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潮汕海洋文化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潮汕海洋文化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潮汕海洋文化特征的形成与发展郑松辉(汕头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广东汕头515031)摘要:潮汕是近代中国从大陆经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缩影,在20世纪30年代,潮汕社会近代化达到了颠峰,其中的重要原因和启示就是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文化内部结构与层次发展的协调性,实现了文化发展的内外部生态平衡。

海外的潮州商人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特色。

关键词:潮汕;近代化;文化生态;海外移民;海洋文化中图分类号:G 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 (2006)05-0098-05收稿日期:2005-10-20作者简介:郑松辉(1963-),男,广东汕头人,汕头大学副研究馆员。

一、海洋文化概论人类的海洋文化虽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文化,或者说人类的全部文化,但它却是人类全部文化的发生源、母胎或曰历史与逻辑的起点,同时也是后来的人类全部文化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并且在众多民族、国家和地区那里,是主体部分,重心或者中心部分,甚至就是那里的文化的全部[1](P135)。

人类的历史也是文化的历史。

文化有各种划分,最重要的一种划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划分: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

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生成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

这种不同的生成背景,包括地域地貌、气候气象、自然生态、风土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等差异而形成显著区别。

其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大陆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海洋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两者代表人类文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

早先,人类只能在陆地从事生产与生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从陆地走向海洋,使陆地与陆地沟通,促进航海与商品贸易的发展[2]。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海洋文化很早就出现在中国沿海地区。

它继承了母体文化的精华,吸取了外国文化的有益养分,伴随着沿海人民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活动,千百年来不断地发展、变化和丰富,是中华文化的有益补充[3](P39)。

从考古发掘中发现可以证明我们的祖先起码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古籍上记载的关于秦代徐福和唐代鉴真和尚东泼的记载以及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史实,以及汉武帝开始的海外贸易和经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都证明古代中国在形成海洋文化方面曾作出重大的贡献。

近代社会开始以来,潮汕地区的文化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从而导致了潮汕文化的转型。

文化转型使潮汕地区成为中外文化碰撞而又交汇的典型地带,它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风姿,标新立异、独领风骚。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潮汕地区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

正是由于潮汕的文化特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选择,形成了潮汕文化转型时期的再生机制。

这套再生机制是在承继潮汕传统的中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以极大的功能推动了潮汕文化的飞速发展,是潮汕文化海洋化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形成潮汕海洋文化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

二、近代潮汕文化的转型潮汕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延伸,受区域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渗透着中华文化固有的基本精神。

潮汕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它是在潮汕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潮汕文化当然也是源远流长,它的某些组成部分确实是古已有之。

但从整体上看,它是一个晚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大系统一个新生的分枝。

潮汕的先民是中原汉族移民,潮汕文化是中原汉文化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Journal of G uan g don g P ol y technic N orm al Universit yN o.5,2006・99・第5期一个小小的分支,传统的潮汕文化包含着不少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于周边其他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

在潮汕地区(以现在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

潮汕地区,“介闽、粤之间,为门户之地。

负山带海,川原饶沃,亦东南之雄郡也”。

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从明代开始,潮汕文化便受到海外文化的一些影响,以后这种海外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其文化内涵也蕴涵潮人的移民情结。

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

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土族文化和中原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

在形成自身特色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徒、潮汕文化向外传播,同时也吸收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4]。

它又具有自己独到的文化特色。

当面向内陆的通路无能通行,背靠的海洋的无形的屏障便注定要被突破,潮人很早就从海路向外移民,潮汕人在海外的拓展和潮汕文化潮汕人较大规模的海外拓展,开始于嘉靖万历年间。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本地区向东南亚的第一次移民潮。

这一次移民潮长时间持续着,在8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汕头口岸移民东南亚的人数,在140万人左右,其中多数是潮汕人。

清代以来的两次移民潮,特别是近代开始的第二次移民潮,导致了东南亚潮人社会的生成也促动了潮汕文化的新发展[5](P38)。

“在汉族中原移民开发南方的过程中,强盛的农业文明,吸收涵化了当地海洋发展的传统,创造了与北方传统社会有所差异的文化形式。

南中国的沿海地区,长期处于中央王朝权力控制的边缘区,民间社会以海为田、经商异域的小传统,孕育了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的基因”[6](P1)。

这恰好说明了潮汕文化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特殊性。

因此,中原文化对潮汕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础的和主导的作用。

但同时,中原文化进入潮汕之后必然出现的本土化转变,其核心是对潮汕海洋文化因素的吸收。

这是一个双向互动、互相涵化的过程,在这里,潮汕文化不仅包含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两种因素,而且是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

因为如此,潮汕由于地理优势和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原因,外来文化较早涌入,加上濒海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的潮汕海洋文化。

