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之思维

心理学之思维

• 狭义言之,以一个概括性的名称或符号, 用以代表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时,此名称或符号所代表者,即为概念。
• 用以代表概念的名称或符号,有的较为具 体,如“铅笔”、“报纸”、“小学生” 等;有的较为抽象,如真理、价值、数学 上常用的X,Y,Z等。
• 显然,上述界说中,同类事物的“属性” 是形成概念的关键。所谓属性 ( attribute ) , 是 指 可 以 辨 识 的 特 征 (feature)。举凡事物之形、色、质、 量等特质,均可构成概念的属性。但构成 概念的属性是选择性的,不是全部收罗在 内的。
• 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 创造思维:
• 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
• 某城市中心有一堡垒,将军欲率领部队 攻占它。但从堡垒中延伸出许多条道路, 每条道路上都居住着老百姓。如果将大 部队集中起来从一条道上进攻,则很容 易伤及老百姓。
• 你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 内涵
–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
•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 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 特征
– 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 – 间接性:借助的媒介和知识经验 – 是对经验的改组、重建
• 1.本质特征: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语言是 一种社会现象。
• 2.二者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思维与事物的关系 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 联系;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标志与标志 的关系,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 3.构成因素:思维的内容是由概念组成,而构 成语言的材料是词,词和概念意义有时不同。
• 4.生理机制:思维的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的 器官主要是眼、耳、喉和口腔。
• 5.规律不同:思维发展的规律具有全人类的性 质;而语言和语法结构具有民族特点。
第二节 概念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概念
• 概念(concept)一词有广狭两种意义。广 义言之,概念指个体对具有共同属性的事 物所获得的概括性的认识。例如:儿童在 吃过、闻过、看过、拿过形状、颜色、大 小不尽相同的苹果之后,在他的意识中所 形成的一种概括苹果共同属性的认识,即 是关于苹果的概念。
• 通常,一个概念往往包含的是事物的本质 属性。如“三角形”是一个概念,此一概 念只有一个“形状”属性是本质的;即由 三条直线构成的封闭图形。此外,图形之 大小及形状的特征(如等边、等腰、直角 等),均不属于“三角形”这一概念的本 质属性。
• 可见,概念是人认识事物的心理基础。从 信息加工的观点看,人在将周围事物当做 信息来处理时,在编码与贮存的过程中, 就是将所接受的信息按概念来分类处理的。
因此,在认知心理学上,有时将概念 形 成 ( concept formation ) 与 分 类 (categorization)视为同义词;都是指 通过对事物属性之辨别,而获得认识的心 理过程。由此可见,概念形成是思维的基 础。
二、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
个体如何从事物的众多特征中,选 择适当的属性以形成概念。换言之,人 究竟是以何种认知过程来对某一类事物 形成概念?
我 有 再 生 之 恩的舅 舅的生 死离别 ,以前 总以为 我会有 的是时 间来回 报舅舅 的救
•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思维过程)
– 经验思维:
• 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大臣巧开大门)
– 理论思维:
• 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来判断和解决问题
•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思维结果有无明确 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有无清晰的意识)
• 启发式
– 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 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 手段—目的分析 – 逆向搜索 – 爬山法
4、简化计划法
• 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先抛开某些细节 而抓住问题解决中的主要结构,把问题 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然后解决这个简 单的问题,再从此解决整个复杂问题。 如生活的定义,一句话,做自己喜欢做 的事,并为之而奋斗。
– 直观动作思维:摆积木、拼地图、玩魔块
• 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来解决问题
– 逻辑思维:
•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形象思维:
