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发表时间:2011-08-22T17:18:26.967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谢国林
[导读]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
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一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谢国林(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福建南靖363600)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
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一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教师要坚持做到:了解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
明确课堂教学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深入研究课堂巩固练习,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把握课堂教学小结分寸,巩固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
优化每课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了解结构;明确作用;巩固练习;把握小结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目标,明确教材编排系统中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而且要了解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要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正确组织教学过程;要备教材、备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同时,必须变教师的主导为师生共同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能力。
善于把教材加以科学的组织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既有利于教师所教知识的潜移默化,又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下面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
1.了解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例题的知识结构,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
例如:有的例题教学属于某一知识的纵向延伸和发展,那么延伸的部分是新知;有的例题教学是属于几种旧知识的横向组合,那么组合部分是新知,;有的例题教学既不纵向延伸也不是横向组合,那么它是新知的源头。
在例题教学中,当学生获得基本解法后,应该经常紧密结合例题的知识点改变原题的条件、问题情节和方法,来深化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和创造能力。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和能力;要针对知识点的“死角”作定向训练。
所谓知识点的“死角”,即对新概念,难于接受的地方、相似知识容易混淆的地方、解题过程容易出差错的地方、新的理论难于理解的地方等等。
还要注意到由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故知识点的“死角”也不尽相同。
教师要针对以上情况有目的、有方向地深入设计练习题,达到因才施教、全面提高。
从而摆脱题海战术,减少无效劳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解题问题的能力。
2.明确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堂例题教学之前。
教师要明确本课堂教学的作用,因为每节课的教学都比较具体地反映了数学的有关目标、内容和学生应掌握的程度,但其目的和作用要求却不一样,例如:有的课堂教学的例题是用来阐明某一概念;有的课堂教学的例题是用来揭示某一计算法则、定律;有的课堂教学的例题是来展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而有的课堂教学的例题是用来给出书写规范、格式等。
又如:基本概念可以让学生看书思考。
对每一节课的基本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掌握。
通过阅读,领会概念的引言,掌握新概念的定义和教学表达式。
了解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达到读得懂、读得通。
对复杂的概念,在阅读中还要划出重点。
为了提高阅读效果,教师最好亲自阅读,并选“上、中、下”三类学生先走一步。
让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教师根据这些问题综合、归类、分出主次,拟出阅读提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深入研究课堂巩固练习,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练习课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型。
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课堂巩固练习题的设计,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本课堂教学相吻合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照顾全体、逐步引进、全面提高”。
“易”并非不用思考就能解决,要“易中有巧、简中见活”;“难”也不是超出新课标要求,无限提高解题难度;而是做到“难而不偏、难而不怪”,即有一定的坡度与层次。
一般可分为四个层次:“基础巩固练习、思维发展练习、技能综合练习和技巧思考练习”。
如在《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时,先安排基础巩固性练习,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形成初步的技巧。
这一阶段先练习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再出现分母、分子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比较大小。
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安排思维发展性练习,目的是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这一阶段可先让学说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出发或某个中间数(如:)为标准,比较与、与、与的大小。
然后再提高一步,让学生从单位“1”的关系考虑,比较与、与等分数的大小。
如果学生思维受阻可启发学生依变通性推理。
本节比较的是从单位“1”中“取出部分”的大小,可变通转换为比较“剩下部分”的大小,即对相同的单位“1”,剩下部分越多,取出部分便越少,由于 > , < 所以 < , > 这种练习把直接比较转化为间接比较,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非速度问题。
再这一个基础上再延伸一下,比较和、和的大小,这样能进一步开拓思路、发展思维。
从而进入第三阶段,安排技能综合性练习,其目的在于沟通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这时可让学生综合运用同分母、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比较几个分数。
如、和的大小关系,并总结出借助中介数帮助比较三个分数大小的方法、及中介数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比较与(设中介数为)、与(设中介数为)、与(设中介数为)的大小。
这个阶段练习中,还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如:与,从而使头脑信息更畅通、思路更开阔、认识结构更完善。
最后一个阶段安排技巧思考性练习,通过比较、概括有一定思考性题目的练习,使知识融会贯通,并培养良好的思维品德,可设计: > 、 < 、 < 、 > 等“开放”性、灵活性的题目。
这时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出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法或答案并总结出解题规律,把思维训练推向更高的层次。
4.把握课堂教学小结分寸,巩固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
课堂小结也是课堂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的浓缩概括。
使学生比较系统、扼要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所学知识。
从而应合理地体现每一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性,把握好课堂教学小结分寸。
如新课主要是
以传授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课型;小结时,既要注意知识、例题和习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综合归纳;又要注意用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来揭示知识、例题和习题三者之间的数学内在联系,使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和数学思维形式的特点。
练习课主要是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它是一种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技能为主要任务。
小结时要注意解题思路的综合和解题方法的推广、类比等思维方法的引导。
如求表面积一节,通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对比练习。
进行解法归类和综合,做出解题思路小结。
复习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而使其系统化,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小结时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解题方法的逻辑性的综合归纳。
总之,深入研究每一课堂的目的在于掌握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有所提高,所学的知识便于系统化的操作和应用。
研究课堂教学,要抓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突出课堂教学重点。
关注课堂练习设计。
把握课堂教学小结。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必须钻研教材,了解例题的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潜移,把握每一课堂教学的目的性,优化每课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