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上海金融国际化水平的思考叶耀明1 张云慧2 王 胜3(1、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092) (3.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200002)内容摘要:上海金融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运用金融国际化相关评价指标,衡量了上海金融国际化水平,分析了制约上海金融国际化水平的原因,对于提升上海金融国际化水平的提出了相关建议与路径选择。
关键词:金融国际化水平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9)11-0097-010收稿日期:2009-08-10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金融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尤为关键,这是金融中心发展的方向与循迹的路径。
虽然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日渐完备,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金融机构和要素市场的集聚效应日显突出,金融生态环境位居全国前列,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人才纷至沓来,且近期已率先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上海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金融服务中心并正在向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稳步前进,但是与国际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金融发展仍存在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偏低等问题。
因此,如何进一步理解金融发展国际化的内涵及评价指标,衡量评价上海金融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以及究其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关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对于有效提升上海金融发展的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着重要的政策价值与实际意义。
一、关于金融国际化及相关评价指标的理解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国际化内涵都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虽然尚未形成共识但都已较好地梳理出各自脉络。
刘明志(2009)探讨了金融业三个国际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夏建伟、陈理飞(2004)认为金融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金融活动日益跨跃国界,与各国金融活动逐渐融合的过程;赵延河、齐兰(2006)从推力的角度认为金融国际化可概括为信用活动从内引和外推不同方向进行的国际性延展以及与之相伴的国际货币的跨境流动和货币兑换,表现为一国金融机构、业务、市场、监管和货币等多方面的国际化。
张幼文(2008)指出,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是金融中心发展的方向,也是路径。
王益锋(2006)和何建文、敖雪(2008)等学者也就金融国际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界定概念。
既有研究表明,金融国际化可以概括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金融活动的日益繁盛,逐步将本国本地区内进行的金融业务活动拓展至他国,乃至全球的过程。
这当中具体包括货币、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人才、金融资金流动等多个方面的国际化进程,具体可以理解为: 97(1)货币的国际化表现为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国际金融中心的母国货币应当占据一定的地位,其作为国际贸易支付结算手段、外汇储备手段和国际资本交易手段的作用应当不断扩大。
一个货币在其法定流通区域以外被接受的程度越高,其国际化程度就越高。
近期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启动不仅对于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表明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2)金融业务国际化表现为将传统的国内金融业务逐步对外发展,同时引进国外金融业务以相互补充发展,在改变金融业务对象、性质、规模的同时,积极创新吸纳有利于国际投资的新型业务类型。
(3)金融市场国际化表现为将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形成联动,提供跨境服务,为境内外参与者同时提供服务的过程。
在制定开放的金融市场准入制度的同时,鼓励国内资金进行海外投资,促使国内外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
(4)金融机构国际化表现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一国或地区应当拥有相当数量的海外金融机构,同时本国本地区的金融机构也应当在海外广设分支结构,最终形成内外兼收的金融网络。
(5)金融监管的国际化表现为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轨,使本国本地区在金融活动规范性方面同国际市场保持一致,以便于海外机构和投资者进行市场操作。
(6)金融人才的国际化主要包括金融人才的国际沟通能力、国际工作经验以及国内外金融人才流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7)金融资产流动的国际化是指一国或地区的金融资产在海外占其整个资产比重达到一定规模,成为一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衡量一国或地区的金融国际化水平,可以运用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即经济基本面指标、金融活动指标和金融环境指标:表1国家(地区)金融国际化程度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经济基本面指标经济国际化程度货币国际化程度金融部门产值/GDP外商直接投资占GN P/GDP的比例国际投资比例经济自由度进出口贸易总额跨国投资总额外资利用率汇率制度国际化程度汇率水平国际化程度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外汇自由兑换程度本币的国际贸易结算比例国际外汇储备比例金融活动指标金融业务国际化程度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离岸金融业务成交额/成交量金融创新业务国际化程度B股种类及市场成交额/量B股成交额/量在市场中所占比重海外IPO融资额海外保险业务额国际债券发行交易额/量98续表2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金融活动指标金融资产国际化程度金融资产外资比例本国(地区)持有海外金融资产额国际资本流入量国际资本流出量金融环境指标金融监管国际化程度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金融人才国际化程度金融法规国际化程度金融监管机构设置国际化程度金融监管流程国际化程度金融风险控制国际化程度跨国金融机构数量跨国金融机构占本国(地区)金融机构比例本国(地区)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数量外籍金融人士数量及占金融从业人员总数比例海外归国金融人士及占金融从业人员总数比例高学历金融人才及占金融从业人员总数比例作为基本面指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某国(地区)的经济基本状况的国际化程度进行衡量,其中经济国际化程度主要衡量经济基本面及对外贸易状况;货币国际化程度,主要衡量母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的重要程度。
