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东城五中分校2019-2020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线上学习诊断语文试题

北京市东城五中分校2019-2020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线上学习诊断语文试题

北京五中分校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线上学习诊断试卷初一语文一、基础·运用(共 14 分)今天是 2020 年 5 月 16 日,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来看,现在所处的节气为“立夏”,我们已经告别春天,进入了夏季。

请你阅读下列语段,根据要求,完成 1—6 题。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物(候侯),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随后人们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歌,在古代【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乙】(积淀/积累)。

见微知著,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参照。

亘.古以来,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君子以向晦入宴息”,人们一直在锲.而不舍地寻求与天地运行的规律和谐共处。

节气不仅是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我们人生百年,需要有守有为,这也是先民与自然达成的“默(碶契)”。

【注释】廿(n iàn),意为二十。

1.对文中括号内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物侯默碶亘.古(gèng)锲.而不舍(qiè)B.物侯默碶亘.古(gèn)锲.而不舍(qì)C.物候默契亘.古(gèn)锲.而不舍(qiè)D.物候默契亘.古(gèng)锲.而不舍(qì)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A.【甲】家喻户晓【乙】积淀 B.【甲】深入人心【乙】积淀C.【甲】家喻户晓【乙】积累 D.【甲】深入人心【乙】积累3.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 5 月 5-7 日,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示万物进入旺季开始生长。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此后经历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五个节气,直到每年公历 8 月 7—9 日立秋交节,才表示夏季的结束,预示秋季的到来。

下列诗词中描述的时节特点与夏季无关的一项是()(2 分)A.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二十四节气”的优秀文化,学校成立了传统文化活动小组。

有一位同学搜集了有关“夏至”和“大暑”的对联。

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将下面这两副对联补充完整,横线处所填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夏至:【上联】① ,一抹水田滋半夏。

【下联】日炎暑酷, ② 。

大暑:【上联】暑气正炎, ③ 。

【下联】④ ,扇下群生熬伏天。

A.①雨声渐大②夜间四处起萤火③三时雨点值千金④阳极阴生B.①阳极阴生②夜间四处起萤火③三时雨点值千金④雨声渐大C.①雨声渐大②三时雨点值千金③夜间四处起萤火④阳极阴生D.①阳极阴生②三时雨点值千金③夜间四处起萤火④雨声渐大5.下列四个选项中关于“惊蛰”“清明”“夏至”“秋分”这四个节气名称中的词义或词性分析有误的是()(2 分)A.惊蛰这一节气,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家中的爬虫走蚁也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因此,“惊蛰”的“惊”是动词“惊动”“唤醒”的意思。

B.清明这一节气,万物吐故纳新,天清气明,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因此,“清”“明”二字是形容词,形容大地回春的状态。

C.夏至这一节气,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太阳角度最高,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因此,“夏至”的“至”是”是动词“到达”的意思,表示夏季达到、来临。

D.秋分这一节气,全球昼夜时间均等,而且这一天的秋分日居秋季 90 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因此,“秋分”的“分”是动词“平分”的意思。

6.下面文段【A】【B】【C】【D】四处画线语句中,有一处文学常识的错误,还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的错误,请你分别选出来,并修改正确。

(4 分)语文课是我们畅读美文名著、结识古今中外名人的重要途径:【A】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有《堂吉诃德》;【B】《爱莲说》的作者是唐代刘禹锡,“说”是表示议论的一种文体;【C】《卖油翁》与《孙权劝学》都是北宋时期的作品;【D】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1)文学常识错误我选:修改:改成(2)标点符号错误我选:修改:改成二、古诗文阅读(共 19 分)(一)默写(共6 分)(前五个小题任选四个小题按序作答,后两个小题任选一题作答。

)7.(1)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1 分)(2),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1 分)(3),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 分)(4),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1 分)(5)草树知春不久归,。

(韩愈《晚春》)(1 分)(6)《爱莲说》中,能体现莲花行为正直,表里如一,不拉拢勾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2 分)(7)“子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请你用《陋室铭》中的一句话解释孔子这样说的依据:,。

(2 分)(二)古诗欣赏(共5 分)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所展现的画面。

(2 分)9.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 分)A.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

第一句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B.诗的第二句写在高塔上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朝气蓬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有异曲同工之妙。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10.古人对“云”独有情愫。

他们寄情于云,或淡然、或沉重、或迷茫,为后人留下许多关于云的佳作。

云,不仅呈现自然之美,也能彰显人的心灵。

请再写出一句含有“云” 的诗句(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1 分)(三)文言文阅读(共 8 分)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 11~13 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2 分)(1)睨.之,久而不去睨:(2)夫没者岂苟.然哉苟:12.翻译下面句子。

(4 分)(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2)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译文:13.阅读【链接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链接材料】梁惠王有一个庖丁,就是厨师。

有一回,他去看这个庖丁宰牛,只见他丝毫不费劲地就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下来,手起刀落,非常利索。

梁惠王感到非常吃惊,便佩服地问庖丁:“你的手艺为什么这么高啊?”庖丁笑着回答说:“这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我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我非常熟悉牛的骨头和肉的结构,因此才能这样轻而易举。

”梁惠王又问:“那么,你使的这把刀一定非常锋利吧?”庖丁轻轻挥了挥刀,他笑着回答:“一般宰牛人用的刀,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牛骨。

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九个年头,宰杀了几千头牛,但它仍像新刀一样锋利。

其实,刀刃非常薄,而肉和骨头中间有一条缝,要比刀刃宽得多,把这样薄薄的刀刃插进去还绰绰有余呢!”【甲】文与【链接材料】都有“熟练了就容易”的意思,但熟练后【甲】侧重说明(1)的道理;【链接材料】侧重说明(2)的道理。

(2 分)三、名著阅读(共 6 分)在本学期中,我们阅读了《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两部名著,请选择其中一部作品,并结合这一部作品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4.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

(1 分)15.关于命运,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悲观地认为“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人类的强者也曾发出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绝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

根据你对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的了解,你认为他会赞同哪一种说法,并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这种猜测的理由。

(2 分)16.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三部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语言艺术方面各有特色。

请结合你选择的作品,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评价。

(3 分)四、现代文阅读(共 19 分)(一)阅读《老王》选段,完成第 17~19 题。

(共9 分)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