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7年级上第五单元《环球之旅-亚洲之声》教案
新7年级上第五单元《环球之旅-亚洲之声》教案
七上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一)---亚洲之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樱花》;欣赏歌曲《阿里郎》
教材分析
《樱花》的旋律多为级进,词乐关系以一字一音为多,速度稍慢,节奏松弛。其音乐采用日本独具特色的“都节调式”。
《阿里郎》在朝鲜半岛流传已久,不仅产生了许多变体,而且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朝鲜音乐的主要特点:五声调式体系、三拍子为基础的节拍特点。
(7)学生按自己标出的力度变化加入歌词进行演唱。
(8)教师启发学生用清晰的咬字和气息表现歌曲的意境,用强弱对比表现1-2、11-12小节如回声般的演唱意境。
2、欣赏三重奏《樱花》
(1)播放视频欣赏
(2)介绍尺八、筝、三味线(出示中国的萧、筝、三弦图片对比)
(3)请学生说说为什么日本的乐器与中国的乐器如此相似?
学生思考回答:是日本长期学习中国文化的结果。
教师小结。
3、欣赏《阿里郎》
(1)探讨朝鲜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A、探寻朝鲜调式与中国五声调式之间的关联。
欣赏《阿里郎》,并分析其旋律音的组成。
B、了解朝鲜代表性乐器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
从欣赏歌曲的视频中了解朝鲜的主要传统乐器长鼓(也称杖鼓)、伽倻琴。
(2)总结朝鲜音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唱和赏析《樱花》,初步感受、理解日本音乐文化风格及相关知识。
2、通过欣赏《阿里郎》,进一步区分日本都节调式和朝鲜五声调式,体会朝鲜民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日本和朝鲜的音乐文化特点,开阔视野,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见证中国文化对其深刻地影响,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日本和朝鲜的音乐文化特点,了解其音乐文化。
将歌曲的赏析与本课教学重点自然紧密的加以结合。
小结
三、小结:
师:纵观日本和朝鲜民族的音乐文化,无不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我们在自豪的同时,也应感叹人类吸收、借鉴和仿效外来文化,并巧妙加以融合,逐渐本土化的能力。
作业布置
板书
课
后
反
思
七上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一)---亚洲之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甘美兰”乐队的演奏、“蜡烛舞”、“短颈乌德”的演奏、乐曲《曼德》。
2、蜡烛舞
(1)介绍泰国的舞蹈和舞姿及“蜡烛舞”。
(2)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简单模仿舞蹈中的动作。
(3)再次播放视频,请学生注意倾听伴奏音乐中有什么乐器及音乐特点是什么?
学生:主要伴奏乐器有锣、鼓。音乐具有东南亚国家所共有的锣群文化。
3、短颈乌德
(1)简要介绍阿拉伯音乐
(2)出示“短颈乌德”图片,请学生描述一下它的外观。
A、旋律多采用中国五声调式。
B、节拍特点:教师哼唱《大长今》主题曲和一些朝鲜歌曲,总结出多为三拍子或三拍子倍数的节拍特点。
简单介绍便于学生了解歌曲。
在聆听、演唱中掌握新知。
拓展学生自主分析和运用音乐要素,创造性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乐器的形状和音色、以及两国的历史文化,分析两国乐器之间的关联,锻炼学生自主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欣赏的是亚洲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的音乐、舞蹈,它们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呈现,以点及面地展现亚洲各区域间相互关联又各具特点的音乐文化。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培养学生尊重、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愿望和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比较感兴趣。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多元文化。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3)视唱乐谱、感受歌曲结构特点。
(4)了解都节调式:
A、请学生从歌谱中找出歌曲中使用的五个音。
B、对比都节调式和五声调式。
教师弹奏并带领学生演唱音阶,帮助学生感受。
(5)教师范唱:
师范唱并提出气息要求。
(6)画出旋律线和力度记号:
请学生随旋律音高的起伏变化画出旋律线并做出力度的起伏变化,在谱例上标出渐强、渐弱记号。
教学重点
了解、体会亚洲不同国家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多而分散。
教学准备
地图、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导入
1、复习歌曲《樱花》及都节调式。
2、出示地图,展示本节课要学作品的地理位置。
新授
二、新课教学
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泰国
1、“甘美兰”
(1)介绍“甘美兰”乐器合奏形式。
欣赏、感受、探究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视频、课件帮助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甘美兰”乐器合奏形式;感受不同亚洲国家的音乐风格。
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进一步了解、体会亚洲不同国家音乐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开阔审美视野,培养学生尊重、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愿望和态度。
师总结:“乌德”阿拉伯语的原意是“木头”,指它的盖板是木制的,一种共鸣体呈半个梨状的短颈弹拨乐器,有五组双弦,用拨子弹奏。早期有用过三对或四对双弦的,现代的有些乌德琴演奏家会多加一对弦以扩展低音的范围。它是阿拉伯地区最重要的乐器,被誉为“乐器之王”。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两首歌曲都是学生所熟知的,旋律也易于学生接受。在欣赏过程中,多让学生参与演唱,在实践中感受歌曲的特点。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欣赏、听唱、、感受、探究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地图、视频、课件帮助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演唱《樱花》,了解日本都节调式和主要乐器。
2、了解朝鲜音乐的节奏、调式及乐器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演唱出歌曲《樱花》的旋律和意境,锻炼气息的控制能力。
教学准备
亚洲地图、三重奏《樱花》视频、课件、钢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导入:
出示亚洲地图,师提问:亚洲有哪些国家?(学生回答)
师: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按照地理方位,亚洲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亚洲约有一千个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分别创造了各自的文化。
从视觉和概念上建立亚洲文化圈的整体概念,初步了解其地理分布。
新授
二、新课:
1、学唱《樱花》
(1)师提问:日本的国花是什么花?(生答:樱花)
引入歌曲《樱花》。
(2)播放歌曲《樱花》,学生听赏
师:樱花在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尊为日本国花。日本著名的“三道”:茶道、书道、花道。樱花、和服、武士、浮士绘画等等都是日本文化的象征性符号。
(2)播放“甘美兰”视频并提问:有哪种类型的乐器?(欣赏后学生回答:以锣和鼓为主的打击乐器。)
(3)再次聆听音乐,请学生思考旋律与节奏是多重复还是多变化?(学生:多重复。)
(4)师总结“甘美兰”音乐器有:大吊锣、中吊锣、锅锣、排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