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建筑文化[摘要] 一直以来,日本文化善于吸收和包容外来文化,不仅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在不断发展中与时俱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思想在建筑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使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享有声誉。
看日本建筑,感受日本建筑文化。
[关键词]日本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文化;传统;融合;内核;外缘日本这个与中国有着一衣带水的特殊的地缘关系的民族有着尊重自然、单纯、质朴的文化精神,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这个向来奉行拿来主义的民族对神社、寺院、住宅府邸、茶室甚至古堡等传统的建筑风格的创造有着根深蒂固的坚持。
式和自然理念的一种坚持精神。
我们知道文化创造的本质是发现、选择、吸收和创造,而且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不管是在幽静的小城还是在繁华的都市,不管是服饰、茶道、插花艺术还是建筑遗迹,我们都能从这些精致的细节当中感受似曾相似的文化底蕴。
正因为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上的频繁,使日本在许多领域上的文化深受着中国的影响。
建筑领域无不例外。
然而,在对日本传统建筑的探析中所捕捉到的东西也让我们看到了日本民族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是其恰到好处地融合于自身的地域文化,继而逐步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意义及生命力的建筑的强大功力。
透过日本建筑,看日本建筑文化,值得我们品味。
日本的设计理念: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电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经济来源。
此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以致日本设计受到政府的关注。
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
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理念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
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符号或图形的认同。
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
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
日本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国,约有十余万所,建造年代从古迄今从未中断。
早期神社,模仿当时比较讲究的居住建筑,因为在观念上,神社是神灵的住宅,而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揣摩神灵的生活,而且,建筑学当时也远远没有达到专为神灵别创一种神社型制的水平。
因此,这些早期神社贴近朴实的人民生活,它们的建筑风格,可以代表日本建筑的基本气质。
当代建筑已进入了一个缤纷灿烂的多元化时代,现代技术文明赋予了建筑创作以广阔的天地。
然而与此同时,建筑界开始重新审视决定建筑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其发展更新的因素。
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
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
“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青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
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超越一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在其背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建筑文化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前进、更新。
其发展、更新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内核”的裂变或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身的更新变化,由于其动力来自于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有秩序的,它与自生文化的关系也是一致的、和谐的;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
“外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化的冲撞和渗透,推动“内核”文化发生相适应的转化。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两条途径往往是同时存在,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实现实质性的升华。
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其恰到好处地融合于自身地域文化的“外缘”,继而逐步向“内核”转化,更是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
这种对异文化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将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意义和生命力的新建筑。
近年来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进程,使建筑材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钢筋混凝土替代了天然的“石”材,推动西方建筑进入了现代建筑时期,但钢筋混凝土石材,其力学性能和表现力是一致的,它们所表现出的是凝重感和内外分明的二元体空间特征,因此西方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其建筑文化内核自身的聚变而产生的,也就很自然地包容、孕育着其固有的“内核文化”。
走进日本的现代建筑,它的发展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帝冠式与和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种风格后,最终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象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影响下,现代建筑清一色地追求简洁明快,这样的造型却容易丧失材料的质感。
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被重新认识并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之一,设计材料也呈多元化形式:木材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并让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钢结构建筑则再现了自身的硬度和金属精巧细致的质感,体现日本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时代性。
日本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转化:现代建筑进入日本初期建筑创作和理论界就存在“如何使现代建筑在日本的现实中生根”,即如何实现外缘向内核的转化,面对全盘引入的外缘文化,起初是那样生疏和束手无策,只是在钢筋混土建筑上加上破屋顶,称之为“帝冠样式”、“详和折变”。
后来勇于探索的建筑师用现代建筑理论为过滤器,重新审视日本传统的文化“内核”本质特征,发现其空间的流动性,简明的意匠,构造和表现的一致性,使用材料与自然融合等都与现代建筑不谋而合,从而肯定了日本建筑的价值,为文化“外缘”向“内缘”转化奠定民族自信心。
继而日本建筑师广采博收,从整个历史长河中找素材,多元的、全方位地挖掘文化“内核”与“外缘”的联系,如提倡从空间来把握传统文化,从中提炼出“空间的无限定性”概念,将“外缘”与“内核”的联系和转化成为可能现代建筑使用的物质材料主要是混凝土。
它可以容易自然地表现以“石”材为主,西方建筑“凝重”的文化特征,但通过钢筋混凝土来刻画表现木构架的造型形式,难以从本质上表现日本建筑特有的“轻盈”文化特征,日本建筑师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细部构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的建筑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的“外缘”向“内核”的转化。
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
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
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
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
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
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如由丹下设计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
代代木体育馆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和灵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
其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
这一设计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颠峰之作,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丹下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丹下健三,也是日本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
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
日本建筑界在吸收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建筑界思考。
在西方建筑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日本建筑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日本建筑文化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虽经过长期的奋斗,但似乎还未能在国际建坛上起主要作用。
而力图创造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师,则因为没能解决世界性的难题而不为国际建坛所关注。
追求创新的建筑师,有时却只能落得“勇敢的牺牲”的结局。
面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日本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们应该在借鉴日本建筑文化的同时,大胆创新,创造属于我们民族的建筑文化[参考文献][1]陈志华.敢于输入也勇于创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2]王明贤.日本建筑论稿[J].读书,2000(1).[3]马国馨.日本建筑论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4]王兴田.建筑文化的内核与外缘[J].当代中国建筑论坛,2005(10).[5]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4).[6]马国馨.丹下健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