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件思维
(一)提出问题 1.依赖于人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1.依赖于人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2.依赖于人的认真负责态度 2.依赖于人的认真负责态度 3.依赖于人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 3.依赖于人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 4.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程度 4.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程度
(二)明确问题 1.依赖于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 1.依赖于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 材料 2.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经验 2.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提出假设 (四)检验假设
(二)依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 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
1.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 1.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 经验思维 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 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 2.理论思维 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 理论思维: 2.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 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 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 判断的思维。 判断的思维。
(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区别: 区别:
1.感知觉 1.感知觉——直接反映 感知觉 直接反映 思维——间接概括反映。 间接概括反映。 思维 间接概括反映 2.感知觉 感知觉——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 2.感知觉 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 思维——本质牲和内在规律性 思维 本质牲和内在规律性 3.感知觉 感知觉——感性认识 3.感知觉 感性认识 思维——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思维 理性认识
(三)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1.联系 联系 (1)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 (2)语言离不开思维。构成语言的 语言离不开思维。 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 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
2.区别 2.区别
(1)本质属性不同 (2)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 (3)从构成要素来看,语言中的词和思 从构成要素来看, 维中的概念有关,但不完全等同。 维中的概念有关,但不完全等同。 (4)从规律的性质来看,语言的语法结 从规律的性质来看, 构与思维规律之间虽有联系, 构与思维规律之间虽有联系,但并不 是一回事。 是一回事。
二、思维的种类:
(一)依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 的方式 1.直观动作思维──动作是支柱 直观动作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动作是支柱 2.具体形象思维──表象的支柱 具体形象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表象的支柱 3.抽象逻辑思维──概念是支柱 抽象逻辑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概念是支柱
2.抽象与概括 2.抽象与概括
•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 抽象: 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本质特征抽取出来,井舍弃其非本质 的属性和特征的过程。 的属性和特征的过程。 • 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 概括: 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概括得出概念。 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概括得出概念。
3.比较与分类 3.比较与分类
东科尔盒子问题实验
• 为什么第一组被试的成绩不如第二组被试 呢?原因在于第一组被试一开始就把纸盒的 原因在于第一组被试一开始就把纸盒的 功能固定地看成装东西的容器, 功能固定地看成装东西的容器,而没有看 到纸盒还有当烛台用的功能, 到纸盒还有当烛台用的功能,所以没能顺 利解决问题。 利解决问题。第二组被试一开始就没有把 纸盒看成仅仅是装东西的容器, 纸盒看成仅仅是装东西的容器,在解决实 际问题中想到了当烛台用, 际问题中想到了当烛台用,所以顺利地解 决了问题。 决了问题。
案例
这个人叫许国泰。 这个人叫许国泰。他提出的这个方案后 来被称为魔球现象,根据他的论证, 来被称为魔球现象,根据他的论证,曲别针 由于相同的质量可以做各种砝码; 由于相同的质量可以做各种砝码;作为一个 金属物, 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他的化 学物质产生不知道多种反应; 学物质产生不知道多种反应;曲别针可以变 和加减乘除, 顾1、2、3、4、5、6、7、8、9和加减乘除, 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字母, 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字母,于是天 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 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曲别针都可以 表达。 表达。
• 比较是对事物进行对比,确定它们之 比较是对事物进行对比, 是对事物进行对比 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 的关系的过程。 的关系的过程。 • 分类是把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类 分类是把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类 的过程。 的过程。
第二节
思维的一般规律
一、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来自第五章 第一节思维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
•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 的反映, 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 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 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
意义
1.使人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 1.使人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 2.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 2.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 3.使人由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发展 3.使人由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发展
案例
在一次研究人的创造思维的会议上, 在一次研究人的创造思维的会议上, 日本创造学家村上信雄走上主席台, 日本创造学家村上信雄走上主席台,拿出一 把曲别针,同时提出一个问题。他问: 把曲别针,同时提出一个问题。他问:“这 些曲别针有多少用途? 些曲别针有多少用途?” 当时在场的一位中国学者说有30多种。 30多种 当时在场的一位中国学者说有30多种。 村上信雄自己证明有300多种。 300多种 村上信雄自己证明有300多种。大家为他热 烈鼓掌。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个条子, 烈鼓掌。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个条子,条 子上写: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 子上写: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证明这个 曲别针可以有亿万用途。 曲别针可以有亿万用途。
1.分析与综合 1.分析与综合
• 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 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 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 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 • 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 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 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 各种属性结合起来, 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的过程。 的过程。
(四)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 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 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 一个目标出发, 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 种答案的思维。 种答案的思维。 思考:曲别针有多少用途? 思考:曲别针有多少用途?
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一)发散性和集中性的统一 (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 (二)多有直觉思维的出现 (三)创造想象参与 (四)多有灵感出现
四、思维的品质
(一)思维的深刻性 (二)思维的敏捷性 (三)思维的灵活性 (四)思维的独创性 (五)思维的批判性
(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 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 清晰程度
1.直觉思维: 1.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 直觉思维 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 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 然领悟的思维。 然领悟的思维。 2.分析思维 是经过逐步分析后, 分析思维: 2.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 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情境 (二)迁移 (三)原型启发 (四)定势 (五)功能固着 (六)动机与情绪状态 (七)个性特征
东科尔盒子问题实验
• 让被试把三支点燃的蜡烛,沿着与木板墙 让被试把三支点燃的蜡烛, 平行的方向,固定在木板墙上。 平行的方向,固定在木板墙上。发给被试 的材料是三支蜡烛、三个纸盒、几根火柴、 的材料是三支蜡烛、三个纸盒、几根火柴、 几个图钉。 几个图钉。把发给第一组的所有材料分别 装进三个纸盒里, 装进三个纸盒里,而发给第二组的所有材 料放在三个纸盒之外。结果是: 料放在三个纸盒之外。结果是:第二组有 86%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第一组只有 %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 41%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 %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
(五)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 少可以把思维分为
1.常规思维: 1.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 常规思维 识经验, 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 维。 2.创造性思维 是指以新异、 创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 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三、思维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分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具体化和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