三、近代潮汕海洋文化的形成与特征体现考究海洋文化,我们可以发现就其运作机制而言,它具有对外辐射与交流性,亦即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海联动性和互动性。

这也是由海洋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7](P99)。

开放与接纳,求同与存异,不求同化,不被异化,共交往而共化,是潮汕人的一种文化生存方式。

这种潮人文化在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上充分地反映出来,在潮汕大地上,我们随处可见的揉合着中外建筑风格的各类建筑物,就是一种潮人文化的展示。

潮汕近代产业的兴起得益于文化嬗变的支持,而近代潮汕文化的进步,无论是人文文化的兴起,还是文化载体的繁荣、观念文化的革新又都赖于近代产业的推动。

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文化内部的协调健康发展是潮汕近代化成功的基本经验。

侨乡民性外向、开放、兼容,深受西方文化浸染,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敏感;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西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由此形成文化景观,主要是文化氛围,在侨乡甚为突出。

举凡侨乡,人们思想观念倾于开放,而不是保守;兼容而不固执;多元而不单一;近代、现代意识明显优于非侨乡地区。

1.近代潮汕海洋经济的出现涉海性是海洋文化的首要的也是本质的特征。

这既包括了人类对海洋的自然属性的认知和把握,也包括了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明的属性。

从明清开始,潮汕的商业活动都是由海上贸易推动,以民间贸易为主要形式。

不同于徽商的“官商”色彩,泛潮汕地区的商业都是民营性质,因而不能像徽商那样得到政府的支持。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甚至变成非法的走私贸易,成为被取缔或控制的对象。

这种经济现象必然使文化打上深深的市场烙印,铸成了与传统重农抑商的儒家文化不同的商业文化。

历经三百余年的演进,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巅峰,汕头“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位”(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港口吞吐量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和广州)[8](P105)。

汕头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从横向比较看达到了迄今为止的极盛时期。

这一成就的取得,与近代潮汕文化的成功嬗变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协同共进的结果。

特别是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汕头是对外通商的10个口岸之一。

同年,恩格斯著《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在评价中国沿海口岸时指出,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6页)。

1861年开辟为“通商口岸”,潮汕地区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大量通过海道外销,纺织品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出口物资。

潮汕地区还出产麻布、苎布,也向郑松辉:近代潮汕海洋文化特征的形成与发展・100・第5期东南亚及其他地区出口。

明清时期出口的货物还有生铁、铁锅、烟丝、土纸等。

出口货物主要换回白银。

澄海县出土的西班牙银币(纪元为1691-1699),便是海外贸易的物证。

清代潮汕地区粮食不足,大批粮食从暹罗、吕宋、安南等地贩运而来,满足了本地的需要。

进口的物资中还有优质木材,潮汕的海船不少即用泰国等处的木材制成。

华侨构成潮汕地区外销商品的主要消费人群。

因此虽然近代潮汕地区对外贸易发达,实际上绝大部分的贸易是与海外潮汕籍移民之间展开的。

近代潮汕地区的华侨投资在潮汕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仅汕头开埠后的几年时间里,潮汕地区的商业发展与日俱升,有商号4万余家,从商人员数十万之众。

海外华侨在潮汕兴办这许许多多当时比较先进的基础设施,既给潮汕人带来了方便和利益,为潮汕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促进了潮汕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认识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近代工商实业的发展,还为潮汕社会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社会财富的积聚创造了奇迹。

近代汕头的发展是潮汕近代化的一个缩影。

饶宗颐先生说:“自成同间开汕头为商埠,交通事业日进千里,曾不百年,凡轮船、铁路、公路、邮电、航空靡弗具举。

”[8](P107)1930年代,汕头新建4000余栋楼房,形成以小公园为中心,拥3500家商号的南中国繁华商城。

其商业之盛位居全国第七,港口吞吐之巨位居全国第三。

基于近代工商实业在潮汕社会中“首推巨臂”的地位,可以推断,近代工商实业的兴起至少再造了一个潮汕。

这正是“工商业文明”海洋文化的内涵在潮汕近代发展的体现。

所以近代潮汕文化第一位的是带有海洋文化特质的商业文化。

⒉近代潮汕海洋文化景观人类文化的对外辐射和交流,尤其是异域异质文化之间跨海的亦即跨国、跨民族、跨地区的文化辐射和交流,都是依傍于海洋才发生的。

一种文化在接纳、吸收多种文化的同时,能从异质文化身上汲取养分,进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文化嫁接和创造,处于海洋文化体系的使潮汕地域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

作为中原世族后裔的潮人所具有的坚韧不拔的性格与开拓进取的开放性格相交融,于是逐渐形成一种既有历代文化积淀又有时代投影的潮人海洋文化意识和精神。

就海洋文化的运作机制来说,它具有对外辐射性与交流性,或者说,异域异质文化的跨海联动性和互动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