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测绘调查报告
题目:古建筑测绘(西津渡-救生会)调查报告姓名:1245603137
班级:12456031
指导教师:翟晓婷
完成日期:2014 年7 月6 日
目录
一.摘要 (3)
二.调查情况 (4)
三.调查方法 (5)
四.调查结果分析 (5)
(一)目前救生会建筑现存情况
(二)救生会历史作用与价值
五.关于更好保存与发扬救生会作用的几点建议 (6)
(一)优先做好建筑的防火防蛀工作
(二)定期检修房屋渗漏残缺工作
(三)更好地做好教育宣传,重视防护救生工作
六.调查报告心得 (6)
关于大学生学习风气调查一.摘要
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城区西北部,北濒长江,南临云台山,西起玉山,环绕云台山沿小码头街由西向东转南延伸至伯先路、京几路到中山北路路口,中心轴线1800米,保护规划面积约52公顷。
街区自唐朝以来约有1300多年历史。
街区现存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历史存续久远、风貌保存完整;街区南屏山北濒水、依山布局、临水而建,地理位置独特;街区因渡而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以济渡救生、平安和谐为核心价值的津
二.调查情况
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
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
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
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
唐天宝十年(722),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南宋绍兴六年(1136)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遇上风涛,连
艄公在内的46名渡客无一生还。
明万历十年(1582)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
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到了宋代,统治者更是将镇江视为漕运咽喉。
于是,当时的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
清代后期,镇江和扬州的绅士发起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会事宜。
那时的救生船漆成红色,俗称红船。
桅杆上醒目地挂上一个虎头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船上铜锣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挡。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因为连年战火,民生凋敝,救生会遂无以为继,渐渐显得力不从心。
1923年,镇江与扬州士绅再次联手,成立了普济轮渡局,并购买了一艘“普济号”轮船从事渡江业务,大大减少了事故的隐患。
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救生会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镇江救生会从宋代开始创设,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时间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功不可没。
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谓举世无双。
三.调查方法
以测量、观察为主,同时,我们还通过与当地居民、导游交谈、深入了解西津渡的历史。
此次调查从两个方式展开:一是以测量观察方法深入了解西津渡现存建筑的基本状况;二是与导游、当地居民交谈,了解古渡历史;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目前西津渡(救生会)现存建筑群体,绘制建筑立面图(2张)、部分细样(6张)、手绘(10张).
(二)对西津渡保存的分析
西津渡街区既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又是镇江的“历史文化博览区”。
街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城区西北部,北濒长江,南临云台山,西起玉山大码头,中心轴线1800米,环绕云台山沿小码头街由西向东转南,延伸至伯先路、京几路到中山北路口,保护规划面积约52公顷,承载着自唐朝以来1300多年的历史遗存。
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至唐代就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
当年,这里千帆入津、商贾云集、寺观林立、民居错落、层峦耸翠、飞阁流丹。
一直以来,西津渡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
作为人流、物流集散港口的功能,西津渡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在发挥作用。
2003年底,镇江市区内连接渡口到沪宁线的市区铁路停止运行,渡口的历史才算终结。
街区的一切,无论建筑、宗教、文化、租界、还是民俗、风物,都是因渡而生,靠江而兴。
城市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沿江向东、向南递进的演变过程,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外”(即西城区)都是镇江的城市中心区。
及至今天,街区内民居虽然年久失修、功能缺失,居民仍然在其中居住;历史文化遗产有些已经成为遗址,还在为我们利用。
