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四、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1、意动用法之形容词意动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渔人甚异之
于其身,则耻师焉 2、意动用法之名词意动 吾从而师之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它所表示 的 “认为”这个意义特点。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 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是主 观的看法,客观就不一定如此了。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类型: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 表判断。
· (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3)梁父即楚将项燕。 · (4)环滁皆山也。 · (5)此亡秦之续耳。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类型: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 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终老不复取 2、莫春者,春服既成 3、举酒属客 4、将军身被坚执锐 5、云销雨霁 6、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二、一词多义
(一)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二、一词多义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的常用翻译方法: A:名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 陈胜王 沛公军霸上 B: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 蹄之 而后乃今图南 C: 换一个相应的动词。 女幸而偶我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名 词 作 状 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 ••••••” “从(在、当)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 “像••••••似的”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常以身翼蔽沛公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二)文言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 同的句式和用法,强调 “不同”“特别的”。 就文言文来说,这 些句式却是很正常的。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 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 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
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类型:
1、用“者”、“也” 表判 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 断。
实 词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 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 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 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 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 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 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变” 是本字。
——形容词活用
形 容 词 作 动 词
形容词后带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
素善留侯张良
秋毫不敢有所近
四、词类活用
——数词活用
数词在谓语的位置上或
数 词 作 动 词
在它的前面有能愿动词时,
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 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通 假 字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 的意思。 又如: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的意思。 还有“案”通“按”,“庴”通 “措” 小 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 文所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 个,如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 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这对 文言文阅读大有帮助。
练习:
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亦崎岖而经丘 B、拜臣郎中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紫电青霜,孟学士之词宗
)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 的名词用作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受副词“遂、弗、不、皆、已”等修 饰的名词用作动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皆指目陈胜 范增数目项王 观察这些句子,能看出什么规律吗?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包括文 言虚词和文言实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 类积累下来,是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 要途径。
虚 词
虚词
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 个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强调“常见”和“用法”)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
内容。使动用法主要要动词使
动、形容词使动、名词使动。
四、词类活用
动 词 使 动 篇
——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使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 却匈奴七百余里 2、及物动词使动。 外连横而斗诸侯 序八州而朝同列
分辨及物动词是否使动用法,主 要还得认真分析语言环境,根据上下 文来确定,没有其他更简洁的方法。
三、古今异义
★注意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这类词
古今外形相同,但意义不同。 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 以为一个双音词。 铁骑突出刀枪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古今异义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 两个单音词来理解。有些词语虽然是双音 词,但只有一个语素,这个语素是由两个 音节连缀而成的,如果拆开,就不能表达 一个语义如“琵琶”“可汗”“彷徨”等。 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关 于 词 的 比 喻 义
雕虫小技
1、读音不同,意义不同。 2、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 3、选择题中,谨防陷阱。
牛刀小试:指出加点字实词的意义
1、见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风吹草地见牛羊 曹刿请见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见渔人,乃大惊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慈父见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 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3、用“为”“为……所……”“……为所” 表被动。
⑸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⑺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关 于 词 的 引 申 义
二、一词多义
词的比喻义也是一种引申义。但因为 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 彩鲜明,所以把它独立出来和引申义并列, 成为转义的一种形式。它使由本义通过打 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 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 势力范围内 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 的 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 动
四、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
形 容 词 作 名 词
1、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 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 人或事物的意义。 小学而大遗 将军身被坚执锐 2、形容词用在“其”“之”或数词后,则活 用为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四美具,二难并
四、词类活用
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是从本 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 义有相类似、相对立、 或相关联的意义。
关 于 词 的 引 申 义
二、一词多义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 的这些引申义: 1、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 深 2、深厚。如:友谊很深 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4、浓,重。如:颜色太浓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 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四、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要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 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 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经常可以翻译为: “把------当作(看作)------” “以------为------” “认为(觉得)------怎么样”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名 词 作 状 语
3、表示对人的态度,译为“从(在、当) ••••••” 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吾得兄事之 4、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 ••••••”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四、词类活用
——动词活用
动 词 作 名 词
1、从动词在句子的位置来判断,看它是否 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 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一屠晚归 2、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 如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四、词类活用
形 容 词 使 动 篇
——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作 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 或状态 。 春风又绿江南岸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足以荣汝身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名 词 使 动 篇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 面目见之 族秦者秦也
4、用“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
5、意念被动句(无标志)
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 ⑵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 良弓藏。 · ·
名 词 活 用 为 动 词
四、词类活用
名 词 活 用 为 动 词
——名词活用
3、“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4、名词用在代词“之、尔、我、汝、其”等 前面用作动词。 一狼洞其中 驴不胜怒,蹄之 5、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 则前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我师道也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