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文言词语与句式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
于张仪。 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5、动词本身表被动,根据上下文判断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康德: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 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 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 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 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 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 最后一章 亚里士多德: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 如果彼此交换,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 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而彼此交流这些思 想,那么,我们就各有两种思想。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注意:“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而是 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3、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肯 定“非”表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是乃狼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古 义:
后起意义:
金属
黄 金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
今 古
•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 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试试看:
• 饿:本指程度严重的饥饿已达到死亡威胁的程度, 如“饿其体肤”。现仅指一般的饥饿。 • 怨:恨。现指不满意、责备。 • 禽:飞禽走兽。现仅指鸟类。 • 丈夫:男子。现指妻子的配偶。 • 子:子女。现儿子。 • 臭:气味。现难闻的气味。 • 劝:勉励劝说等。现仅指劝说。
古义:①冶炼 ②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 今义:使身体素质意志品质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提出意见、议论、批评 今义:恶意中伤
是祥也,吉凶焉在
古意:预兆、有吉有凶 即吉凶预兆 今义:多指吉兆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 (只有一个音节的词,“一个字一个
词”)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两个音节以上的词)
偏义复词
由两个音节构成,只有一个音节表
达意义,另一个音节只起陪衬作用。
体肤 “饿其体肤”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耳目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 耳目之观”其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 “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4、直接表判断
荀卿,赵人。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臣本布衣。
被动句
1、用“被”表被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用介词“为/为……所……”表被动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又请杨子
之竖追之。《列子〃歧路亡羊》
蒙下文省略
省宾语
项伯乃…私见张良,具告( 门宴》
之
)以事。《鸿
竖子不足与(
之
)谋。《鸿门宴》
注意: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
是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省介词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
省略句
省主语
廉颇为赵将,( 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伐齐,大破之。《廉
承前省
公
)度我至军中,
沛公谓张良曰:“……( 公乃入。”《鸿门宴》
蒙后省
省主语
(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王
)曰:“不若与人。”
《孟子》二章
对话省
省谓语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鸿门宴》
承上文省略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古汉语中一般用 单音词来表达:
母亲
贫穷 而且
母
《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
贫
荀子《天论》:“天不能使之贫。”
且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不要误将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词当作现 代的双音词:
单音偶合
同。 如“然后”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顺承 关联词,但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单音节的 词组成的短语,应解释为“这样以后”; 两个单音节的词语放在一起刚好和现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处:《晏子春秋》 意思:坚持不懈做事的 人,总会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总会到 达目的地。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 于细. 出处:《老子》 意思:天下的难事,一定是 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 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文言中特殊的双音词:
标志:介词“于、以、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 心服也。《资治通鉴》
定语后置句:荆州附操之民 被动句:被兵势所逼
判断句:不是心里臣服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形式相同,但意思不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古义] 于是 / 写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古义] 跟随 / 而且
[今义] 表示更进一步,连词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种树郭橐驼传 》
[古义] 那 / 实际上
[今义]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副词
古义:
杰出、英俊
(褒义词)
今义: 生活放荡,
(贬义词)
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
《赤壁怀古 》
•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 发生了变化,要么由“褒”变“贬”,要么由 “中性词”变“褒义词” 或“贬义词”。
试试看: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义:武士、勇士 今义:帮凶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B、何……为?(……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何……之有?(有什么……呢?)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想想看:
后起意义:
后起意义:
泛指一般的江
古义:
泛指一般的河
古义:
长江
江汉朝宗于海。
《尚书〃禹贡》
黄河
以河为境。
《韩非子〃有度》
古 今
•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 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试试看: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外戚 是女子不好 古义:指女子相貌好看 今义: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古义:
后起意义:
出门时带的 包裹
外交使者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古
今
•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 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 思了。
试试看:
• • • • • • • 币: 涕: 走: 去: 慢: 牺牲: 假:
礼物; 钱。 眼泪; 鼻涕。 跑; 步行。 离开; 前往。 怠慢; 不快。 祭品; 为了革命事业而舍弃生命。 借; 真假、假期。
宾语前置
3、用“是/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突出强调宾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唯利是图 / 唯才是举 / 唯命是听(成语)
这时的“是/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宾语前置
4、介词“以”的宾语较活跃,即使不是 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 氓》 夜以继日
(2)意义相对
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
句中偏指“姥”和“兄”,而“公”和“父”不表示意 义。
(3)意义相反
只有“亡”表意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 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 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赤壁之战》
3、在动词前用“见、受”表示被 动
如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
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表被 动
言。《促织》
注意: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 介词“以”、“自”等。
倒装句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1)表示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例:王曰:“何以知之?”
B、孰与……?(与……相比,哪个……?)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