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反思
要想比较我讲的课与好学堂的差距,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好学堂。
其实用我现在的眼光,也不能给好学堂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义。
但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
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
两者间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前者重在结果,后者重在过程;前者讲究的是美,后者讲究的是真;前者观看的是“台上一分钟”,后者观看的是“台下十年功”。
一般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
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首先,要以学生为本。
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
课堂上学生要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
在课堂上我也安排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可是这些训练都是以老师的问题为引导,缺少学生的真正质疑。
对于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和重点设置的比较简单,课后反思起来,课容量安排得还是不够紧凑。
可以说学生对木兰的形象整体上应该有自己的认识,从课堂上的表现看,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的程度不积极也不激动,因为学习任务不经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而我却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没有在课堂上很好地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
在整堂课上,大部分是老师安排的痕迹。
课堂的生成没有。
没有给学生提问的空间。
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没有被提出来。
在学生读的训练中,只设计了去体味人物的形象,而没有关注语言的品味。
事实上是可以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
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
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
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
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在这里,很显然我缺失了品词品句,咬文嚼字。
缺少对学生关于对语言的品味的指导。
使语文味有了很大的缺失。
在练笔的训练中,孩子们表现不错但看不到他们成长发展的轨迹;在练笔的设置上,关注的更多是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站在木兰的角度体味她当时的所感,从而更好的感受人物形象,所以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没有给出有效的方法。
即使没有任何指导,学生也能自主地完成这次的练笔任务。
所以本次练笔的训练,不能给予学生在写作实战上一个发展的方向。
总之,这堂课离好学堂的差距非常大。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
具体地说老师备课时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媒体的运用作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后,在穷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而作出应对措施后,就要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然后该激励的激励,该点拨的点拨,该示范的示范,该调整的调整……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