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宋八大家散文期未复习字词及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期未复习字词及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期未复习字词及翻译(共14篇)原毁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括号内注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之君子,其责(责求,要求)己也重(严格)以(表并列)周(周密),其待人也轻(宽容)以约(简约)。

重以周,故不怠(懈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竟然,却)不能是!”早夜以(表修饰)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怀有)技艺的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靠近;走近;趋向。

译为“保留”)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缺陷,过错)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追究)其旧:恐恐然(提心吊胆的样子)惟惧其人之(取独)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修炼,培养)也,一艺易能(会,掌握)也,其于人也,乃(竟然,却)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却)不然。

其责人也详(周全),其待己也廉(少。

译成“低”)。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同“而”,连词,不译)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程度副词,太,甚)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称道)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虽然这样),为是者有本(本源,根源)有原(本源,根源),怠(怠惰)与忌(忌妒)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那些)应者,必其人之与(同伙,朋友)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强硬的人)必怒于言,懦者(懦弱的人)必怒于色(脸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同“悦”)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才生),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读书人)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光显。

显扬),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语气)国家可几(几乎)而理(治理,太平)欤!二、翻译(1)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保留那些像周公的地方。

(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译文:¬¬¬¬¬¬¬¬¬¬¬¬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是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是一个有才艺的人了。

(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译文:¬¬¬¬¬¬¬¬¬¬¬¬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得益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4)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译文:¬¬¬¬¬¬¬¬¬¬¬¬举出他的一个缺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的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的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

(5)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译文: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不与他接近、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

留侯论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括号内注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志向气概)。

人情(人之常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一般人)见(被)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突然)临之(降临到他身上)而不惊,无故加之(施加到他身上)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接受)书于(在,从)圯上之老人也,其(指示代词,这)事甚怪;然(然而)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略微显露他的心思)者,皆圣贤相与(互相)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错)矣。

且(况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被诛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满足)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句首语气词)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值得珍惜),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凭借)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只)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以致)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高傲无礼,对地位低的人没有谦爱)而深折(使……折服)之。

彼其(表假设,如果)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成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表目的,来)逆(迎接);庄王曰:“其(指示代词,这位)君能下人,必能信(使……信服)用(为……所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取独)困于会稽而归(归降),臣妾(做奴仆)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交情),卒然(通“猝”,突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荒野),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顺从的样子)而不怪者,此固(当然)秦皇之所不能惊,而(表并列)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的原因)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率地使用他的锋芒);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保持自己军队旺盛的生命力)而待其弊(疲困),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称王),高祖发怒,见(通“现”,表现)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反问语气)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竟)如妇人女子,不称(符合)其志气。

呜呼!此其(踹此语气,大概)所以为子房欤!二、翻译(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译文:¬¬¬¬¬¬¬¬¬¬¬¬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译文:¬¬¬¬¬¬¬¬¬¬¬¬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