行业人群,因手腕、手指反复使用,容易导致 劳损外伤,故而易罹患本症。本症因多见于电脑操作人群,故有“鼠标手” 或“键盘手”之称。
腹肌
腹 前外侧群: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肌
腹直肌
肌学--上肢肌
五、上肢肌
上肢带肌 上臂肌 前臂肌 手肌
肌学--上肢肌
上肢带肌
三角肌
肱 二 头 肌
肌学--上肢肌
上臂肌
臂肌: 前群:
肱二头肌
肱肌 后群:
肱三头肌
肌学--上肢肌
前臂肌 手肌
(略)
肌学--下肢肌
六、下肢肌
髋肌 大腿肌 小腿肌 足肌
扁肌——肌腹扁薄而宽大,可做整块收缩,其腱 呈扁平状,称腱膜。主要分布于胸、腹壁。
轮匝肌——位于孔裂的周围,呈环状,主要分 布于孔,裂周围。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1. 起点:肌在固定骨 上的附着点称为起 点。
2. 止点:肌在移动骨 上的附着点称为止 点。
固定骨 移动骨
3. 配布:与关节运动轴密切相关,其规律是:
第二章 运动系统 肌学
谢亚龙的“叉腰肌”成为网络热词
肌学
提纲
总论 肌的形态与构造 头肌 颈肌 躯干肌 上肢肌 下肢肌
肌学--总论
一、总 论
骨骼肌 躯干和四肢
肌
平滑肌 内脏和血管壁
心肌 心壁
二、肌的形态和构造
• 构造 肌腹:由骨骼肌
纤维构成,有收缩 功能
肌腱:由致密结 缔组织构成,坚韧 无收缩能力
1)拮抗肌:在一个运动轴相对的两侧有 两个作用相反的肌或肌群,这两个互相对抗 的肌或肌群,互称为拮抗肌。
2)协同肌:在运动轴的同一侧作用相同 的肌或肌群,互称为协同肌。
肌的辅助结构
(一)筋膜 浅筋膜 深筋膜
(二)滑膜囊 (三)腱鞘
(一)筋膜
浅筋膜→←皮下筋膜→皮下脂肪
为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保护深部组织
肌学--下肢肌
髋肌
前群:
髂腰肌(腰大肌 和髂肌)
后群(臀肌): 臀大肌 臀中肌 臀小肌
肌学--下肢肌
大腿肌(1)
前群: 缝匠肌 股四头肌
内侧群: 大收肌
肌学--下肢肌
大腿肌(2)
大腿后群: 股二头肌 半腱肌 半膜肌
肌学--下肢肌
小腿肌(1)
前群: 胫骨前肌 趾长伸肌 拇长伸肌
肌学--下肢肌
腱鞘炎
腱鞘就是套在肌腱外面的双层套管样密闭的滑膜管,是保护肌腱的滑液 鞘。它分两层包绕着肌腱,两层之间一空腔即滑液腔,内有腱鞘滑液。内 层与肌腱紧密相贴,外层衬于腱纤维鞘里面,共同与骨面结合,具有固定、 保护和润滑肌腱,使其免受摩擦或压迫的作用。肌腱长期在此过度摩擦, 即可发生肌腱和腱鞘的损伤性炎症,引致肿胀,这情况便称为腱鞘炎。若 不治疗,便有可能发展成永久性活动不便。本病妇女多见。
3、常穿高跟鞋的女性。穿高跟鞋会使脚趾承受过大压力,长久以往,脚部 软组织因长期外界刺激,从而表现肿胀成包块,疼痛剧烈等症状,即屈趾 腱鞘炎。
四、肌的命名
• 形状:三角肌、斜方肌等 • 位置:肋间肌、胫骨前肌等 • 大小:胸大肌、胸小肌、臀大肌等 • 起止点:胸锁乳突肌、肱桡肌等 • 作用:屈肌、伸肌、展肌等
肌学--头肌
二、头 肌
头肌:面肌和咀嚼肌 面肌(表情肌) 1.颅顶肌(枕额肌) 2.眼轮匝肌 3.口轮
包括: 1.颞肌 2.咬肌 3.翼外肌 4.翼内肌
肌学--颈肌
三、颈肌
1.颈阔肌
颈浅肌群 2.胸锁乳突肌
颈 肌
舌骨上、下肌群
颈深肌群
肌学--躯干肌
小腿肌(2)
后群浅层: 小腿三头肌 (腓肠肌、 比目鱼肌)
肌学--下肢肌
足肌(略)
四、躯干肌
背肌 胸肌 膈 腹肌
肌学--躯干肌
背肌
背浅肌: 斜方肌 背阔肌 肩胛提肌 菱形肌
背深肌: 竖脊肌
肌学--躯干肌
胸肌
胸大肌 胸小肌
肌学--躯干肌
肋间内肌 肋间外肌
肌学--躯干肌
膈
分为三部:
胸骨部 肋部 腰部
作用: 为主要的呼吸肌
腔静脉裂孔 食管裂孔
主动脉裂孔
肌学--躯干肌
肌的构造
肌腹 骨骼肌纤维,色红柔软,一般位于肌的中部
肌腱 致密结缔组织,银白色,坚韧,无收缩力。一般位
于肌的两端;附于骨,起力的传递作用。
肌 腱
腱
肌
膜
腹
肌的形态分类
长肌 短肌 扁肌 轮匝肌
长肌——呈长梭形,收缩时运动幅度大,主要分 布于四肢。
短肌——形状短小,收缩时产生的运动幅度小, 主要分布于躯干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