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教学设计
用乐器分组为歌曲伴奏。
节奏型:
X0 0(木鱼、响板)
XXX(三角铁、摇铃)
全班集体表演。
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交流和创新能力。
课堂小结
师:怎样才能使大海永远美丽?(珍惜、保护大自然)
这节课我们通过配乐诗朗诵、图片、歌唱等,充分领略到大海的美,并且在美妙的歌声中懂得了要珍惜、保护我们的大海。那样,大海的美才能永久不衰。(播放音乐《大海》,让学生边听边唱走出教室。)
3、装词。
师:海浪是怎样冲上岸的呢?冲上来的声音很大,退回去的声音很小。。。。(像回声)。老师唱前一句,生接后面一句。交替做“回声”的练习。
4、听录音范唱。要求学生轻声跟唱,结合自己唱与范唱进行对比评价
5、跟琴完整唱。(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大海的大和美,并要求有起伏,有强弱变化地演唱歌曲。)
讨论,尝试用手中的纸张吹海螺的声音。学生用“呜”哼唱旋律。
《大海》——教学设计
棠溪小学李夏
教学内容
花城版二年级下册第六课《大海》
教学对象
二年级学生
课型
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课时
一课时
教材内容分析
《大海》是一首以表现无边无际的大海为主题的儿童歌曲,它借助其他姊妹艺术融诗、画、音乐为一体,让学生欣赏各种形态“海”的画面时,在充满海的品味的音乐声中去朗诵《大海》这首诗。并在此基础上教唱《大海》这首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受《大海》美的风景
1、播放课件,让学生闭上眼睛安静地听大海的声音。提问:同学们,我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好像看到什么?
2、展示大海的有关图片,欣赏大海的美。并出示大海歌词,请同学加上伴奏音乐有感情的轻声朗诵。
3、请同学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大海的景象。
1、感受大海的美
谈谈如何保护大自然
全面评价学生在想、看、说、动、做、创等活动中所表达的对大海的赞美之情。结合生活现象,把学生对大海赞美的情感引导到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上。
学生分析
小学二年级低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采用各种灵活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获得乐曲所表现的情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倾听大海的声音,欣赏和学唱《大海》这首歌曲,感受大海自然的美。
2、让学生在想,看,说,做,唱,创等活动中,感受《大海》美的旋律和意境,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的能力。
2、配乐朗诵歌谣。
3、用一句话说说大海的景象。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大海的美景,复述歌词的内容,展开对记忆中大海景象的描述,让学生感受画面美和语言美老师一起边听歌谣边做动作。
2、师:浪花的声音是怎样的?怎样表示合适些?引导学生用纸抖动的声音来模仿海浪的声音效果,注意倾听个声中的强弱和乐句的韵律。
教学重点
通过学唱歌曲《大海》,学生能感悟词曲中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教学理念
本课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自始至终把孩子们至于音乐的感悟之中,在感受音乐、欣赏音乐、陶醉音乐、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手段与方法
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小乐器、纸张
模仿老师抖动纸张为歌曲伴奏。
通过听歌谣做动作,为学生积累三拍子的感性经验。用纸当“乐器”伴奏,启发学生对大海情景的创设和想象。
唱唱《大海》美妙的歌曲
1、跟琴学唱歌谱。
2、模唱旋律。
师:谁能模仿海螺的声音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试着用手中的纸当螺号吹吹,怎样才能吹出来?引导可用把纸张卷起模仿海螺的形状,再用“呜”模唱歌曲旋律。(注意要轻点,优美的感觉)
师生接唱
学生自评
随伴奏演唱整首歌曲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模仿海螺的声音模仿歌曲。
让学生唱熟歌曲。
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过程,巩固歌曲。
创编教学
1、把学生分组,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2、“小舞台”展示:老师弹奏钢琴,请一位同学上台演唱,四位同学随音乐做动作,台下的全体同学一起用纸张为歌曲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