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弯曲变形
梁的轴线x轴的夹角。
第8章 弯曲变形
图8-25
第8章 弯曲变形
使8用.7规.2范说用明查表法和叠加法求梁变形
由于确定梁的挠曲线方程 比较复杂,工程中将在常用简单载荷
作用下的弯曲变形的挠曲线方程、挠度和转角的计算式列成表,以便
引用。用时在相关机械手册中查取。
通过查表确定梁变形值的方法称为查表法。如果梁同时受到几种
使用规范说明
表8-3 常用截面梁的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计算公式
第8章 弯曲变形
使8用.5规范梁说弯明 曲时的正应力强度计算
由于塑性材料的抗拉和抗压性能相同,即 [σ1 ] =[σy ] ,工程实
践中,为了充分发挥梁的抗弯能力,一般采用上、下对称于中性轴的
截面形状,其强度条件为
但对于抗拉和抗压性能不同的脆性材料,即 [σ1 ] ﹤[σy ] ,一般
,除 所在截面的最大正应力达到材料的许用应力外,其余截面的应
力均小于甚至远小于许用应力,高强度富裕,材料未得到充分利用。
为了节省材料,减轻结构的重量,可在弯矩较小处采用较小的截面,
这种截面尺寸沿梁轴线变化的梁称为变截面梁。若使变截面梁每个截
面上的最大正应力都等于材料的许用应力,则这种梁称为等强度梁。
力和弯矩可以表示为坐标x的函数,即
上述两式分别称为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第8章 弯曲变形
使8用.3规.2范说剪明力图和弯矩图
一般以梁的左端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以横坐标轴x轴表示梁
的横截面位置,以纵坐标表示相应截面上的剪力或弯矩的数值,按一
定的比例将正的剪力或弯矩画在x轴上方,负的剪力或弯矩画在x轴下
图8-3
第8章 弯曲变形
1.梁的简化
使用规为范了说研究明和绘图的方便,首先对梁本身进行简化,就是用梁的轴
线来代替实际的梁。根据梁的支承情况,一般可把梁简化为图8-4所
示的三种基本形式。
(1)简支梁 一端为固定铰链支座,另一端为活动铰链支座的梁 称为简支梁(图8-4a)。
(2)外伸梁 外伸梁的支座与简支梁一样,不同点是梁的一端或 两端伸出支座以外,所以称为外伸梁(图8-4b)。
左段)为研究对象,如图8-7c所示,由于整个梁是平衡的,所以左段
梁也应是平衡的。左段梁受向上的集中力F的作用,要使左段梁平衡
,在截面 上必定有一个作用线与外力F平行、等值、反向的内力FQ存 在。同时,集中力F对截面形心C的矩使左段梁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
,因而截面 上必定有一个在梁的纵向对称平面内的内力偶M与之保持
轴线将弯曲成一条在纵向对称平面内的平面曲线,这种弯曲称为平面
弯曲。
平面弯曲是最常见、最简单的弯曲变形。梁上的载荷和支承情况
一般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分析和计算,在保证足够精度的前提下,需
要对梁进行力学简化。
第8章 弯曲变形
图8-6
第8章 弯曲变形
使8用.2规范梁说的明 内力——剪力与弯矩如图8-7所示,假想源自梁在截面 处截开,保留它的任一段(如
采用上、下不对称于中性轴的截面形状,其强度条件分别为
第8章 弯曲变形
使8用.6规范提说高明 梁强度的措施
在梁的强度设计中,常遇到如何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来提高梁的
抗弯强度的问题。
8.6.1 合理布置梁的支座和载荷
在载荷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布置载荷和安排梁的支座位置,
可以降低梁的最大弯矩。
(1)使集中力远离简支梁的中点。
转角小于许用转角,即
以上两式称为梁的刚度条件。其中, [y ] 为弯曲梁的许用挠度
, [θ] 为弯曲梁的许用转角。其具体数值根据实际工作条件规定,可
参照有关手册确定。
在设计梁时,一般应使其先满足强度条件,再进行刚度条件校核
使用规作范用说在明梁上的载荷通常可以简化为以下三种类型:
(1)集中载荷 当载荷的作用范围和梁的长度相比较很小时,可 以简化为作用于一点的力,称为集中载荷或集中力。
(2)集中力偶 当梁的某一小段内(其长度远远小于梁的长度) 受到力偶的作用,可简化为作用在某一截面上的力偶,称为集中力偶
(3)分布载荷 即梁的全长或部分长度上连续分布的载荷,如图 8-5c所示梁上的载荷。如梁的自重,水坝受水的侧向压力等,均可视 为分布载荷。
(2)将载荷分散作用。
(3)合理安排支座位置。
第8章 弯曲变形
使8用.6规.2范说合明理选择梁的截面
从梁的弯曲强度条件可知,梁的抗弯截面系数 Wz越大,横截面
上的最大正应力就越小,梁的抗弯承载能力就越大。 Wz的值与截面
尺寸与截面形状有关,梁的截面面积A越大, Wz就越大,但消耗的
材料也会增加,在设计梁时,应采用合理的截面形状。因此合理的截
等强度梁的制造成本较高,一般不采用。摇臂钻的摇臂、鱼腹梁、阶
梯轴等都是变截面梁,可以认为是近似的等强度梁。
第8章 弯曲变形
使8用.7规范梁说的明 弯曲变形及刚度条件
8.7.1 梁的挠度和转角
如图8-25所示,悬臂梁在集中载荷F的作用下,由于弯曲而变形
,其轴线AB变形后弯成平面曲线AB1。轴线AB上的各点在y轴方向 上产生了垂直位移,该位移量(由于是小变形,水平方向的位移忽略
横截面上,只有弯矩M而无剪力FQ,梁在这段的弯曲称为纯弯曲。
