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东城区第五中分校2020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试卷(无答案)

北京东城区第五中分校2020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试卷(无答案)

1北京五中分校 2019~2020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模拟测试 试卷初一语文一、基础·运用 (共 14 分)在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学校在线举办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浸润同学们的心灵。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 1—3 题。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一(4)题。

(共 8 分)伴着深宵的灯火,我捧起一本语文书,内心的烦(z ào )顿时消失,仿佛在修葺.我精神的屋宇。

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领略到黄河英雄的气魄;读臧克家的《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感受到闻一多先生为创作《校.补》时锲.而不舍的精神; 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了解到邓稼先在鲜.为人知的荒漠,鞠躬尽(cu ì)的事迹。

在语文课本中,那些妇(r ú)皆知的伟大人物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昌盛而奋斗。

他们以身报国,至死不(xi è),用他们 (气冲斗牛/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谱写了无数传颂千古的壮丽诗篇,令后来者只要念及于此,无不(心潮澎湃/慷慨淋漓)。

(1)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与词语字形的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烦燥修葺.(r óng ) B.鞠躬尽粹 校.补(ji ào ) C.妇儒皆知 锲.(q ì)而不舍 D.至死不懈 鲜.(xi ǎn )为人知 (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 .气冲斗牛 心潮澎湃 B .气冲斗牛 慷慨淋漓 C .可歌可泣 心潮澎湃D .可歌可泣 慷慨淋漓(3)在读完《回忆鲁迅先生》和《阿长与<山海经>》两篇课文后,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更为敬仰。

在鲁迅先生逝世后,社会各界人士同声哀悼,敬献挽联不可胜数。

请运用对联知识,将下面这副悼念先生的挽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上联:笔 ① 大野,胸怀日月光和热 下联:墨洒 ② ,夜度春秋慨而慷A .①耕②天地B .①耕②长河C .①写②天地D .①写②长河 (4)下列对文章和著作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班级姓名 学号 ····························································A.《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臧克家,本文捕捉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刻画了一个很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B.《卖油翁》的作者是唐代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他的《归田录》。

C.《老王》的作者是作家、翻译家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是小说《围城》的作者。

D.《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

2.在读书日活动中,同学们结合时事,有感而发写下这段话。

这一段有几处画线语句的标点符号似乎影响了表意的准确性,请你帮助他找出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2 分)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

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时光。

A.不少人重拾旧书,用读书充实生活,正是苏轼所说“旧书不厌百回读。

” B.还记得方舱医院的读书哥吗?一位患者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曾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

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的那份专注,更是他从阅读中得到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

C.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D.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希望,也正在于此。

3.读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渊源。

部首在汉字中有表意作用,阅读下列语段,根据给出的部首知识,写出材料中词语的词性、本义或语境义。

(共4 分)花木兰的名字被载入了斑斓的史册。

我们从《木兰诗》中目睹了木兰的风采:面对“卷卷有爷名”的军帖,她心中掀起了阵阵波澜,决定替父从军;她告别爹娘,奔赴边疆,身经百战,屡立奇功。

她是忠诚骁勇的英雄,又是孝顺娇美的女儿。

甲骨文中“水”字六个点中间有一条曲线,表示弯弯曲曲的水流,凡由“水”组成的字大都和水有关。

甲骨文中“文”字像正立的人形,最上端是头,向左右两边伸展的是两臂,下部是两腿,胸前刻有美观的花纹。

凡由“文”组成的字大都和花纹相关。

材料中“斑斓”是(词性),本义是灿烂多彩,在这里指史册。

“波澜”是(词性),本义是,在这里指木兰心绪起伏不宁。

二、默写(6 分)(前五个小题任选四个小题按序作答,后两个小题任选一题作答。

)4.(1)独坐幽篁里,。

(王维《竹里馆》)(1 分)(2)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 分)23(3) ,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1 分) (4),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1 分)(5)当窗理云鬓,。

(1 分)(6)《木兰诗》中既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两句是:, 。

(2 分 )(7)“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两句诗与之相似,它们是 : , 。

(2 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 10 分)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上怜之,欲听还旧任。

魏征谏曰: “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 “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大臣所执如是, 朕何敢违!”赐帛遣之。

相寿流涕而去。

——《资治通鉴》【注释】《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的史实。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

班级姓名学号··························································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中的“之”与下列句子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上怜之. B.无丝竹之.乱耳 C.上欣然纳之. D.乃一府之.主6.解释加点词。

(2 分)(1) 但当涉.猎.涉猎: (2) 相寿流涕.而去涕: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 分)(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8.有人认为【甲】的主人公是孙权,主要写孙权擅于劝学;有人认为主人公是吕蒙,主要写吕蒙就学。

【乙】的主人公是魏征,主要写魏征擅于进谏;有人认为主人公是秦王,主要写秦王纳谏。

请根据短文内容,以及【注释】,谈谈【甲】【乙】两文谁为主人公更符合编者的写作意图。

(2 分)四、现代文阅读(共10 分)阅读《老山界》课文节选,回答第 9~11 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⑤“我们顶着天啦!”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

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初一语文模拟测试第 4 页共 5 页初一语文模拟测试 第 5 页 共 5 页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⑾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 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 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 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 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9.分析文中划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分)10.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老山界难走,“难”在哪里。

(2 分)11. 【小作文】“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假如你是正谈着话的同志们中的一员,在此情景下,你和身边的战友会谈什么?有怎样的感受?请你结合选段内容, 发挥想象,把谈话的情景和自己感受写成一段文字。

字数不少于 120 字。

(5 分)班级姓名学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