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中国的政治体系

一、中国的政治体系

一、中國的政治體系01 中國的政體(1.1)維特浮哥認為中國政體是「絕對的專制」。

(即君主擁有絕對的權力,完全沒有制衡。

)錢穆認為漢以後的中國政府是一種「平面的」、「開放的」「文治政府」,中國政治是一種以「義務責任為本位」的「君職政治」。

(附: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既非貴族政府︰也非軍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個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金耀基認為維特浮哥的說法是「偏向現實」層面立論,完全忽略了中國文化的理想面,而且取樣也不平均(指維特浮哥只著眼於一些專制的君主,而無視一些較開明的君主)。

金耀基認為錢穆的說法比較「偏於理想的層面」立論;在「現實世界」中,君主未必每個君主能夠實踐所謂以「義務責任為本位」的「君職政治」。

梁漱溟說中國之不免於專制,並非其本意。

其「本意」不是專制,這是就「理想的層面」說;「不免於專制」是就「現實的層面」說。

我們固然不能將「理想」當成「現實」而美化中國的政治;同時我們也不應只著眼於「現實」而無視「理想」的客觀存在。

正如金耀基所說「中國文化有其理想面,亦有其現實面」。

(1.2) 維特浮哥認為中國的政治是絕對地閉鎖的,中國的考試制度非由民主力量而係由專制君主一人而設的。

錢穆認為中國的政權早已開放了,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察舉」(漢代)、「科舉考試」(隋唐以後),進入政府。

金耀基認為不同意上述兩人的說法。

他認為「中國的政治雖非絕對專制,(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察舉」或「科舉考試」進入政府),但亦未真正開放,(因為政權仍全部握在君主手裡,君主仍為政治的主體,這一點沒有改變過)同時因考試制度而入仕,也不能就認為是政權的開放。

(參看注釋(18)徐復觀的類比)*思考:中國大陸的政治體系是否「絕對的專制」?是否「絕對的閉鎖」?02 叛亂與革命(2.1) 叛亂──梅篤斯把反抗暴君、而非反抗政治原則的稱為「叛亂」(rebellion),「叛亂」所引起的政治變遷「只限於人事的變更,而非政治秩序的更迭(改變)」。

革命之後,只是「從一個君主換到另外一個君主」。

(2.2) 革命──梅篤斯把反抗政治現行原則的稱為「革命」(revolution),「革命」所引起的政治變遷的是政治秩序的改變,而不限於人事的變更。

*思考:根據梅篤斯關於「革命」的定義,「辛亥革命」能否算是「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否「革命」?筆記:03 中國政治文化的特點(3.1) 中國人從不懷疑過君主政治之外有更好的政治體制,並且認為「專制」是人群「唯一無二」之政體。