如果说镇江六朝文化的标志是南山读书台、招隐寺,三国文化主要看甘露寺、铁瓮城,那么,西津渡街区则是活生生地记录了唐宋以来的镇江城市发展的历史。
众多的历史遗存,横向展示着镇江宽广而深厚的阅历;纵向,记载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
从小码头上街,脚下是印刻着千年轮迹的石板,身旁是古色古香的老宅民居,耳畔是随江风而来的唐诗宋词,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历史。
从西券门“层峦耸翠”到东券门“同登觉路”77米长的街道,像是唐、宋、元、明、清千年的历史长河。
著名的历史遗存有唐代的渡口客栈—小山楼遗址,宋代的铁柱宫遗址,元代的昭关石塔(国家级文保单位),成立于宋、延伸至民国初年、世界上成立最早的救生会,另外,还有传承久远、行旅商贾祈求平安、顶礼膜拜的观音洞。
古街尽头,镇江博物馆(原英国领事馆,国家级文保单位)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领事馆之一,见证了镇江作为最早开埠口岸的历史。
伯先路两侧,映入眼帘的又是风格迥异的民国建筑群:蒋(介石)宋(美龄)订婚的江南饭店(原蒋怀仁诊所),广肇公所,于右任题字的“镇江商会”,为纪念民主革命先驱赵伯先而建的“伯先公园”,“五卅”演讲厅等。
街区内还有大量清末民初的江南民居,以及众多因渡而生的古老传说、民俗风情和传奇人物。
众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承载了许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宗教等的重大历史事件,使街区成为镇江“看得见的历史”。
五.关于更好保存与发扬西津渡(救生会)作用的几点建议目前西津渡街区保护和开发项目上已经较为完善与成功,甚至已经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体系。
但作为一个建筑系学生,我们针对目前的部分不足之处提出我们的理解与建议。
主要分为三点:
(一)优先做好建筑的防火防蛀工作
西津渡位于长江之滨,属于江南地区。
江南地区本身降水较多且气候较为炎热湿润,再加上街区位于长江之畔,其生存环境更是潮湿。
虽然建筑主体以青砖灰瓦为主,但其屋内基本为抬梁式木结构。
同时,街区建筑密度较大,房屋紧凑,植被覆盖率高。
因此,做好街区的防火与防虫工作显得极为重要。
但是,在本次调查走访过程中,小组成员发现,其建筑周围灭火器稀少,而且消防栓更是稀少。
再者,街区中供游人歇息乘坐之处较多,但是其周禁止烟火的标志却寥寥无几。
如果某些有人素质底下,在街区里吸烟,就为街区的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二)定期检修房屋渗漏残缺、街道整齐一致工作
作为一名建筑系学生,我们跟多地将我们的目光聚焦于建筑本身。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希望能够保持建筑的古色古香,更希望建筑自身能够被完整地保护与延传下去。
让古建筑的魅力感染到每一位中华儿女,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本次建筑测绘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建筑的边角残缺,如园亭飞檐的缺失;其次是街道的修补工作显得笨拙,当街道的栏杆因为古旧的青灰色时,突然有几根光亮鲜艳的连杆出现,请问这样的修补有多少意义?
(三)更好地做好教育宣传,重视防护救生工作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走入街巷,触摸街墙,深深地感受到了西津渡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但是,当我们一行人试图去了解西津渡具体的历史与文化的内容时,我们发现了解的途径甚少。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但是每到一处,我们想去了解更多时,束手无策。
最后,我们只得不断打听,找到当地人,为我们讲述。
因此,我们希望在每一处景点都能有一些公示牌,以此来介绍给我们这里的历史与文化,省却游人无处了解的无赖与失落。
再者就是注意防护救生工作。
西津渡周围多有楼梯山路,而我们的街道已被成千上万的游客踏过。
而现在,街道上的部分石头已是很光滑。
如果天气晴朗干燥还好,但是若碰到阴雨天气,地面的湿滑就很容易造成游人摔跤受伤事件。
因此,我们需要做好提醒防护工作,避免此类的事故发生。
《测绘实践调查心得体会》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经历了三天时间,从实地考察、测量到建筑绘图与调查报告的拟写和修改,小组成员体会和学习到了很多。
在实地考察测量时,小组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各位同学共同施展才智,寻找良好的测量与记录方式,准确智慧地完成了测量与记录,为后期的绘图提供完备的数据支持。
当我们进入了解学习街道历史文化背景时,同学们更是想法设法地去寻求更多关于街道的历史文化知识。
我们克服自己因年轻带来的羞涩与青雉,主动与路人交谈,与居民导游沟通学习记录了大量历史知识。
小组成员一起测量核对数据,绘制建筑图纸,讨论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
历史厚重的,但是如果我们无法了解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这些历史与文化,更是我们对祖先的漠忘,虽然说大学的我们多数人不会接触到太多的历史,但该知道的历史还是要知道的,因为将来我们终将走向社会,牢记自己的根,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也让我们锻炼了很多,社会实践调查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值得。
它让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到古建筑的保护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