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距离衰减理论

距离衰减理论

距离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
距离衰减规律的实质是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距离有关,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地理要素间的作用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距离 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公式:
2
2
1R m m G
F = m1和m2是主体和客体的质量;R是主体和客体的距离;G是系数。

19世纪50年代,凯雷发现地域间人类活动的相互吸引力与 万有引力模式相似,据此提出居民点间的吸引公式:
2
ij
j i ij D P P I =
i,j是两个居民点;I是两个居民点间的吸引力;Dij是两个居民点间的距离。

这一
公式表明,两个居民点间的吸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与人口成正比。

1931年兰利在凯雷公式的基础上提出零售引力定理和断裂点概念:
1
21P P d BP ij +
=
P1和P2是居民点1和居民点2的人口;BP是从居民点1 到断裂点的距离;dij是居民
点1到居民点2的距离。

零售引力定 理和断裂点概念在研究城市吸引范围时被广泛地采用。

掌握距离衰减规律有助进一步认识地域分异的原由。

自然环 境中,水面对小气候的影响,地震烈度的递减,受距离衰减规律 制约。

1975年海城地震,震中烈度9度,沈阳烈度7度,北京烈 度4度,长江以南不受影响。

距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

社会环 境中,信息的传播,商品的流通,都与距离有一定关联。

孔子有 72位大弟子,鲁国人占44位。

孔子的思想从鲁国逐步向四周扩散(表21)。

表21 孔子七十二弟子分布表*
*资料来源:张弛、金士,孔子七十二弟子图谱,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7月。

摘自科学出版社《地理环境概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