(3.2) 中國思想家是不相信應該由人民自己來管的,中國人一直認為政治應該由賢德的人來做。

中國的政治理想是一種「以民為本」的德治──賢人政治。

(3.3) 中國人的政治文化是「臣屬文化」。

中國人從未考慮過問政治(缺乏「投入取向」),參與政治(缺乏「參與取向」),從來沒有「政治主體」的自覺(缺乏「自我取向」)。

(3.4) 中國人缺少「民治」(by the people)的觀念,缺少政治的自覺。

(3.5) 所以,中國除了「儒吏階級」之外,缺少有力的團體以制衡君主;造成二千年來「家天下」的局面。

(3.6) 中國二千年來,行的都是「君主制」(唯一的政體),政治的權全在君主,政治的主體亦在君主。

因此,中國的政治權力是自上(君主)往下(由宰相以至於各級官吏)流的。

(有別於錢穆所說的「平面的」)(3.7) 中國的政府只是皇室的擴大(君主視國家為個人的私產),官員不啻是君主之僕役(官員服務的對象是君主而非人民)。

(3.8) 由於中國人缺乏政治主體的自覺(自覺到人民才是政治的主體),所以中國只有「治道」而無「政道」,只有「吏治」而無「政治」。

(3.9) 中國二千年來的政治,是由以皇帝(君主)為中心的官僚系統所支配,而官僚系統是臣屬於君主的,而並非與君主平立(地位平等)或對立的(只聽命於君主)。

(3.10) 中國老百姓對政治漠不關心,持一種「非政治的態度」。

*思考:請將上述論點重新整理,使更有條理。

「民本」和「民主」有甚麼異同?為甚麼中國的「民本思想」不能發展而為「民主精神」?中國政治文化和中國人的人格特徵有甚麼關係?筆記:二、中國人格的特徵04 閉固性人格(4.1) 成因:古典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社會型態歷久不變,形成中國人「順應自然」的人生觀,從沒想到改變世界。

(4.2) 特點:A 對新環境缺乏重新調整「自我」的能力;(缺乏適應新環境的能力)B 循例重俗;C 被動閉縮;D 自制;E 自足;F 傾向孤立;G 默從;H 對政治等公共事務缺乏興趣、關心和參與(4.3) 例證:(請自行補充)(4.4) 評論:(請自行補充)A 閉固性的人格,循例重俗,自足自制的,就易於管理,因此具有安定社會的功能。

因為自足的人,少與人爭執;自制的人,循例重俗的人,就守規守禮(社會規範),遵守法制;同時,易為獨裁者利用。

B 閉固性的人格,循例重俗,就易於團結,有團隊的精神。

因為服從性強,意見容易統一。

C 閉固性的人格,循例重俗,自足自制,被動默從,就易於被獨裁者利用;而且對政治缺乏興趣、關心和參與,對於民主政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不利的因素。

中國數千年來行的都是比較專制、獨裁的「君主制」,而始終不能改變成「民主制」,與這種閉固性的人格,有一定的內在關係。

D 閉固性的人格自足,滿足於現狀,就不會謀求改進,就不會有新的發明。

閉固性的人格循例重俗,一定欠缺創造力,不主動,不積極,欠缺自信。

這些都不利於社會的進步。

E 中國人的閉固性人格,對環境缺乏重新調整自我的能力,顯然是由中國農業社會所塑造的。

因為農業社會的變化很緩慢。

這種人格,對現今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現代化的(工商)社會,是不適合的。

因為現代化的社會,要求流動的人格,要求人們要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05 權威性人格(5.1) 成因:人們對於自然之不可捉摸,常常充滿焦慮;於是「倚賴傳統」、「倚賴權威」,以消解內心之焦慮。