利用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别 离 的 泪 水, 为记忆 的长河 增添新 的浪花 ;别离的 祝福, 为再一 次相聚拉开了 序 幕 。 下 面 是美文 网小编 给大家 带来的 描述别 离的抒 情散文 作品, 供大家 欣赏。 描 述别离 的抒情 散文作 品:别 离 别离, 我们每 个人都 要经历 的或多 或少的 痛。 无 论 是 生 离 还是死 别同样 让人痛 彻心扉 。 在 我 还 未 懂世 事时第 一次经 历了与 最 疼 爱 我 的 奶奶的 别离。 当我流 着泪目 送着奶 奶坐的 客车时 心里还 在盼望 着奶奶 下 次 来 回 给 我带什 么礼物 。然而 这一别 竟成了 永别, 当正在 住校读 初中的 我听到 奶 奶 去 世 的 消息时 ,我迷 茫了, 但是一 想到再 也见不 到每次 都给我 带礼物 的奶奶 了 , 我 还 是 躲在被 子里偷 偷地哭 了一场 。慢慢 的我懂 了,奶 奶的离 去意味 着我永 远 失 去 了 一 个最疼 爱我的 亲人。 在 我 二 十 岁那年 ,把我 养大的 姥姥也 撒手人 寰 。姥姥 病重时 守在她 床前的 我心疼 了,姥 姥那双 曾经温 暖无比 的手在 渐渐变 凉, 姥 姥 气 弱 如 丝,她 再也无 力睁开 那充满 慈爱的 双眼。 当姥姥 停止了 心跳时 我的心 也 碎了。 姥姥带 着我的 心疼带 着我的 不舍, 枕着我 为她绣 的开满 荷花的 枕头走 了, 愿 我 用 心 为 她绣制 的衣服 能在另 一个世 界里给 姥姥一 丝温暖 ······ 接 下 来 是与
• 其二,属性愈少,其所“概”的范围就 愈大,其所指涉的事物就愈不肯定;
• 属性愈多,其所“概。的范围就愈小, 其所指涉的事物就愈肯定。
• 如只说“学生”,虽成为概念,但所指 是无限的,如说成“华中师大教科院 2000级学生”,其所指就确定多了。不 过,概念范围的大小,各有其必要;该 大时要大,该小时要小。
• 以下我们介绍一项典型的概念形成实验 (Reed,1972),用以回答这个问题。
• 该实验采用的材料,如图所示,包括八 个特征各不相同的人类面孔。按特征的 组合来分类,这八个面孔分为三类特征: 一是脸型,分宽脸与长脸两种;二是眼 睛位置,分在上与在下两种;三是嘴角 表情,分笑意与愁容两种。
• 如就这些特征中,选出一部分或全部来, 当做概念的属性,就可形成范围大小不 同的概念。
• 2.变式。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 关特征上的变化。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 现样式。如果教学中所提供的变式不充分 或不正确,往往会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 大概念外延的错误。多提供具有本质属性 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
• 3.下定义。下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 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 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 概念的实质,即掌握概念所标志的事物的 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并以此去辨认事物。 在教学中下定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 知识水平。
请考虑如何解决下面的问题?
某病人腹部有一肿瘤,但不可开刀, 只能用一种射线治疗。如果射线强度太 大,虽然能够杀伤肿瘤细胞,但同时也 损伤肿瘤周围的健康肌体组织。如果射 线强度太弱,虽无害于健康肌体,但对 肿瘤亦不起作用。
请问:如何应用射线治疗肿瘤,但同 时又不伤害健康组织?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个佛教徒要去一座高山顶上的寺庙朝拜, 并在那停留一夜。有一条通往山顶的盘山道路。 教徒在日出时开始爬山,不停歇地爬了一整天后, 在快要日落时到达了山顶。他在寺庙中祈祷了一 夜。第二天日出时,教徒开始下山。下山所用的 时间是上山的三分之二。问题是:教徒下山和上 山时是否会在相同的时辰经过道路的某一处?
二、思维与语言 • (一)联系 • 1.思维特点:思维和语言都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语
言是思维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
• 2.思维的种系发生: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 • • 3.思维的内容和结果: 思维是内容,语言是形式。
• 4.思维的个体发展: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和思维发展 过程是一致的。
(二)区别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 楼,望尽天涯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 算法(机械式问题解决)
–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 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 1.如只把“面孔”当做唯一属性,其概 念范围为八个图形。
• 2.如说“宽面孔”,属性就有两个,其 概念范围为四个图形。
• 3.如说“宽而笑意的面孔”,属性就有 三个,其概念范围为两个图形。
• 4.如说“宽而笑意且眼在上的面孔”, 属性就有四个,其概念范围只有一个图形。
• 由此可见:其一,概念必须靠属性来界 定;属性不明确,就难以形成概念。
• 三、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 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有:
• 1.日常概念。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 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 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如学生在日常中形 成的“相邻”的概念,对学习邻角、邻 边具有促进作用。
• 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 致时,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 极作用。如“垂”的概念,日常理解为自 上而下,所以在学习几何中“垂线”概念 时,也只理解为自上而下。
第三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 问题解决的概念
– 内涵: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 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 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