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专题特征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现代史的主体内容。

从发展过程看,建国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建设内容看,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若干方面;从思想理论看,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等。

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模仿苏联到走自己的路,从重大失误到辉煌成就,最终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知识要素1、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其中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

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

在党的领导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①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而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2)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①1950—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加利用有政策,这是山由于民族工商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②1953—1956年,采用赎买的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决定的。

(3)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①模仿苏联,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行计划经济,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在建设中探索前进从1956年到1976年是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时期。

其中1956年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成就是第一位的,曲折是第二位的。

1966年到1976年是“文革”十年,给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1)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召开“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重点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2)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①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导思想总体上是“左”的,在国内主要矛盾和经济的速度、规模和比例方面,犯了“左”倾错误。

一方面过分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抛弃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阶级斗争扩大化。

②失误的表现:反右派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提出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开始泛滥。

错误进行了对代表正确路线的彭德怀等人的反右倾斗争。

错误的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这是一次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

(3)对“左”倾错误和失误的纠正:①从1962年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并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等八字方针。

②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平反。

③在肯定人民公社大前提的情况下,毛泽东一度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分配方面的问题做了一定的调整和纠正。

④周恩来在文革“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在主持工作时提出批判极左思潮。

⑤邓小平在“文革”后期主持工作时,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全面进行整顿。

⑥1976年1月,人民群众发起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

(4)成就:基本建设投资近千亿元;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电力工业增长很快;英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原子弹爆炸成功,科技取得巨大进步。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同时在国家的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伟大的民族得以复兴。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的重要内容就是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的召开,是完成拨乱反正、实现伟大转折的四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形成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开始了伟大的转折。

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调整国民经济,推行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许多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上都取得显著成就。

到1982年,基本实现了伟大的转折。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经验基础上,从1985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线索,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还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三、重点难点分析1、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种过渡从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表现出来。

试分析、概括这种“过渡性”的具体表现。

在这一过程中,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有何特点?为什么?表现:(1)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2)社会阶级结构从多种阶级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国家政治制度由政治协商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特点:(1)经济上,以赎买方式和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实现和平过渡。

(2)政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原因:(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和共产党一道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

(2)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党的领导,愿意接受改造,愿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2、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其得失如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又是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1)建国初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这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人民政权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1953—1956年,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对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

在城市,逐渐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实行政企分开;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中共“十四大”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经过改革,城市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四、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A.没收官僚资本B。

建立大型国营经济C.收回海关主权D。

改造私营工商业2、建国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实质目的是A。

把私营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企业B。

把盲目的私人资本主义生产逐步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C。

确立了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D。

促进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3、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事件中,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B。

没收官僚资本企业C.土地改革运动D。

接受帝国主义在华企业4、新中国对城市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

根本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

结果是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C。

性质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D。

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

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C。

在中国探讨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D。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6、当时,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A。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B。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C。

借鉴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D。

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7、“土改”后的农民同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农民的不同之处是A.不受封建剥削B。

组织互助合作C.自由处理土地D。

大规模兴修水利8、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A.①③B。

①②C。

②③D。

②④9、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是A.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

正确处理了国内的主要矛盾C.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D。

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10、中共“八大”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①关于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论述②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制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④提出必须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1、中共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主要教训是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B.经济建设一定要高速度发展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规律12、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上书毛泽东,指出“大跃进”存在的突出问题是A.由于比例失调引起各方面的紧张B.造成农民的贫困和生产积极性的降低C.导致浮夸风和主观主义的泛滥D.中断了党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13.19世纪末的对外开放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最本质的区别是A.开放的对象不同B.开放的方式不同C.开放的地区不同D.开放的前提不同14、庐山会议原是为了反“左”,但在后来转化为反右倾斗争,其根本原因是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