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学 新贸易理论及贸易理论前沿

国际贸易学 新贸易理论及贸易理论前沿

4.新贸易理论及贸易理论前沿
1、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需要解决的问题2、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模型
3、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
4、企业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
4.1 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4.1.1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1)含义: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

(2)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度
可以使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测度产业内贸易程度的高低,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IT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分子部分表示“贸易余额”的绝对值。

IIT等于0,说明不存在产业内贸易;IIT的值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越发达。

如果某一行业的出口与进口相等,则IIT等于1。

由此可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值介于0 到1之间。

4.1.2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
当今的国际贸易更多地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北北贸易”。

对于这样一种新的贸易现象,显然不能用传统贸易理论来解释。

因为发达国家的资源比例是相似的,都属于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而同类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更具有相似的要素密集型。

那么,为什么国际贸易更多地发生在要素密集型相似的产品,和要素丰裕度相似的国家之间呢?
4.1.3 产业领先地位的转移
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但某些制造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显然,传统贸易理论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4.1.4 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
·传统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完全竞争,但现实的国际贸易却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

·实践证明,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许多垄断行为。

这显然也是传统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上述四个方面的背景介绍表明,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实践时遇到了许多困难。

在此情形下,很多经济学家开始尝试用新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实践,由此便诞生了新贸易理论。

4.2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上)
简单而言,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

在这些新的贸易理论中,最主要的就是克鲁格曼和他的规模经济理论。

4.2.1 新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
(1)市场结构由完全竞争转变为更加符合现实的不完全竞争
(2)由规模报酬不变转变为规模报酬递增
4.2.2 什么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表现,即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要高于要素投入的增长比例,这样一种生产状况。

4.2.3 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
为了利用规模经济,每个国家必须集中生产有限种类的产品,只要每个国家都只生产某几种产品,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都会比各自都生产时要大,世界也会因此而生产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

4.2.4 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模型
要理解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模型,需要从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一文说起,在该文中,他们充分阐述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和企业规模经济的两难冲突问题:
·对生产者而言,由于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因此,厂商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而减少产品品种;
·对消费者来说,由于消费的多样性偏好,产品的品种就应该是越多越好。

不过,规模经济的存在能够使两难冲突得到解决。

即每个生产者都去生产一种差异性产品,这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又能使生产者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利益,从而形成某种垄断竞争的局面。

克鲁格曼首先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建立了一个由规模经济引致贸易的模型。

该模型假定,经济中存在许多生产差异产品的垄断竞争厂商,并且每个厂商都存在规模经济。

通过分析后认为: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每个厂商的市场规模相对固定,因此规模经济无法实现。

··但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每个厂商的潜在市场规模都扩大了,于是,每个厂商都有向国外出口商品的动机,再加上这些厂商生产的是具有差异化的相同产品,相互的进出口就必然形成产业内贸易。

因此,根据垄断竞争模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样,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小,产业内贸易就会越大。

4.3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下)
4.3.1 国际贸易模式决定: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的相互作用
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决定国际贸易模式的?可通过以下例子进行说明:
假设世界市场由本国和外国组成
两国都有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
再假设本国的资本-劳动比更低,即本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
还假设有两个行业:毛衣和汽车,其中,毛衣是相对劳动密集型的行业。

4.3.2 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在1966年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此做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凡是制成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新产品阶段,二是成熟阶段,三是标准化阶段。

·核心观点是:工业创新国在开始时出口新产品,但随着产品技术的成熟与标准化,最后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由于这个理论考虑了要素密集度的动态变化,所以对落后国家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可以借助以下图形,来理解不同阶段具有的主要特征,以及贸易格局的变化。

图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上半部分表示净出口,下半部分表示净进口。

首先,在t0到t1这一段,即新产品阶段,技术还没有定型,大量的研发投入导致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都比较高,所以此时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的,工业创新国具有比较优势。

在该阶段,工业创新国是新产品的净出口国,而其他国家是净进口国。

其次,在t1到t3这一段,即产品成熟阶段,已经定型的生产技术扩散到国
外,模仿生产开始,价格逐步下降,该产品演变为资本密集型,其他发达工业国拥有比较优势。

在该阶段,其他发达工业国开始成为净出口国,而工业创新国则成为净进口国。

最后,在t3右边这一段,即产品标准化阶段,生产过程进入标准化大规模状态,低工资的非熟练劳动成为比较优势的来源,此时的产品演变为劳动密集型,有一定工业化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

生产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其他发达国家成为净进口国,而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国。

·由此可见,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造成了对生产要素的不同需求,即使各个国家拥有的生产资源储备比例保持不变,其生产和出口该商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转移,从而导致各国贸易地位的动态变化。

4.4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与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4.4.1 新新贸易理论
(1)企业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
·企业异质性就是企业之间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既简单,又比较抽象的概念。

如果把它形象化,企业异质性就体现在企业规模、生产率、组织结构、工资水平、产品质量、企业历史、资本密集度、所有权,等多个方面。

·新新贸易理论就是打破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关于企业同质性的假设,采用更为符合现实的企业异质性假设,进而将贸易理论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深入到了微观企业层面。

(2)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基于企业异质性假设,新新贸易理论主要有两个大的研究分支
·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以Antras(2003)为代表的企业内生边界理论,
4.4.2 新新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及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作业: abadaboa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