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听觉口语法

听觉口语法

21.听觉口语法所谓『听觉口语法』是利用听障儿童的剩余听力,藉由助听器的扩音系统把声音放大,或以植入人工电子耳的方式,帮助无任何剩余听力的孩童重新获得听觉潜能后,将听觉、语言、认知,依其自然发展之程序,在自然且有意义的情境中,透过会话式的互动,让听障儿童学习倾听、说话及语言。

『听觉口语法』的主要特色包括:专业团队合作的模式及父母深度的参与,使听觉成为儿童全人发展的一部分。

国际听觉口语委员会于1991年会议中,定出如下的宗旨:『使听障儿童在正常的学习与生长环境中成长,并使之成为独立、且对社会有贡献的个体』(Simser,1991)。

『听觉口语法』必须在不依赖读唇的情形下,先将听觉加以发展,否则听觉及视觉并用的技巧无法建立(Ling,Leekie,Pollack,Simser&Smith,1981;引自Ling,1993)。

由于助听系统及人工电子耳之发展,多数听障者都可以尝试这个方法。

因此,Ling(1993)认为『听觉口语法』应当是听障儿童的父母们,首先要尝试采用的方法。

>> 优点 Goldberg(1993)提出了支持『听觉口语法』的九几个理由:1、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听障儿童都拥有可加以运用的剩余听力。

2、配戴适当的助听器或植入人工电子耳之后,听障儿童可察觉到语音范围内多数的声音。

3、听觉通道是认知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在合适的助听器或人工电子耳帮助下,听障儿童会得到以听觉通道正常发展语言的机会,而不必依赖视觉的学习。

4、听力问题的诊断、助听器或人工电子耳的配置与听觉的刺激,这些都必须及早进行,以免错失神经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5、若未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及时开发听觉,音响的输入效果将会因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变差。

6、听觉口语治疗是以正常语言之发展为架构,因此在大环境都支持的情境下,婴幼儿、儿童与养育他的人,若能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互动,他们所学到的都将是最有效的语言。

7、透过听觉通道来学习语言,将会连带发展出阅读的技巧。

8、听障儿童学习『听觉口语法』,说话与健听孩子进行沟通。

9、『听觉口语法』已经训练出许多的成功案例,这些听障者不但会说话、能够独立,更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 特色『听觉口语法』有其特定的哲学与原则,集合数字资深教师与学者对此法的见解(Estabrooks,1994;Simser,1993;Marlowe,1993),将其特色陈述如下:一、团队合作方式:团队成员包括:听障儿童的家庭医生、耳鼻喉科医生、听力师、听觉口语治疗师、儿童心理师、社工人员、职能治疗师、物理治疗师、遗传学家、语言病理师、校方人员、父母或养育儿童的人。

所有成员都以支持与协助父母为目标。

而由于听觉口语治疗师与父母往来频繁,所以双方尤其要维持良好的关系。

Estabrooks(1994)特别提出一个听语治疗团队的模式,其中,听力师、听觉口语治疗师与父母则是最主要的核心人员(Simser,1993;Estabrooks,1994)。

二、父母的深度参与:『听觉口语法』是以父母为主要的个案经营者,因此父母要学习的知识与技巧相当多,听力学、助听器、行为改变技术、听觉口语法教学技巧等。

父母不但要了然于心,而且要将这些技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总而言之,在教学上透过听觉口语治疗师的指导,父母要扮演的是积极参与的教学者,而非观察者的角色。

另外,在听障儿童的听觉管理中,父母也要积极明了有关孩子的听力问题、听力变化与助听系统之状况。

Marlowe(1993)指出,透过积极、深度的参与,能促使听障孩童的父母主动去学习,并了解如何运用策略以发展孩子的听觉功能。

父母在参与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只是在孩子接受训练时,做为听觉口语治疗师的示范对象之外,更可以提供治疗师有关孩子沟通意图与发展现况之讯息;而在离开教学中心回家之后,父母更要将课堂中所学得的知识技巧,在自然且有意义的情境中教给孩子,以完成治疗师所要求的当周或当月教学目标(Simser,1993;Estabrooks,1993,1994)。

三、语言输入为主要的听觉刺激:强调以"语言输入",而非使用周围环境的声音,做为孩子最主要的听觉刺激。

因为要促进语言能力,唯有从"语言输入"本身着手(Simser,1993;Estabrooks,1993)四、依循正常发展程序来教学:课程中的五个主成分:听觉、说话、语言、认知、沟通,都是以正常发展为架构,因此听障儿童的发展与正常儿童相似,只是在开始时发展速度较慢(Simser,1993)。

五、强调听觉的运用:听障儿童必须学习用听觉接收讯息,而非使用视觉。

有时候,为了达到真正刺激听觉的效果,老师会运用一些技巧,以避免听障儿童并用视觉(即读唇)与听觉。

这些技巧包括:遮住嘴型、与儿童平行而坐等等。

听觉口语治疗师发现,强化听觉对孩子在发展说话、语言、认知、沟通时,将能产生良好的循环效应;亦即当他们听、说的能力增强时,说话、语言、认知、沟通等能力也会跟着进步,反之亦然。

至于读唇则不必刻意教导,因为听障儿童在音响不佳的沟通情境中,自然会用上视、听并用的方式(Simser,1993;Estabrooks,1993,1994;Marlowe,1993)。