作为金融活动指标,主要评估重心集中在金融领域,分别设立了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三个衡量国际化程度的二级指标。
金融业务国际化程度,主要衡量金融业务与成熟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务接轨程度,并重点关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状况;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主要衡量金融市场运行中国际化程度发展状况,其中涉及B股的指标是作为衡量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的特殊指标。
金融资产国际化程度,主要衡量某国(地区)金融资产中外资比例及流动情况。
作为金融环境指标,主要用以衡量某国(地区)金融发展软环境。
其中的金融监管国际化程度,主要衡量金融法规、监管流程上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如何;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主要衡量某国(地区)吸引国外金融机构及发展海外分支金融机构的程度;金融人才国际化程度,主要衡量某国(地区)金融从业人员构成。
二、上海金融国际化水平衡量自1992年提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至今,上海金融业已然经历了17年的飞跃式发展。
目前,上海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制和较为成熟的金融监管环境,并且成为全国经济自由度和金融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一)基于经济基本面指标的金融国际化水平衡量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 长三角 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1/10,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1/4。
1992年至2007年,上海经济已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8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1369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
上海人均生产总值在1999年达到3000美元后,一连攀上5个 1000美元台阶 ,目前已超8700美元,这一水平已经相当于世界上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
此外,上海经济增长带来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财政收入仅190亿元左右,2008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82.3亿元,同比增长13.3%。
虽然与2007年达到31.38%的增幅相比,2008年上海的 吸金 能力有所下99降,但是在国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这一数据仍然说明上海的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在直接吸引外资方面,上海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已经从1990年的1.77亿美元、2000的31.6亿美元跃升至2007年的79.2亿美元。
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达100.84亿美元,增长27.3%。
2009年1-6月上海实际利用外资51.59亿美元,同比增长2.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由去年的2/3上升到3/4。
这种级数增长的趋势说明上海在近20年间在引进外资方面成绩辉煌。
与此同时,外贸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的增长态势更是这一结果的有力证明。
1978年,上海外贸进出口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仅为19.1%,到1998年,上海用20年的时间将这个比例提升至68.3%。
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中,随着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2007年的上海将这一比例提高到176.5%,也就是说上海目前的外贸进出口商品总额是生产总值的近两倍,外贸进出口商品总额达到2829.73亿美元。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近一年多上海外贸进出口商品总额增幅有所回落。
数据表明上海在经济基本面已经具备了金融国际化的基本条件。
在货币国际化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给上海金融国际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已充分表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正向着更加灵活、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的逐渐增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将为期不远。
(二)基于金融活动指标的金融国际化水平的衡量离岸金融业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具体业务项目的服务要求需要达到的国际水准或者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对于金融业务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2002年6月允许交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开办离岸业务以来,上海的离岸金融市场已经经历了7年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随着 走出去 发展战略的实施,各中资离岸业务经办银行通过积极为海外发展的中资企业提供本地化的跨境离岸金融服务,其离岸金融业务规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06年,国家外管局批准注册在浦东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离岸账户资金池试点,这表明上海离岸金融又向国际化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截至2007年末,各中资离岸业务经办银行离岸业务总资产余额已达49.3亿美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30%。
与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离岸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距期望的区域意义上的、与市场需求相符合、对外具有较强辐射影响的离岸中心尚有较长的路程要走。
伴随着金融业务的国际化趋势,上海的金融市场也向着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方向前进,这当中B 股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应是金融市场开放最直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