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与宗教观

小说与宗教观

小说与宗教观
作者奥康纳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宗教在她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她思考人生、感悟生活的方式。

几乎她的每部作品都有宗教含义。

她曾经说过:“我是站在基督教、正统教派的立场上看世界的。

这意味着,对我来说,人生的意义集中于基督对我们的救赎,世间万物在我的眼里无不与此有关。


另外,由于她的个人经历:红包狼疮、肿瘤切除、终身未嫁等等,生活加之于她的磨难越多,她的宗教思想也愈加强烈。

但是有意思的是,牧师、圣经这类和宗教有关的事物,常常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她的作品中,甚至往往会导致厄运。

在她看来,小说不应该成为宗教的宣传品。

作为南方作家的代表之一,她尤其擅长描绘人性的阴暗面,比如对宗教的无知、自私自利、道德败坏等等。

她认为作家的责任就是发掘并展现现实生活中令人厌恶的扭曲、怪异、荒诞现象,以使对这些现象习以为常,见怪不惊的读者对此能有清醒的认识。

因而她也被称为“创造畸形的能手”。

对于这类有夸张性质的描写手法,奥康纳自己的解释是:“对于耳背
的人,你得大声喊叫他才能听见;对于接近失明的人,你得把人物画得大而惊人他才能看清。


奥康纳笔下的畸人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与文明社会处处为敌的“施暴者”形象,比如《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圣经》推销员波因特尔。

暴力手段不仅给受害人造成肉体上的伤害,更造成了心灵上的打击,使受害者灵魂受到强烈震撼,甚至得以重生;另一类则是“施暴者”的受害人,像《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主人公赫尔加。

值得注意的是奥康纳小说中的受害者多为女性。

在奥康纳看来,“畸人”不仅指那些外表残缺、心灵扭曲的怪人,还包括那些夸夸其谈、自我陶醉、自私虚荣、毫无精神信仰而又自我满足的女性受害者。

她们既庸俗世故、自以为是令人厌恶,受苦受难时又表现得孤苦无助,令人心生同情。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主角赫尔加便是如此。

32岁的赫尔加意外失去一条腿后, 试图寻找上帝之外的精神寄托。

她拼命念书,来掩饰假肢带来的自卑和缺憾。

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她消除了自卑感却转而鄙视周围人的庸俗,甚至瞧不起自己的母亲。

她自作主张把名字“乔伊”改成“赫尔加”以示她的反抗意识和特立独行精神。

这里的改名其实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

奥康纳善于运用具有讽刺意味的词汇来命名每个角色。

比如女主角的母亲霍普韦尔“Hopewell”是“Hope”和“well”的组合,但事实上呢,Hopewell太太从来没有给任何人包括她自己带去过任何希望。

比如女主角开始的名字“Joy”意味着幸福,但是她装有假肢,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照顾,从来没有一个真正幸福的时刻。

“Pointer”看名字代表的是一个“引导者”的形象,但却是个让人误入歧途的骗子。

这些充满讽刺意味的姓名让人觉得世界是如此荒谬可笑,从这个角度看,有些学者认为,《善良的乡下人》更像一篇寓言。

而女主角给自己改的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丑的名字了Hulga——“hulk”和“ugly”的结合,这也反应出她内心世界的畸形丑陋。

她把这个名字视为自己的最高创造性行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当貌似天真诚实的《圣经》推销员波因特尔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既被这个年轻人吸引,也想试试自己的魅力。

带着高高在上的心态,她幻想能轻而易举俘获pointer的心,并且谎称自己只有十七岁。

幽会过程中,她充满自信,甚至有点自命不凡。

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钻入了波因特尔设计好的圈套。

另一主人公波因特尔每天提着“巨大提包”挨家串户推销《圣经》。

表面看来,他是个卑微、善良的乡下小伙子。

为了博取同情,他撒谎说“我心脏有毛病,也许活不了多久。

”他大谈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崇
高无上的理想与信念。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号称“把一生完全献给基督教工作”的年轻人,他的《圣经》把封面打开,里面是空的,盛着一小瓶威士忌,一副纸牌,以及一只蓝色的小盒子!
遗憾的是自以为“看透了一切”的赫尔加完全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好意愿中无法自拔,自欺欺人地幻想着她轻而易举地便勾引了pointer!然而pointer其实是个收集假肢、玻璃眼球等稀奇古怪的东西的变态。

波因特尔和她调调情,略施手段就轻而易举地骗走了她的假肢,也象征着的赫尔加信仰其实就如同假肢一样纯属摆设,不堪一击。

当发现他并不是善良的乡下人,赫尔加高喊:“你是一个基督徒!你是一个好基督徒!你只是和他们所有人一样——说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一回事!你可真是个完美无瑕的基督教徒。

”她的话充满了讽刺意味,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基督徒并不多,多是些表面虔诚而并非真正基督精神的追寻者。

但是,毋庸置疑,自称“无神论者”的赫尔加危急时刻竟然首先想到的是基督。

她希望眼前发生的一切都不是真的。

在潜意识中她盼望波因特尔是个好基督徒。

她也突然意识到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至少不应该像她自己无视上帝的存在。

紧急情况下,她显示出了对上帝的依赖和信任,可见她是有宗教意识的。

波因特尔对《圣经》的真实态度却是,虽然他卖《圣经》但是觉得里
面写的是一套废话,从出生起,他就什么都不相信,更别说去相信上帝。

赫尔加被撇在干草房,孤独无援,透过干窗户,她看到那个并不“善良的乡下人”扬长而去。

因为眼镜也被摘走了,视线模糊,她看见他的蓝色身行衬着碧绿的湖水尽力往前走去,这里其实隐喻了基督在水面行走的典故。

被拆掉假肢的赫尔加在精神上也被彻底摧毁,但是却获得了重生,看到真实的自我。

作者在这里的本意即是通过暴力的手段唤醒受害人的宗教意识,波因特尔固然可恶,却如同当头棒喝,打掉了赫尔加的狂妄与自大,剥去了她的虚荣与虚无,迫使她更加清醒地看到真实的自己,从而重新审视自己。

而基督的到来“波因特尔的化身”帮助她走向救赎之路,让她的宗教意识得以回归。

奥康纳告诉我们:“我的小说的主题就是:上帝的恩惠出现在魔鬼操纵的领地。

”“每一篇出色的小说里都有这样一个瞬间:你可以感觉到,天惠就在眼前,它在等待被人接受或者遭到拒绝。

”在她的小说里,尽管大部分时间主任公都被自私、愚昧、自负掌控,但是,总有一个时刻奥康纳会安排上帝的恩惠降临到他们身上。

那一瞬间,主人公会突然受到某种精神上的启迪,进而“顿悟”。

这一瞬间往往通过暴力降临。

奥康纳说,她发现暴力具有奇异的功效,能使她笔下的人物重新面对现实,并为他们接受天惠时刻的到来做好准备。

《善良的乡下人》故事看似简单却被奥康纳赋予了深刻的宗教内涵:人生多灾多难,但是苦难不仅带给受害者不幸,它还会带给他们获得启示和救赎的良机。

苦难和恶的打击会让这些受害人重新思索人生,重新认识自我,从而悟出宗教的内涵和人性的真谛!因此,那些施暴者所做的恶有时反而成了大善, 关键时刻起到了以恶促善、警醒他人的作用。

相关主题