六、有效的听觉管理:『听觉口语法』并未藉助特殊的助听系统,而是使用一般的助听系统或者人工电子耳。

此法非常重视听觉训练,因此听觉管理格外重要。

在『听觉口语法』中,听力师所做的听觉管理包括:听障类型、听力损失程度之鉴定;听障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配置助听系统;观察听觉系统是否有变化,并协助配置合适的助听系统;与听障儿童父母密切合作,以提供孩子高品质的听觉与学习环境。

『听觉口语法』所强调的听觉管理并不把责任全放在听力师身上,同时也需要听障儿童家庭的投入。

换言之,听障儿童的父母亲(或养育者)必须由被动的观察,转换为主动的参与角色。

因此,听力师在为孩子做听力检测时,他的家人也必须在场。

一方面让他们更了解听障儿童的听力问题,一方面也增加他们对听力学的相关知识,此外,家人也可针对孩子做听检时的反应,向听力师提供一些自己平日所观察到的事项(Marlowe,1993)。

研究报告国外学者曾针对152位接受听觉口语法的听障者,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你将自己归属在听人世界、听障世界或两者皆是?1. 72.7%的人将自己归属在听人世界 2. 26.7%的人将自己归属在听人世界及听障世界3. 1%以下的人将自己归属在听障世界4. 将近90%的听障者在上国中之前,已经完全回归正常学校5. 77.6%的听障者可以使用电话6. 75%的听障者,其配偶听力正常7. 95%的听障者在高中毕业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注:回答此问卷者,有93%是重度或极重度听障者陈淑云的《情景自然口语法》之运用方法和心得交流<情景自然口语法>可以为很多不知道怎样展开语言对话的康复师或者家长提供素材并且扩展思路,我们很多家长用过后都说现在对着孩子说的话更多了,我觉得把各类优秀的内容在同一主题上加以整理后会觉得更全面,更适合孩子们学习!我有个疑问:假如每个孩子都按这个学,那不是每个孩子对某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成一种模式的了?我想既然说是方法,那么就是要我们掌握的是方法,而不是模式.书中罗列了很多的情景内容,并不是要让家长们简单的复制给孩子,而是要求家长掌握方法.开阔思路.将生活中的情景对话有机的结合, 及时地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展开训练. y?0⒚/漏比如说在二、情景口语对话 <家> 里的内容.要求的是孩子熟练掌握和家有关的词汇,进而再提升到掌握短句,再完成组织语言的一个过程, N:畵.I?S其中列举了24个对话问答.我们可以看第一个,"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名字叫什么?我叫•••••• "在这里是一个答案几种问法,他所体现的是孩子的思维能力训练.而不是简单的模式言语训练.他需要孩子自己分析问句的不同,并做出回答.这在过去的教学方法中,是只做一个提问.孩子做一个回答.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孩子机诫记忆.这样也就是模式训练.所以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说的很好.问什么答什么.可一改变提问的方法,就蒙了.比如我见过的一个孩子,语言清晰度很好,问"几岁啦?,今天吃的什么?你是衣服颜色是什么?我的衣服颜色是什么?回答的都非常好.然而转换了方式.问"你身上什么东西是蓝色的,我身上什么东西是白色的."那孩子的眼睛开始转向妈妈来寻求答案.而在第19个对话里是给了一个提问若干答案的情景.19.你上幼儿园吗?可以回答"1,我不上幼儿园,2我上幼儿园.3.我在**幼儿园.4我今天不上幼儿园 5.我明天上幼儿园,通过回答句式变化.让孩子在思考中学习和理解语言的内容同时增加词汇量.就这两个我简单的分析了一下,或许理解还不够深,请老师们指正,我想这套方法.不是简单的提供教学的模式,而是方法.他所解决的就是孩子理解力的问题.因此对于生搬硬套的家长请注意及时改正.对于书中的内容要自己先理解,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灵活.但我的孩子每次回答我的话(对话时)总是说很短的句子。

是不是每一次我都要地求他说完整才行?多了他很烦躁的。

比如:你喜欢去麦当劳还是去肯德基?你想去哪里吃饭?麦当劳。

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司机。

(看见他舅舅开车送我们回家小家伙挺羡慕。

)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有时候真的是很烦恼的。

哈哈! 我到是想不出来比你孩子更好的回答了.就这两个问题这样的回答是最适合的.我们教孩子语言,就是要教孩子一种交流的技巧.可能您是希望孩子这样回答"妈妈.我想去麦当劳吃饭." "妈妈.我长大后想做司机"这样的回答是很完整,但要是对于一个正常孩子来说,也是很罗嗦的,如果我们的孩子都是按这样的模式回答问题,那么变化性就没有了.孩子简短有力的回答,应该是思考后的一个结果.而不应该视为偷懒或笨的表现.我们一直在句长、语法等等的框架中帮助聋儿建构一种一种僵化的语言模式,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来达到这些目标,殊不知,语言的真正意义在于运用,失去了在自然情景中的交流和运用,10000个模式也等于零,而只要能实现交往的目的,0.1也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8年前,我在新乡县遇到一个聋儿(我的定义,孩子的父母根本不这样认为),父母(均为大专学历)在孩子不到1岁的时候就为孩子验配了助听器,当时孩子2岁3个月,当我在当地康复机构的要求下劝孩子的父母到机构来训练时,孩子的母亲用现场和孩子的交流做了最好的拒绝回答,孩子用稚嫩的童音,基本清晰的词汇和母亲毫无障碍的说笑,我无法让自己的劝说开始,我最终选择了放弃,而今孩子已经在正常小学就读,直到现在孩子的父母没有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聋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