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英加登由表及里分成四个层面:字音层面,意义层面(核心层面),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客体。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①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特点: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阻拒性②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基本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③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又可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第二节文学典型1、“典型”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二是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文学典型的“特征化”分两个层次:A、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B、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所谓灵魂的深度,要从三方面理解: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二是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
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的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有包括有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所谓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二是时代的脉搏和动向。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辩证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2)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第三节意境早在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中已出现,王昌龄的《诗格》中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举例类型: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情景并茂式2、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梅尧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随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3、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三、意境的分类:①刘熙载“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②王国维:“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樊志厚:三分法以境胜者以意胜者意与境浑者第四节文学意象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举例论述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4、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5、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审美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寓言式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一、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二、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总之,叙事的内容与方式都体现着一定的审美意识形态特征。
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叙述内容:1、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1)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事件;塑造生动的形象(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3)人物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4)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2、结构是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从两方面分析: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表层结构深层结构3、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三、叙述话语叙事文学作为话语,它的基本结构是线形历时结构,在这样的话语中,时间是一个基本要素。
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文本时间(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顺叙•倒叙•插叙时距:也成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匀速•变快•变慢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二、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景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的零聚焦叙述内聚焦叙述即从某一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外聚焦叙述四、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形象,故事总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
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我”二、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的声音本身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传统话本小说:说书人常常撇开故事内容,直接对听众进行道德训教。
现代小说:叙述者直接露面,强调“讲”的动作,解构经典叙事制造的客观、逼真幻觉。
“独白”式叙述“复调”式叙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为“复调”式小说,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不同人物的声音,形成“众声喧哗”的世界。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
如:话本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里明确的指出了叙述接受者“看官”即读者;《少年维特之烦恼》也设定了接受者;《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显然是在寻求真正知音、“解味”的接受者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第一节、抒情界定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1、抒情(lyric)由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
2、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陆机:诗缘情3、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
4、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
二、抒情与现实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四、抒情与宣泄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与普通情感宣泄不同抒情主体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对象来表现,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构造适合情感表现的感性形式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1、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抒情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画面形象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抒情诗成为“最典型的语言创作”2、普通话语和抒情话语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不同,突出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改造普通话语:诗家语和陌生化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1、声与情诗与乐同源声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2、景与情(1)诗与画相通“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莱辛中国画“散点透视”,与抒情诗相近(2)情景关系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谓有意境,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3)真与幻诗的真实,在于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逻辑的真实。
第三节、抒情方式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比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法,分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
倒装是诗句在语法上的错置,常常体现为惯常词序的颠倒。
歧义是一个诗句包含多重意义的情况。
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对比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借代是有关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替代。
用典又叫用事,就是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造句表义。
二、抒情角色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代言的抒情方式;第五编文学消费和接受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