第8章 弯曲变形
图8-15
第8章 弯曲变形
使8用.4规.2范说梁明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在平面弯曲时,工程上近似地认为梁横截面上的弯矩是由截面上
的正应力形成的,而剪力则由截面上的切应力所形成。
1.实验观察
梁是由许多纵向纤维组成的,上面的纵向纤维因单向受压而缩短
表示
式中, σ——横截面上距中性轴为y的各点的正应力;
M——横截面上的弯矩;
y——所求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Iz ——横截面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它表示截面的几何性
质,是一个仅与截面形状和尺寸有关的几何量,反映了截面的抗弯能
力,常用单位有m4 、mm4 。
第8章 弯曲变形
表8-3所示为几种常用截面梁的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计算公式
不计)称为挠度,用y表示,它的单位是mm。如图8-25中的CC1即为 C点截面处的挠度。一般规定,向上的挠度为正,向下的挠度为负。
在弯曲变形过程中,梁的横截面相对于原来位置绕中性轴转过的角度
称为该截面的转角,用 表示,它的单位是弧度(rad)。由于变形后
截面仍垂直于曲线,所以截面的转角 等于该截面处挠曲线的切线与
(3)画剪力图和弯矩图。
(4)其他注意事项与绘制轴力图相同。
第8章 弯曲变形
表8-2 不同载荷作用下剪力图与弯矩图的特点
第8章 弯曲变形
根据上述特点,可将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画法归纳为以下三种:
使用规两范点说连直明线法:所有的剪力图和除均布载荷作用下的弯矩图都是
直线构成的,都可以用求得两个关键点的坐标,从而两点连直线作图
载荷联合作用而发生变形时,可先从表中查出每种载荷单独作用下的
弯曲变形,然后将它们叠加,求出梁的实际弯曲变形量,这种方法称
为叠加法。
第8章 弯曲变形
使8用.7规.3范说梁明的刚度条件
梁的变形计算,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刚度计算。满足梁的刚度
要求,就是指梁在外力作用下,应保证最大挠度小于许用挠度,最大
方,这样得出的曲线图分别称为剪力图和弯矩图。
在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时,常根据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利用剪
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画剪力图和弯矩图的基本思路如下:
(1)求约束力。
(2)分段建立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分段的原则是:剪力图以相 邻外力的作用点来分;弯矩图以相邻外力的作用点、力偶的作用面和 均布载荷的两端点来分。
两点连曲线法:当悬臂梁作用均布载荷(如例8-4)时,其弯矩
图是抛物线的一部分(上升部分或下降部分),故可用先找到首尾两
点后,将这两点连成光滑曲线的方法作图。
三点连曲线法:如图8-14a所示的简支梁作用均布载荷时,其弯
矩图为二次抛物线。这时必须先画梁的剪力图,找到剪力为零的点的
位置,并求出该点的弯矩值——极值,再找到均布载荷作用的始末两
布有以下特点:
(1)中性轴上的线应变为零,所以其正应力也为零。
(2)与中性轴距离相等的各点,其线应变相等。根据胡克定律, 它们的正应力也必相等。
(3)如图8-18所示的受力情况下,中性轴上部各点正应力为压应 力(即负值),中性轴下部各点正应力为拉应力(即正值)。弯曲变 形时,横截面上中性轴上下部分,正应力的方向相反。
,下面的纤维由于单向受拉而伸长,其间必有一层纤维既不伸长也不
缩短,保持原有的长度,这一层称为中性层。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
叫中性轴。
由理论可以证明:中性轴必通过截面的形心。
第8章 弯曲变形
2.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使用规由范上说述分明析可知,矩形截面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
(4)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沿y轴呈线性分布,即 ,K为待定常数,如 图8-18所示。最大正应力(绝对值)在离中性轴最远的上下边缘处。 正、负弯矩对应的应力分布规律如图8-19a、b所示。
第8章 弯曲变形
图8-18
图8-19
第8章 弯曲变形
3.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
使用规有范理说论可明证明,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可用下式
面形状应是:用最小的截面面积(即用材料少),得到最大的抗弯截
面系数 Wz 。通常用比值 Wz/A来衡量截面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该比 值越大,截面就越经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