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2009年9月4日下午,温家宝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主持召开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发表讲话说“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
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其话语直指中国教育的创新问题。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
这种创新必将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才是奠定全面的素质的基础,所以要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
对此,我作了一些初步的探求:一、转换师生角色,建立创新教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导师,乐于倾听谈论学生意见和观点,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去发现去领悟去创造,进而给予积极中肯评价,并着力营造平等、民主、有趣、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创新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创设情境,提供创新教育的平台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中,首先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老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三、有的放矢,择取创新思维的角度1、鼓励质疑。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
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正确引导,以此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主动学习。
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有同学提出,课文“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
”一句有误,进而进行讨论,对经典文本进行一种有目的的修正或者正视,从而更深刻了解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从而分解出守护维护承认是残缺可是保留原文一方,以及要求合理增删词句,修正经典文章一方。
这样既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见解。
又如《游褒禅山记》一文中“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语词不明,学生进行一次讨论,从而深化文章中“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活学活用,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2、善于类比。
类比即求同,事物之间共同点很多,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可类比之处甚繁。
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前赤壁赋》是典型的类比写景文章。
由一篇《兰亭集序》,学生联想到一系列写江南春景的诗词文章,如《春》、《钱塘湖春行》《春晓》《浣溪沙》《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等,还不禁发挥想象,叙写起江南春景。
此外,语言的反复推敲、比较、品味,都是类比教学。
横向类比思维训练有利于在比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逆向求异。
比如《.故都的秋》中“故都的秋”与“故都之秋”“北国的秋”“北平的秋”,一字一词之差,与文章的行文构思和情感情绪表达相差甚大,不可不深思。
3、大胆求异。
求异思维是一种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教师应多启发学生在求同基础上多角度思考问题,养成“求异”的思维习惯。
在语文课中可进行课题变换训练,如学习《荆轲刺秦王》,学生将文章加工成一幕三场的剧本,有第一场《义激勇士》,第二场《易水诀别》,第三场《大殿刺秦》,既培养了概括思维能力;又有系统的调整了文章的详略和层次结构,如《荷塘月色》一文按“淡淡哀愁—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结构安排,变换行文思路线索转换文章结构也未尝不可,学生能更明确情景关系、时间空间行文设计、明暗线索在文中的重要性。
此外,教学中还可以进行改变句式的训练,既加深理解,又变通思维,如陈述句和反问句,双重否定句,感叹句的互换;陈述句和“把式句”、“被”字句的互换;扩句;缩句;时间、地点、前置等多种形式的变换;整句和散句的转换;长句和短句的互换;可以替换标点,剖析中心,更换结尾,这都是求异思维的训练,有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而且还是历年高考经常出现的题目类型。
4.引导学生大量积累。
有关专家认为,“创意的出现看似突兀,却不乏过去的基础。
”这里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俗语说“胸有诗书气自华”。
平时,我注意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句、好片断,写读后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身边事物,勤写日记,自觉积累生活素材;经常抽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特别是优秀的优美的哲理的诗文;鼓励学生把所写的作文装订成集,并设计漂亮的封面,给自己作品集起个好听的名字,激发学生积累的乐趣。
5、富于创造,发挥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但想象力不是天生的。
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
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描述了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故事,结合学生生活经历和故事情节,设计提问:“如果你是秦伯(烛之武),你将如何分析战局,进而说服对方?”有的学生说得引人入胜,打动听众;也有的学生说的头头是道,环环相扣,十分逼真。
再如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依托现实生活阅历展开充分想象,学生作文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生活美景,从文学家到科学家,从教师到宇航员,从乡村新城到移居月球,从新型农民到世界金融巨头,学生从大胆奇特的创造成果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
四、注重实践,发挥语文运用功能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结合生活:1、生活处处皆语文。
生活中与人交谈需要用语言来交流,通信、便条、总结汇报、请示报告、说明介绍、祝福卡、对联等需要用文字来表达。
教师应主动将知识向生活贴近,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乐于表现生活,将语文带入生活中,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用流畅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想。
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培养创新能力。
2、多方参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
(1)创作型。
有写周记、学习反思、小作文片段训练、主题诗歌创作、大作文、练字比赛、出黑板报等活动布置都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2)表现型。
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勇于表现自己,在比较中强化语文的特长才能,在表现中培养创新能力。
如针对每个学生表现的方式不同,我设计诗歌单元的课本朗诵表演实践活动;选取教材中可以表演的场景片段进行情境表演;设计活动课让学生自己设计小品、诗朗诵、配画、集体朗诵、个人演讲、唱歌;设计座谈会进行主题话语的讨论和交流。
总之,用多种思路多种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形式来通过语文这一载体达到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进而,我将整个节目组合起来,穿插整个语文系统的教学,让语文活起来火起来。
(3)交往型。
这也是体现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方式。
学会交往必须具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上面提到的生活当中的语文实践。
(4)设计型。
如调查报告,班队会主持草案,活动计划等都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学生不但乐于学乐于做,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根据学校、班级、学生、政治时事、社会动态等因地因时制宜创设一系列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创设活动,不但体现了活动本身的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逐步提高。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参考书目:1、《高中必修语文一二册》人教版2、《志鸿教案》3、《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网》4、《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初探》作者:王艳丰课文文体的转换新闻传记诗歌剧本散文诗词提纲挈领把握作品结构内容,提升作文创思能力和素材积累学生敏锐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样,钱学森反复提到,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
他提出要更加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他说,中国现在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方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
我们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这需要从娃娃抓起。
作者:王艳丰等级:★★★录入:小灯审核:小灯更新时间:2009-6-17 20:20:10《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回归。
然而,在新课标和新教材广泛实施与推行的今天,仍有不少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他们用固定的教学内容和陈旧的教学方法,隔绝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张扬,使得语文学习如同“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