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热管理
电池热管理概述
电池热管理系统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BTMS)是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BMS)的主要功能(电池参数监测、电池状态估计、在线故障诊断、充电控制、自动均衡、热管理等)之一,通过导热介质、测控单元以及温控设备构成闭环调节系统,使动力电池工作在合适的温度范围之内,以维持其最佳的使用状态,用以保证电池系统的性能和寿命。
电池热管理重要性
电池的热相关问题是决定其使用性能、安全性、寿命及使用成本的关键因素。
1)电池能量与功率性能:温度较低时,电池的可用容量将迅速发生衰减,在过低温度
下(如低于0°C)对电池进行充电,则可能引发瞬间的电压过充现象,造成内部短路。
2)电池的安全性:生产制造环节的缺陷或使用过程中的不当操作等可能造成电池局部
过热,并进而引起连锁放热反应,最终造成冒烟、起火甚至爆炸等严重的热失控事件。
3)电池使用寿命:电池的适宜温度约在10~30°C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将引起
电池寿命的较快衰减。
动力电池的大型化使得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减小,电池内部热量不易散出,更可能出现内部温度不均、局部温升过高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加速电池衰减,缩短电池寿命。
电池热管理系统是应对电池的热相关问题,主要功能包括:
1)散热:在电池温度较高时进行有效散热,防止产生热失控事故;
2)预热:在电池温度较低时进行预热,提升电池温度,确保低温下的充电、放电性
能和安全性;
3)温度均衡:减小电池组内的温度差异,抑制局部热区的形成,防止高温位置处电
池过快衰减,以提高电池组整体寿命。
电池热管理方案
电池热管理方案主要分为风冷与液冷两大类,主要侧重于防止电池过热方面:
1.风冷
该技术利用自然风或风机,在电池包一端加装散热风扇,另一端留出通风孔,使空气在电芯的缝隙间加速流动,带走电芯工作时产生的高热量。
风冷方案设计主要考虑电池系统结构的设计,风道,风扇的位置及功率的选择,风扇的控制策略等。
风冷是以低温空气为介质,利用热的对流,降低电池温度的一种散热方式,分为自然冷却和强制冷却(利用风机等)。
整车中的电池风冷流道
电池风冷示意图
此外,另一种改进风冷方案是在电极端顶部和底部各加上导热硅胶垫片,让顶部、底部不易散发的热量通过导热硅胶片传导到金属外壳上散热,同时硅胶片的高电气绝缘和防刺穿性能对电池组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优缺点
采用气体(空气)作为传热介质的主要优点有:结构简单,质量轻,有害气体产生时能有效通风,成本较低,无漏液风险;不足之处在于:与电池壁面之间换热系数低,冷却速度慢,效率低。
2.液冷
液体冷却技术通过液体对流换热,将电池产生的热量带走,降低电池温度。
动力电池液冷方案典型工作原理为:通过制冷剂回路(下图右侧)冷却电池冷却液(下图左侧),被冷却的电池冷却液流经电池内部流道,带走电池的热量,达到为电池降温的目的。
动力电池液冷方案示意图
由电池的冷却液方案示意图可知,冷却回路核心部件为压缩机,chiller以及水泵。
压缩机作为制冷剂回路的动力源,是整个系统的冷量源头,决定着系统的换热能力。
Chiller主要起到制冷剂与冷却液的热交换左右,其换热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冷却液的水温高低。
水泵决定着冷却液流速,影响电池的换热性能。
液冷方案设计主要考虑冷却管道,流场,进出口冷却剂的流量、温度、压降。
水泵及整车空调压缩机的控制策略等。
动力电池液冷内部示意图
动力电池液冷内部流道示意图
优缺点
与电池接触壁之间的热交换系数相对较大,冷却/加热的速度更快,对降低最高温度、提升电池组温度场一致性的效果显著,同时,热管理系统的体积也相对较小。
液冷系
统形式较为灵活: 可将电池单体或模块沉浸在液体中,也可在电池模块间设置冷却通道,或在电池底部采用冷却板。
电池与液体直接接触时,液体必须保证绝缘( 如矿物油) ,避免短路。
同时,该方案系统重量较大,设计复杂,维修及保养费用高,存在漏液的风险。
对液
冷系统的气密性要求也较高。
对机械强度,耐振动性,以及寿命均有要求。
3.主流方案
在早期的电动乘用车风冷应用较为广泛,如日产聆风(Nissan Leaf)、起亚Soul EV 等;目前市场中,采用液冷方案的居多,液冷是目前许多电动乘用车的优选方案,国内外的典型产品如宝马i3、特斯拉、通用沃蓝达(Volt)、华晨宝马之诺、吉利帝豪
EV。
下面是一些车型的方案信息: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