(5.2) 特點:A 服從權威。

B 服從長上──父母、老師、上司等。

C 決定對錯視乎階層的身份,而非事情的本身。

D 做事考慮的不是「甚麼是甚麼」,考慮的是「誰是誰」的問題。

E 缺少「成就取向」。

(5.3) 例證:(請自行補充)A 老師總是對的。

B 君主是不可以挑戰的。

C 官老爺總是沒錯的。

(5.4)評論:(請自行補充)A 具有安定社會的功能。

B 個人的創造力大大地受到窒礙、損害。

─┐C 缺乏「成就」動機。

─┘較缺少創新的發明。

D 在人格心理上傾向於「權力」。

E 不利於科學的發展。

因為從事科學或其他學術研究,一定要有懷疑的精神;迷信權威,缺乏是非對錯的觀念,不利於學術(特別是科學研究)的研究。

F 服從權威的心理習慣,易於被獨裁者利用。

G 服從權威的人(其極端是迷信權威),必然缺乏理性,是非觀念薄弱,不利於法治。

06 特殊取向與人情味(6.1) 成因:中國是以家族為本體的社會,以「原級團體」為主。

在原級團體中,人與人的關係是基於身份的,是特殊取向的。

儒家思想著重倫理家族,主張有等差的愛;基督教基本上要教徒離開家的,有濃厚的普遍取向性,主張博愛。

(6.2)特點:A 中國人對活動範圍所及的人,不自覺地視為「親人」,富有人情味;相反,對於活動圈外的人則視為「外人」,則顯出無情的態度。

西方社會,以次級團體為主,人際關係基於契約。

所以,較傾向博愛,而對於原級團體之特殊的人際關係,反而顯得比較少人情味。

B 中國人不以名字、先生互相稱呼,而以「老兄」、「伯父」、「大姊」、「伯母」互相稱呼。

(6.3) 例證:(請自行補充)A 凡是親戚朋友,就爭先讓位;對非親戚朋友,則爭座恐後。

(6.4) 評論:(請自行補充)A 中國官員往往枉「法」而徇「情」。

(將人情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律不外乎人情」只是枉法徇情的藉口。

)07 形式化與面子問題(7.1) 成因:A 在禮教的育化(教化)和社化下,中國人的行為變得「形式化」。

B 禮的原則(理論上)是反對形式主義的,但事實上卻造成形式主義。

過份強調禮(的形式)產生了「儀式主義」。

(7.2) 特點:A 人人遵守禮以保全「面子」,因為被人稱為「無禮」是對「面子」的一大懲罰。

B 為了保持自己的身份,而守禮以保全自己面子。

C 中國人往往格於「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非禮勿聽」的訓示,把自己的情感強力壓制下去。

(7.3) 例證:(請自行補充)A 有人在殯儀館中談笑風生,有如參加交遊會。

B 有人參加婚禮,(在交錢如儀後即各就各位)好像來的只是吃飯。

(完全沒有道賀之意)(7.4) 評論:(請自行補充)A 造成「偽君子」──表面上是雍容謙讓的「有斐君子」,骨子裡卻是另一回事。

08 融洽自然,當下即是。

(8.1)成因:中國古典文化是一農業文化,對土地抱有虔敬之情,把自然看成一有情體,把土地看作一藝術審美對象,而抱持一種欣賞的態度。

(8.2) 特點:A 中國人對自然始於欣賞,終於相忘,塑造了中國人「融洽自然,當下即是」的人格。

(西方人則始於觀察,終於征服。

)(「相忘」是把人與自然合一,忘掉了人與自然的界線)B 這種人格使中國人產生包容、與物無爭的和平天性,以及欣賞生命、虔敬宇宙,與直觀靜省的內心生活。

(8.3) 例證:(請自行補充)(8.4) 評論:(請自行補充)A 這種人格世界在工業技術改變後的宇宙的物理結構中,已經逐漸消逝。

意思是,中國人「融洽自然,當下即是」的人格特徵,並不適合現代工業社會。

相反,西方人「對自然始於觀察,終於征服」的人格特徵,比較適合現代工業社會。

人格特徵┌───────┬───────────────────────────────┐│(1) 閉固性人格│(1) 神經滯鈍。

(史密斯)│││(2) 過份的保守性。

(史密斯)│││(3) 保守。

(林語堂)│││(4) 安份守己。

(林語堂)│││(5) 專重過去的和歷史。

(亞瑟萊特)│││(6) 循例重俗。

(亞瑟萊特)│││(7) 主張逐漸的改革。

(亞瑟萊特)│││(8) 勤「謹」。

(林語堂)││││├───────┼───────────────────────────────┤│(2) 權威性人格│(1) 服從權威──父母或長上。

(亞瑟萊特)││││├───────┼───────────────────────────────┤│(3) 特殊取向與│(1) 輕視外人。

(史密斯)││人情味│(2) 缺乏團體(指次級團體)意識。

(史密斯)│││(3) 缺乏同情心(指對原級團體以外的人)。

(史密斯)│││(4) 缺缺乏忘我(原級團體)利他(次級團體)的精神。

(史密斯)│││(5) 愛好家庭。

(林語堂)│││(6) 對人理解(原級團體)。

││││├───────┼───────────────────────────────┤│(4) 形式化與│(1) 過份怕失面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